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社会改革在历史动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2)

马克思恩格斯把阶级斗争称之为“历史的直接动力”和“杠杆”(18),因为一方面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从而使社会受到了革命的改造;另一方面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本身也是阶级斗争的形式。但是,阶级斗争还不等于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不等于社会发展的变革;也不是任何时代的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在阶级尚未出现和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动力的命题就失去效力。因此,与阶级斗争相比,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基本命题。
    三、社会改革处于历史动力系统的最高层次
    --历史动力系统的线性系列
    历史发展的动力很多,各种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一种动力都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在相互联系中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所谓相互联系共同推动历史发展,就是说,历史诸动力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诸动力首先表现为依次发生作用的线性系列。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作为变革社会的形式是历史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处于这个线性系列的最高层次,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关于历史动力的这种线性系列,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这样的阐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9)。劳动是人类为着满足自己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第一个实践活动,“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0),它既是历史存在的基础,又是历史的基本动力。因此“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21)。一切社会关系的改变,也就是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依据这种见解,历史诸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表现为依次决定,依次发生作用的线性因果链条。对于历史动力系统的这种线性系列,可以作如下概略的描述。
    人类借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衣、食、住是人们的最基本需要,它形成人们的动机和目的,进而促使人们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造成了生产力;由于人类生产始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因此,需要的满足既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又受生产关系的制约。“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22),这些需要和利益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如果说在这个社会内部,科学曾经日益发展,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一再出现,那也不过是因为在积累财富方面的现代一切成就不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罢了”(23)。每一种新出现的生产关系,都是“获得财产的新方式”,要调整改变一种利益和财产关系,就得通过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来改善或变革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的改善和变革,就是社会的发展变革,它是诸动力依次发生作用的最终结果,处于诸动力系统的最高层次。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作为诸动力的最高层次,既是诸动力依次推动的结果,又反作用于最初的动力和动因。这种反作用表现为通过变革社会关系调整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和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这种线性系列及其相互作用,使诸动力形成一个依次作用并首尾相接的圆圈,表现为一个自身完满的整体动力系统。这个整体动力系统不断地循环往复运动,就是生产力和一切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也就是社会的不断发展。
    四、社会改革与诸动力之间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反作用
    --历史诸动力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历史动力系统既是依次作用的线性系列,又是相互作用的网络。线性系列揭示了诸动力之间的依次隶属关系,是我们借以解释历史的基本线索。离开这种基本关系,历史的创造就会被描绘成为无确定规律可循的杂乱无章状态,甚至导致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主要之点就在于颠倒了诸动力之间的决定被决定关系,把人们的主观动机和目的等精神性的动力,看作是历史的最终动力,并处处颠倒这些关系。
    但是历史诸动力之间除了依次决定的线性系列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动力之间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反作用。历史发展中的无数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就是由这种普遍的作用和反作用产生的。
    线性系列关系表现为诸动力依次发生作用,最终导致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一种前因后果的链条。黑格尔把这种前因后果的关系称之为有限因果观,就因为仅仅限于这种因果关系,就看不到对立之间普遍的相互作用。有限因果关系是一种单纯的确定性关系,如果仅仅按照这种确定性来解释历史,历史的创造和对历史的解释就成为异常简单而容易的事情,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决定论。而在普遍的相互作用中,诸动力互为因果,发生直接的作用和反作用,从而形成复杂的联系,历史的创造就是这样一种既受必然规律支配,又表现为纷繁复杂的曲折过程。
    普遍的相互作用是由诸动力之间的直接作用和反作用所构成的无数圆圈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是一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在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中,每一种动力都与其他各种动力发生直接的作用和反作用。社会改革同诸动力之间的直接作用和反作用表现的更为突出:人类需要和利益,直接提出改革的要求,通过社会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得以实现,二者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这些动力也都直接提出社会改革的要求,而通过社会改革调整生产关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包括革命阶级的理论宣传、游行、示威、罢工、请愿直至起义等等,都直接提出社会改革的要求,而社会改革又直接调整阶级之间的关系,使阶级斗争趋于缓和并改变着阶级斗争的环境和方式。社会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国家上层建筑直接关系社会改革的成败得失,而社会改革本身又包含上层建筑的变革,因而社会改革的成败又直接决定上层建筑和国家体制的状况;社会改革是人们的自觉活动,因而受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和理论的制约,而改革又直接推动上层建筑包括观念意识和理论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直接的相互作用,因而,某一时期由于某几种动力的合力作用,就可以导致社会改革的发生。这就是社会改革借以发生的时间以及成败得失所以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历史发展的跳跃性和曲折性,就集中表现在这里。由此看来,研究社会改革与诸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社会改革,对于考察历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五、社会改革是诸动力合力作用的凝聚点
    社会改革作为变革历史的直接形式,处于历史动力系统的最高层次,是诸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表现为各种动力合力作用的凝聚点。
    从历史动力的线性系列来看,诸动力依次发生作用,最终促成社会改革,本质上是诸动力的合力作用。因为依次发生作用的每一种动力,都不是对前一种动力的抛弃,而是诸动力之间的转化。例如,客观需要和利益形成主观动机和目的。主观动机和目的并不是离开客观需要和利益,而是以观念“思想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和利益。由此产生的各种行动,例如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等等,则是在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和需求进行的。这表明,社会改革是由各种动力合力作用共同促成的。
    再从诸动力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看,需要和利益,动机和目的,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活动,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社会基本矛盾等等,都同时提出改革的要求,从而使社会改革表现为诸动力合力作用的凝聚点。
    社会改革之所以成为诸动力合力作用的凝聚点,是因为诸动力的内在要求,都只有通过社会改革才能实现。诸如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基本矛盾的解决等等,只有通过社会改革才能实现。而社会改革作为诸动力合力作用的凝聚点,则表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诸动力协同作用和合力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社会改革在历史动力系统中的独特地位、作用和意义;也表明,关于历史动力系统问题,关于历史的合力问题,关于诸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问题等等,都只有结合社会改革理论的研究,才能全面完整地阐明。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5页。
    ②《列宁全集》策38卷:第284,285页。
    ③④⑥⑦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中文版,第61,60、61、46,61,46页。
    ⑤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3、159页。
    ⑧(11)(12)(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4、244、245、173页。
    ⑩(15)(16)(17)(19)(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8、43、34、32、108页。
    (13)(14)(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2、118、53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8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