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泉民]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57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24 赵泉民 参加讨论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亨廷顿指出:“从心理的层面讲,现代化涉及到价值观念、态度和期望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它要求整个社会成员都要有一种能适应所处环境变化的“转换性人格”。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必须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自身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走出日常生活的进程,实现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走向“现代日常生活世界”。 若从上述角度来理解现代化的话,就为我们发现、分析和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立足于“中国的现代性转型”视阈,试图建构和开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尽可能地立体化和多视角去“理解”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及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变迁(包括语言、人格特征、生活水平、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等)。 彰显“全息史观”的研究方法 既有从宏观层面将一些事件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的剖析和考量;也有在微观层次对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文化及宗教等意识观念变化的分析;更有在中观层面对处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社会生活的“变”与“不变”理路的解剖。——这是一种“全息史观”的研究方法。应该说,在构建新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互构谐变,在不断地确立和改变自身意义的同时,其关系也随之相应地确立和改变。作者对于社会的研究注重了“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以点带面”,不仅深入地研究了与事件、人物相关的组织、机构、理念、影响等内部结构与内在因素,而且又能跳出事件、人物之外,观察、分析影响事件、人物命运的若干外部因素与条件,以及蕴涵其间的社会力量、潮流及思想等。同时又能将对事件及人的单纯研究上升为事件、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既走进了事件、人物,又能走出事件和人,近观与远视相结合,尽可能拓宽研究的视野与广度、深度,使之具备了更多“现代关注”和“现代阐释”的内涵与更大的信息量。 “现代化空间”及其引起的社会连锁反应 著述内容虽然广泛,但该书丝毫没有掩盖其重点锁定在对上海人及其由“传统日常生活”向“现代日常生活”嬗变的剖析,以揭示“现代化空间”及其引起的社会连锁反应之主旨。作者以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上海为空间,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中心,剖析了三个层面内容:一是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变化。二是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日常交往世界,揭示了上海向现代化轨道演进中,语言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共生互构关系。三是伴随着日常消费活动、交往活动等的日常观念活动,作者分析了上海人的消费与时代、地域的相关性。并且注重研究的“眼光向下”,对现代化中的“人”——特别是普通百姓而非精英阶层中的“人”的日常生活多有关注,从中寻求现代化的根本和日常生活主体的转变契机。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见。“负面效应”是现代化社会 自然要交付的代价 日常生活的变革与重建不可避免要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导致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如青楼业的兴盛,自杀率、离婚率、犯罪发生率的不断上升等社会问题。作者认为,转型中社会失范无序状态的出现,既是特殊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产物,也是现代化中社会自然要交付的“代价”和人们必须要咀嚼的“苦果”,体现了现代化中发展与迟滞、前进与代价、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交织的多元社会生活结构的巨大势差。诚然,自20世纪至今,不仅上海一域,就是其他地域的中国人,也还都身居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两个时代的裂谷和夹缝,这就注定我们必须要承受大变革时代心灵震动所带来的痛苦与煎熬,以及渴望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心理冲突。告别昨日封闭但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投身于富有创造性但却充满竞争与不确定性的陌生的新世界,丢弃已习以为常的自在自发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由和自觉的创造性的生存方式,这会给我们带来一片新天地,也会使我们感到焦虑、恐惧。 总之,在现代化进程中谈论日常生活的批判与变革问题,的确是一个充满时代内蕴、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尽管《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只是对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地域、一个时段的历史剖析,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七八十年前的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但是社会面临的某些问题却不乏相似之处。所以,我们无论是“从现在出发来理解过去”,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理解现在”都是极为必要的。更何况我们还正处在20世纪初期开启的现代化过程中,正面临着新的社会转型,值此之际,如果以史为鉴,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