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藏彝走廊(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1:11:02 中国民俗学网 李阳 参加讨论
连接“一带一路”藏彝走廊前景广阔 早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就提出以攀西开发区为中心重建南方丝绸之路。他设想的攀西开发区是攀枝花市和西昌市,以及西昌市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攀西开发区也是藏彝走廊的必经之地,这一设想把藏彝走廊与南方丝绸之路连接起来,让藏彝走廊地带的经济发展,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辐射到整个大西南地区。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亦称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界对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成都出发,经四川西南、云南,穿越缅甸、印度、中亚诸国直至欧洲,这条道路在国内的路线有很大一部分在藏彝走廊地区,沿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公认,时至今日,重振西南丝绸之路已成为社会共识。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于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内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以古丝绸之路(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为基础的北线和南线诸省、自治区、直辖市(北线主要为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南线主要为四川、重庆以及云南),以及基于中国古代沿海地区特别是南海方向主要对外贸易通道(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因沿线区域多为少数民族生存、活动和迁徙之地,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看,藏彝走廊中涉及的地区兼具“带”与“路”的特点,如云南不仅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幅度提高沿线区域内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促进其与周边国家和人民的经贸往来的同时,民族内部以及民族间的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经济互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因而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现实需求下,对藏彝走廊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打造文化走廊 弘扬中华文化 藏彝走廊区域既是民族流动的通道,更是社会文化交融的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区域文化之间乃至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通道。由于藏彝走廊独特的生态地理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民族众多,支系复杂,民族文化极为多元、灿烂,并保留了大量古老文化传统,在此意义上,藏彝走廊更是一条“文化走廊”。边疆安全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则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持力量。边疆安全实质是边民安全,大部分边民是因历史上民族走廊中的人口流动、迁徙和现代国境线的存在而居住在不同国家的跨界民族。通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别是跨界民族的文化优势,进一步加强西南边疆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藏彝走廊的“文化走廊”优势,更好地促进和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做好“文化边防”,用文化“守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抵御境外宗教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扩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宣传覆盖面,拓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交流形式。藏彝走廊中的民族语言极其复杂,一种民族讲多种语言和多种民族讲同一语言的情况广泛存在。笔者在怒江地区调研时发现,傈僳族、怒族基督教徒把一些革命歌曲翻译成傈僳文在教堂里演唱,这种宗教文化本土化的做法有益于当地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 第二,结合文化特色,用文化“安边”。发展民族文化,丰富边疆居民日常生活,提高边民精神生活幸福指数是边疆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藏彝走廊区域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多样,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频繁,酒歌、“锅庄”舞蹈、对唱打跳等传统民俗文化在藏彝走廊区域内广为流传,为边疆居民营造了在差异中包容、在多样中共享的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 第三,通过文化保护,促进文化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跨界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境外的同源民族到藏彝走廊区域学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吸纳传统歌舞、饮食、服饰以及节日等文化符号中承载的意义,这一过程使得中华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伴随其中的还有国家的理念、价值观等,都能通过文化交流得以弘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