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一带一路”上的瓷器贸易与世界文明再生产(下篇)(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1:11:35 中国民俗学网 方李莉 参加讨论
十五、“黄色”与“蓝色”的中国选择 尽管中国在历史上曾驰俜海洋,将自己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优秀的手工艺品贡献世界,但这样威武的业绩和工作,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却常被漠视,因为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商业向来被视为“末业”。在这样的观念中,代表了中国商业文化的瓷器贸易,自然会拜倒在重视商业文化的欧洲人的手上,这是一场蓝色文化和黄色文化的较量。欧洲是蓝色文化的代表,中国是黄色文化的代表。但如果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包括我们阅读了中国瓷器贸易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历史上,中国都长期处于某种可称为“黄中国”对“蓝中国”的紧张关系之中。简单地说,前者代表黄河、长城、农业优先、大陆至上、命令式经济体制、儒家文官制度、漠视海洋世界。后者则意谓长江下游、市场经济、自给自足、文化互动、长距离贸易、迎向海洋。笔者认为,长期以来,虽然中国趋向于重农轻商,但也向来是“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共存,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黄河的儿女,其实也是长江的儿女,长江是一条通往大海的重要通道。从唐代一直到郑和下西洋为止,中国人都是通过长江到达海洋,从而成为海洋上的强者。只是明中期以后的精英阶级才单一的坚持大陆观点,对他们来说,“海洋是商人的场域,是逐利而非逐位者或追求原则者的天下。海洋代表着无法治理的陌生异域,他们往往心怀忧虑而视之,且务必尽可能地避而远之。”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从十五世纪末开始的,当中国人从海洋退缩时,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却开始了。于是,一场东西方的相逢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巨大改变,前者是大陆导向思维,遵奉以陆地为根基的权力中心;后者则属海洋导向,以军事武力为后盾开创海上商贸事业,最后以后者胜利而终结。这一后果到今天都是中国人的心结,这一心结让我们认定,中国只有黄色文明的历史,而没有蓝色文明的历史。 但当我们今天重新面对的一带一路的区域,我们看到的是,在历史上蓝色的中国和黄色的中国一样强大。我们的祖先曾用他们的驼队,船队走出了一片天地,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在这海陆的两道上,不仅有了我们祖先的足迹,还有了许多外来者的足迹,再后来,我们不敢再往前走,于是,我们关门了。最后,外来者竟然用炮火打开了我们的大门,走进了我们的家里,让中国曾一度被沦为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我们不仅要打开大门,我们还要再次出发,但如何出发,是否需要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那是我们曾经向今天走来的路。笔认为历史是不会死的,它是在不断地游动,只是有时我们会疏忽它的存在,看不到它所蕴含的内在生命力,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和唤醒历史,并以此来看看通往未来的路。 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是,瓷器发明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又将世界的文化带回来,滋养了中国。瓷器代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先进手工劳动,是农业文明的高峰之作。今天许多的传统,包括手工艺,在新的历史阶段又在萌发它们新的生命力,景德镇这座著名的瓷都,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又开始充满朝气(笔者曾持续研究这座城市二十年),再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也许有一天在新的生态文明中,那些古老的农业文明中积累的智慧还会给予我们新的启示。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就是如此的循环反复在进行着新的再生产,今天是中国的发明,明天被中国以外的文明所用,在后天可能又返回其所在地生长出新的文化。 在历史上,中国为世界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过许多重要的贡献,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出发,踏上一带一路中我们祖先走过的山山水水,我们带给世界的是什么样的新的物质和新的思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就像当年世界风靡中国的瓷器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们真正崇拜的并不是中国瓷器,而是中国的文化政治,礼仪风尚等,当这些东西得不到尊重时,中国的瓷器就开始破碎。今天我们在重拾这曾经破碎的瓷器,顺着历史的脉络往前看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些什么样的新思考,这是本文和读者们一起要完成的作业,也是这篇文章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文章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四期,引用请参考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范内格姆]生活的日常永久性
- 下一篇:[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