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徐力恒陈静]我们为什么需要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近年在人文学科各领域中逐渐兴起的研究趋势,国内外学界关注甚多。但数字人文到底是什么,为何出现,又能为人文研究带来什么,依然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
    数字人文是什么
    一般来说,数字人文的前身是“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人文计算的提出,代表着人文研究中运用电脑运算的技术已经形成一套理论化的思考。学界普遍认为,人文计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神父罗伯托·布萨(Roberto Busa,1913-2011)在1949年开始使用电脑处理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全集,半自动地生成其中中世纪拉丁文字词的索引。这项工作历时数十年,并曾得到IBM公司的协助。这种取向影响了不少文学研究者,使他们利用电脑处理机器可读文本的内容,对大规模作品作出分析。
    
    随着数字技术更新迭代、数字化内容不断增加,这种研究趋势得到了更广的应用,其影响遍及各个人文学科。大约在2000年以后,“数字转向”(digital turn)时代到来,个人电脑变得十分普遍,成为大多学者能方便使用的设备。“数字人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取代了人文计算的说法。 综合相关论述,数字人文至少和人文计算有着以下不同:第一,它拥有更庞大的数据量;第二,它不只是强调计算,还经常应用其他研究手段;第三,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变得更低,并且产生了比人文计算大得多的学术影响。
    数字人文可被定义为一套提出、重新定义和回答学术问题的更智能办法。所谓“更智能”,不只意味着文科学者驱使数字技术(尤其是电脑数据库)作为外在的工具,来回答他们过去已经提出的学术问题;也应该包含学者由于受到数字技术和思维的影响,而提出新课题,甚至产生新的研究范式。因此,数字人文研究往往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者一直在做的研究工作,例如对大量资料进行爬梳,找出有用的记载。没有数字技术,学者同样可以做得到,但技术可以帮助学者更有效率地执行这些研究的步骤。二是学者不利用数字技术就无法做到的一些研究工作,例如同时比对上千条数据,辨识其中模式。
    
    简而言之,数字人文研究的内涵是强调人脑和电脑哪一个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更智能和更能发挥作用。当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电脑最智能的,有时候人脑可以更妥善地处理问题。所以,在适合使用电脑的时候,数字人文研究者会加以利用;人脑更能发挥优势的部分,就以学者本身的学术素养来处理。 从研究范式的角度而言,这也是大数据时代“远读”(distant reading)策略与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细读”(close reading)方法的结合:计算机及计算方法能帮助学者在纷繁复杂、数量庞大的信息中快速梳理、定位和把握议题,宏观地“看到”一个学科甚至多个学科脉络中的焦点问题;同时又需要学者发挥个人学养所长,微观地去“探究”复杂信息交汇凸显之处的内在肌理与症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