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4)


    五、结语或进一步的问题
    “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显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对它作任何简单化的价值评判都是不恰当的。
    显然,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往昔的革命年代,也不可能用那一时代的价值观来臧否今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某种观念的转变和视角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兴起在中国应该说是一个需要充分肯定的发展趋势,其审美化的品味的普泛化有其积极意义,确实是在社会发展基础上对日常生活本身提出的必然要求。但问题并不是这样正面的肯定就可以解决的,一些更为棘手的难题有待探讨。首先,当代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历史上无数先哲们所心仪向往的理想审美境界是否一致?当社会公众满足于高度物质性的愉悦快感时,是否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审美应有之义中的某些重要的东西?尤其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暗含的商品拜物教倾向,本质上是和审美精神及其无功利性背道而驰的。即是说,今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许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完美的审美境界。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拜物主义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倾向:追求高档的、奢华的、甚至超越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所容许的限度,因而隐含了不少潜在的危机。
    其次,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仍然保留着审美精神中应有的平等、公正和自由。如果我们前面的分析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在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在一个贫富差别悬殊尚未得到彻底弥合的当下情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具有某种迷惑性和欺骗性呢?它把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全社会普遍追求的假象时,也许掩蔽了这一审美化表象后面深刻的社会差异和弱势群体的危境。我们需要透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象,去深入地审视那些全然有别于审美化的社会境况,以审美的博爱精神来关怀那些被剥夺审美化的社会群体。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反思。尼采、韦伯以来,从社会学到哲学,从美学到文化,一直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现代性背景中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工具理性的压抑,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刻板和无聊。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常常是那些作家、艺术家和美学家嘲讽的对象。因此审美往往是作为与日常生活局限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无论是韦伯所说的审美“救赎”,还是海德格尔所钟情的“诗意地栖居”,或是列费弗尔对“游戏城”的向往,或是福柯所主张的“生存美学”等,都隐含着某种对现代日常生活的深刻批判。如果说前引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几个层面确乎如此的话,那么,当我们说日常生活已审美化或具有审美化的趋向的时候,是否意味着现代日常生活已经由审美改造而变得不再具有压抑性和局限性?换言之,现代性的困境已经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中被超越了吗?
    注释
    ①  美国分析哲学家和美学家丹托通过对沃霍尔作品《比里尔包装盒》的反思 ,提出了著名的论断: “把某物看作是艺术需要某种眼睛无法看到的东西 ——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 ,一种艺术史知识:这就是艺术界。” Arthur C. Danto ,“The Artworld ,”in Aesthetics : The Big Questions , ed. , Carolyn Korsmeyer (Cambridge : Blackwell , 1998) , p. 40.
    参 考 文 献:
    [ 1 ]   Nicholas Abercrombie , Stephen Hill and Bryan S.Turner Turner ,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M] . Harmondsworth : Penguin , 1994.
    [ 2 ]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 于晓 ,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
    [ 3 ]  H. H. Gerth and C. W. Mill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M]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46.
    [ 4 ]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 5 ]   Virginia Postrel , Substance of Style : How the Rise of Aesthetic Value is Remaking Commerce , Culture & Consciousness [M] .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 2003.
    [ 6 ]  Pierre Bourdieu , 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M]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4.
    [ 7 ]  Stephen Regan. The Eagleton Reader [ M ] . Oxford : Blackwell , 1998.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