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指出普列汉诺夫上述失误及其原因,目的在于把隐藏在混乱中的真正有价值的合理东西显现出来;把其思想中内含着的正确的逻辑结论推演出来。那么什么是普氏思想中的精华呢? 李清昆同志认为,在普氏那里,"实际上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影响"(17)。而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便"有了自己特有的逻辑和独立于地理环境的规律"(18)。我以为这正是普氏思想中的精华所在。其深刻性和重要启迪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原始社会有着不同于后来社会形态的特殊性。只有把握这种特殊性,才有可能正确地揭示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间接决定"说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特殊性。认为地理环境无中介的直接的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基本不存在……从人类学会制造工具那一天便终止了"(19)。而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生产力这个中介对社会发生影响,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公式。可见强调中介性是"间接决定"说的根本特征。这样一来原始社会在决定作用问题上当然就毫无特殊性而言了。 但是,问题在于,原始社会的特殊性恰恰在于非中介性。什么叫作非中介性呢?就是说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并不是社会形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中介,而是与地理环境相对应的构成对立统一矛盾的另一方面。具体说: 1)原始社会特殊性在于并没有一个在生产力基础上完整意义的社会, 社会的各种因素和规定性都被"社会生产"(指直接的现实生产过程)概念所包容。因而地理环境与社会生产这一矛盾构成原始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我们所理解的完整意义的社会是私有制国家产生以后的社会。它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因而后者当然也就构不成以生产力为中介的与地理环境相对应的矛盾的另一方面。 第一,在完整"社会"的意义上,社会的生产关系与政治思想上层建筑构成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统一,并不直接被生产力决定;其自身有相对独立性。而在原始社会,道德、宗教、法律、艺术等因素只是以萌芽形式存在和潜在着,它们没有分离出来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作为生产内容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对立,因而也就受着自然的直接制约。例如在狩猎活动中的舞蹈并不是生产的附加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直接是生产、劳动的一个环节。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经常被当作食物吃掉而完全合乎道德,这就更鲜明地体现着自然对人类的直接压迫性。 第二,在完整"社会"的意义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一定阶段产生出来,其存在和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它又为生产力提供现实的社会形式,以反作用的方式制约着生产力。这种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基本动力,构成社会运动的必然性。在阶级社会中,两大基本阶级必然发生的阶级斗争正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而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也正是现代资本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而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还未展开。生产力本身是被地理环境直接制约的,因而生产力的社会形式也必然直接复制于自然。这首先表现在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所有制关系是被自然直接制约的。原始公有制"意味着妇女在家庭内的统治"(20)。母权统治并不在于妇女的生产活动,而主要在于原始公有制是以(或只能以)母亲血缘这种自然关系为基础的。同样人们共同劳动和自然分工从根本上说不是由于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是在于人们劳动方式从根本上反映大自然必然性:不如此人就不能生存。可见自然制约或压迫性不仅仅表现在外部,而且直接渗透到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地理环境与社会生产矛盾形式存在;社会必然性只能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而这一切都只在于地理环境起着决定作用。 第三,在完整"社会"的意义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包括纯生理的需要和活动都反映着他的社会属性,体现着社会必然性。而在原始社会人的整个需要和活动在根本意义上都体现着自然的必然性,而与生产劳动同一。当他失去劳动能力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在"权利和义务之间还没有任何差别"(21)。人的社会存在以劳动为唯一形式而被自然存在所决定。 第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而当这一决定力量被地理环境所决定时它就不是这种力量,或者只是抽象意义上的。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生产力要素主要对生产工具的决定,"周围自然环境的性质决定着人的生产活动、生产资料的性质"(22);对生产活动部门的最初分布,人的共同劳动方式和活动方式,对生产发展方向的决定;对劳动生产率的决定,生产力"在起初时发展的迟速依物理环境的性质而定"(23)。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决定作用的根本特点是后者的无选择性,即前者是后者既必要又充分的前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