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世界历史潮流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绝对离不开世界历史背景,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当时的世界潮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为这场运动在之后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正面的。
    五四运动(包括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自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始而终于科玄之争)是发生在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从这一点来说,似乎把握五四运动并不难。但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在研究者们心中,也各不相同,人人言殊。如何历史地认识五四运动?如何看待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世界历史潮流
    五四运动是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较以前大为加强、人民对世界的关注也更为密切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如果将五四时期与世界同一时期或其前后的历史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几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相始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或者对五四运动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思想上的震撼作用。用当时并不激进的文人杜亚泉的话来说是:“吾人对此时局,自不能不有一种之觉悟,即世界人类经此大决斗与大牺牲以后,于物质精神两方面,必有一种之大改革。凡立国于地球之上者,决不能不受此大改革之影响。”(田建业等选编:《杜亚泉文集》)正是因为这样,五四时期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对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发展影响问题的讨论甚多,这些对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极大。这一相关性值得重视。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在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五四运动影响很大。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少数人也关注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民主主义关注较少。社会主义思想是五四运动最为重要的思想养料之一。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将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项作为“近代文明之特征”,且称其“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五四青年对社会主义思想趋之若鹜。如自由、劳动、互助、蔑视权威等理念,大多在此思想流行之下,敷陈开来。其影响所及,持久而深远。
    再次,国际体系的转换和民族自决的理念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旧世界体系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中国作为旧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利害兴衰,乃至于存亡,与之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要求改变旧体系的威尔逊主义已经提出。这种转变对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来说,颇具吸引力。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当属民族自决。发生在五四时期的关于中国参战问题的社会讨论,以及巴黎和会期间对威尔逊主义的狂热和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化,都十分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上述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使得十月革命之后,思想运动的先驱者们陡然对苏俄发生浓厚的兴趣。显示出五四运动与世界主流变化的直接相关。
    五四运动的基本思想倾向
    通常研究者们都将五四思想运动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人权、民主、科学、白话文运动、反礼教、反迷信、反传统等等。这些内涵也确实存在于五四时期的思想之中,然其思想深度则有限,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从理论上澄清问题。因而,我们在重视五四思想内涵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把握五四时期的基本思想倾向,以及这些思想倾向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现一些大体相同的价值指向。它们主要有:解放意识、平民主义(或称民粹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唯科学主义倾向、追先意识。解放意识认为,个人、社会、民族、国家都应该冲破羁绊、限制、压迫,实行彻底的解放。这种解放意识带有某些自由主义倾向。反对传统中压抑人性的礼教和家族制度,反对国际强权,都属于这一范畴。平民主义倾向就是唯大众化、平民化、普遍化,劳动主义、关心下层民众、鄙视权贵等属于这一范畴。唯科学主义倾向,即热衷于将科学推广到一些与科学本身不相干的领域(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力图用科学解释一切事物,包括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追先意识就是追求最新与最彻底,在社会改造方面则追求最先进的文化和制度,还连带着对最为充分和最为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探求。
    这些思想倾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与当时世界潮流有极大的相关性,其二是各种倾向并存,莫衷一是。因而,胡适、蒋梦麟当时就指出,新思想只是一种态度。胡适说:“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蒋梦麟说:“新思想是一个态度,这一个态度是向那进化的方向走。”这就是说,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汰旧立新,向前发展,赶上世界变化的潮流,甚至站到世界潮流的潮头。当然,五四时期也存在一些守旧思想意识,但它与强烈的汰旧立新的思潮相比微弱得多。正是这一点,使得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界生机勃勃。
    五四运动的历史因素与现代历史发展
    按照历史主义观察方法,一场规模浩大的社会运动,其地位的确定取决于它在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什么,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五四运动中的思想倾向,粗略地观察一下,解放意识、平民主义倾向、唯科学主义倾向、追先意识都较为显著地贯穿于此后的历史发展之中。它们与此后具体历史发展的互动相当复杂,值得研究者们重视和着力梳理。粗略地观察,以下一些线索是值得思考的:
    1.解放意识、平民主义倾向、追先意识、唯科学主义倾向四者相结合,使民族意识和大众意识高涨,推动了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及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发展在五四运动后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质的变化。这应该完全归功于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在思想运动影响下所逐渐开展的社会运动。
    2.解放意识、平民主义倾向、追先意识、唯科学主义倾向四者相结合也带来了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比如启蒙问题,单纯的启蒙并不是五四运动的主要目标,“救国新民”(陈独秀语)在五四运动的发起者看来,救亡本来就是第一位的,“新民”从属于救亡,民族的解放和民众的解放被优先考虑。此后尽管也有人重提要补五四启蒙之不足的话题,但由于受世界局势和中国历史发展整体的时代特点的制约,难以形成普遍的认同。这种状况似乎决定了中国难以产生完整形态的观念领域的启蒙运动。又比如民国时期宪政与民主的问题,屡有宪政运动,而从未形成良好的宪政基础。执政的合法性表达,主流上是由民族代表性、理论先进性、群众代表性等的阐述组成。“先进”与“科学”也纠缠在一起,而归结于实用价值观。
    3.解放意识与平民主义倾向相结合决定解放必须是群体的解放。这样间接催生很多社会行动的群体运动模式。这种模式几乎被引入社会改造的所有领域。随着群体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中的利弊在中国表达得都十分充分,在很多重大事件中都打下十分深刻的烙印。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中国在内部矛盾积累的前提下,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潮流变化的集中(实践方面和话语方面)反映。这次运动,高扬解放意识、大众化意识和追先意识,同时带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倾向。它对中国现代的整个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发展中某些深层次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彭敦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系),原题:《五四运动的多元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