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特点问题,是史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每位治史者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对它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概括。 本文有感于“文史一家”这一学科发展变化现象,试图通过文学和史学异同点的比较,从史学内容、史学见解,史观表述、史学品德和史学功能等五个方面,对历史学的特点,作点尝试性的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专家。 一 从学科内容来看,历史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异常丰富,无所不包。这一特点,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 历史和历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的客观存在;而历史学则以历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人类客观存在的学问。 人类过去的客观存在,和当今的社会存在一样,内容极广。它至少应包括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内容相互构成了一个整体。某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又都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相联系。这些具体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现象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某一阶段的历史面貌。 虽然,文学的内容也甚广。但历史学的容量远远大于文学。文学通俗的讲,就是“人学”,它是以艺术的手法,来描写人类生活的片断点滴,有时文学也写事件、环境,但“文学”对事件、环境的描写,均为写人服务,文学是以写人、研究人为中心的。而历史学则不同。它除了研究过去的人,即历史人物之外,还要研究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一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重,两者的研究缺一不可。因此,从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历史学远比文学丰富。历史学的这一特色,对治史者提出的要求,就是应该知识面广学识渊博。 二 从史学见解(含历史见解)获得的途径和过程来看,历史学的特色之二,就是“史识”的间接性。 一般地讲,作家,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是通过体验生活而获得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的。尽管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可以虚构情节。但作家所想,所虚构的东西,仍是以生活为源泉的,它最终还是来自作家所体验的生活实际。一是生活的积累,二是长期对生活的思考、思索,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索,而是带着对生活的全部感悟,对生活的一角度,一片断反复审视,从而发现更深邃更广阔的意义。思索、想象、虚构,始终离不开生活体验。 史学家和作家截然不同。史学家不可能象作家那样通过体验生活而获得一些“史识”。也就是说,史学家不可能去体验秦始皇或拿破仑时代的生活。因为历史是业已消逝的客观存在。 那么,史学家凭什么去获得一种“史识”?主要是通过对中介质--史料的接触而获得。而史料,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虽然都是前人对过去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记录或保存,但它毕竟不同于作家所体验的活生生的生活。这一点,决定着史学家获得“史识”的途径方式不同于作家,有着鲜明的特征。 作家需要走出书斋,深入生活实际,去体验,感受生活,从中获得看法或见解。而史学家则主要是通过史料的接触而获得“史识”。此其一。 作家从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看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为创作服务的。而史学家接触史料后而获得的一种“史识”,主要是一种理性的思想,是为恢复历史原貌服务的。此其二。 史学家接触的史料不同于作家所体验的实际生活。史料本身的特点,影响或制约着史学家“史识”的获得。史料的特点,概括言之,以下几点是明显的。第一,史料只是过去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份记录,非全部。因为历史事实的海洋是无限广阔和无法穷尽的。第二,任何文字史料的准确性都是相对的。因为史料实际是人的思想结果的一种记录,不管史料制造者如何公正,客观,但它必定包含着史料判逆者的主观色彩的痕迹。这一点是无法克服的;第三,史料具有不同的“视界”。“视界”是一个哲学术语。就是说,史料为人们理解史料所提供的角度是多向的,内容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史料本身的这三大特点,对史学家“史识”的获得的影响是深刻的,它规定着“史识”获得过程的特点。此其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