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黄宗羲史学初探

迄今为止,学术界比较注重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将其视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斗士,而对其丰富的史学思想却几无论及。其实,黄宗羲还是清代浙东史学派的创始人。本文从史学思想和史料观两方面对其史学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黄宗羲倡导的经世思想、民族思想及对史料观点的阐发均有独到见解,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重大影响在清代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清代浙东学派创始人,“学问渊海,名冠海内”[1],“有明三百年无此人”[2]。黄宗羲于史学建树颇多,有“清朝文学开山鼻祖”之誉,其影响至大且巨,诚如梁启超所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3]而学术界对此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笔者不揣谫陋,试图就其史学思想和史料观问题作一探析。
    1.黄宗羲史学思想可从以下几点论述。
    (1)倡导经世致用学术与事功相统一,为社会现实服务,此谓经世致用。我国儒家思想讲求积极入世、政治本位和佐君教民,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是倡导经世思想的第一人。司马迁著《史记》,力探历代兴亡之理,目的仍是经世致用。杜佑则把“将施有政,用乂邦家”[4]作为编纂《通典》的宗旨。后来的学者如宋朝的吕祖谦、陈傅良、叶适、朱熹,明朝的王守仁均力图将自己的学说实施于社会。至明代后期,社会矛盾尖锐,顾宪成、高攀龙、徐光启、陈子龙和张溥为挽救明朝危亡,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使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明清之际,汉族士人面对“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残酷现实,痛定思痛,大声疾呼学术要匡时救世,“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而是为政治而做学问”。[5]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朱之瑜、傅山、李颙和颜元等人。清初学者大都强调“实践”、“实行”、“实功”、“实事”。黄宗羲生当历史大变革时期,且受其师刘宗周影响,对王学末流的鞭笞与经世思想的提倡可谓不遗余力,这在当时具有特殊意义。
    元明以降,士人只读《四书》、《太极图说》等书,“修饰字句,流连光景。高文巨册,徒充污惑之声而已”、使理学流变成“词章之学”[6],崇尚空谈。明朝末年,王学更与禅宗打得火热,虚托儒学之名,实售佛老之说,放纵肆恣,流弊丛生,黄宗羲斥其“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7],袭语录糟粕,守“方隅”之见,沿“陈因”之言,“但患不能行,不患不能讲”[8],却假儒家之名以欺世,视治财赋者为“聚敛”,开阃捍边者为“粗材”,读书作文者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为“俗吏”[9]。当天崩地坼之时,他们却毫无作为“惭无半策匡时难,唯有一死报君恩”,只得“听其陆沉鱼烂”[10]。因此,黄宗羲主张“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反对“学道”与“事功”分离,认为,一个学者应先具备“经史之劝”,才能经世,而六经皆“载道”之书,二十一史,包含“经世之业”[11],强调以经术为本,从六经开始探索经世之道,在主持甬上讲经会时,他告诫学生,文章不本之经术,“非矜《集注》为秘录,则援作用为轲传”[12]。其友李邺嗣说黄宗羲“教人必先通经,使学者从六艺以闻道”[13]。此外,还要通晓历史,因为史学是用来“达变”的。说学术必“源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须“证明”于史籍,尔后足以“应务”,学者欲“不为迂腐,必兼读史”[14]。为矫明末王学束书不观流弊,黄宗羲率先垂范博览经史百家书,终生阅卷不缀,时至晚年,仍夜以继日。寒冷冬夜,身裹缊袍,置双足于土炉,“执卷危坐”;炎热夏天,则以麻帷蔽体,小灯置帷外,“隔光翻书,常至丙夜”[15]。一生遍读《春秋》、《诗经》、《尚书》传注皆数十家,《三礼》传注十余家,《周易》传注百余家。于史籍则读毕《献征录》、《明实录》和《二十一史》。他读书善于思考,“深求其故,取证于心”[16]凡事必深入探求其所以然,然后得出自己理性的判断,如他对“《三礼》之升降拜跪,宫室器物之微细;《三传》之同异义例,氏族时日之杂乱,钩稽考索,亦谓不遗余力”[17]。由于好学深思,且能融会贯通,使他成为一位学问十分渊博的大学者,全祖望赞誉道:“梨洲以濂、洛之统综合诸家,横渠(张载)之礼教,康节(邵雍)之数学,东莱(吕祖谦)之文献,艮斋(薛季宣)、止斋(陈傅良)之经制,水心(叶适)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为从来儒林所未有”[18]。在其影响下,甬上学子掀起红红火火的读书热潮,以经术为“渊源”,以史书古文为“波澜”[19],经史之学蔚起,“前此讲堂锢疾,为之一变”[20],明末王学的空疏学风得以扭转。
    黄宗羲经世致用思想的特征是致力于探赜明亡原因,批判君主,改革社会。这与先儒只限于图谋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经世思想有所不同。清初史家,“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21]。黄宗羲研究历史以明代为重点,其著述大都有关明史,目是的经世,如《明夷待访录》尽是“经世之文”,清人汤斌说:“得读《待访录》,见先生经世之实学。”[22]黄宗羲对明亡原因的探讨虽未完全抛弃天命观,但强调人的作用关乎世运兴衰,说:“兴亡之故,虽曰天运,固未尝不由于人矣。”[23]他总结出明亡原因有:①异族入侵。自夏商周三代以降,“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24]。②宦官之祸。汉唐宋虽均有奄宦之祸,“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25],宦官控制朝政,无恶不作。③空疏学风。士大夫平时“无事袖手谈心性”,天下有变,“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一筹莫展。④朋党之争。“有明朋党之争,至于亡国”[26]。另外,还有重武太过,建都失策,兵制及科举弊病等等,其根源在于专制君主的暴政,故他对君主专制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