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一些事实: 秦末农民大起义领导人之一陈胜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攻克陈县之后骄傲起来了。对他的骄傲,投身于农民起义的“名士”张耳、陈余都曾劝告他要“缓称王”,孔子后裔孔鲋也曾建议陈胜戒骄,可惜未引起陈胜的重视,以致“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改也”①。 建立西汉政权的另一位农民起义领导人刘邦,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曾很有感慨地总结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托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② 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瓦岗军之所以屡建奇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才兼文武”的李密加入后,发挥出了积极的领导作用。 元末农民大起义领导人之一朱元璋,能够最后完成推翻残暴的元政权的历史任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朱元璋能够“礼贤下士”,认真听取聚集于他身边的如刘基、冯国用兄弟、李善长、朱升等知识分子的建议。 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崇祯十三年于河南一反过去的被动局面,越战越强,最后推翻明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从那时起,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帮助制定了“均田免粮”等政治口号。 凡此种种,都证明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以及最终结局,与知识分子是否加入、在农民起义军中起何作用,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这是因为: 首先,由于农民阶级没有文化,很难承担起领导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历史重担。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实际都已不是纯粹的躬耕者,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奔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想的“农民”。如陈胜,吴广是“戌卒”,“为屯长”③;刘帮“为泗水亭长”④;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⑤;黄巢“世鬻盐,富于资”⑥李自成“充银川驿卒”⑦;洪秀全“于乡里授徒为业,屡应省试”⑧。 其次,即使是这些“开阔了眼界”的农民起义领袖,要独立领导农民起义完成历史任务,仍然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要推翻强大的旧的封建政权,要在复杂的斗争中应付各种局面,就不能不借助于具有丰富的军政经验和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的谋略和策划。如韩山童、刘福通发动元末农民大起义时,就曾商量:“农民是起来了,还得念书的作官的一起来干,力量就更大”⑨。 再次,既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农民起义者不可能排斥封建的思想与制度,农民起义要建立的仍旧是(也只能是)封建政权,也就必须仍旧沿袭占封建社会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沿袭在封建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封建制度。而要宣传这个思想,制定这个制度,除了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外,还能有更合适的人选吗? 事实上,我们从每一次农民起义所大量表现出来的皇权主义、等级尊卑、宗法观念等等现象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思想对农民的影响是何等地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农民起义对知识分子倚重的结果。没有知识分子参加而能获得相对“胜利”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是很难找到的。即使是被认为最少文化的西汉末年的赤眉农民起义,在领导集团内部也还是把唯一“略知书数”的徐宣视为重要决策人物,并在“建世”政权建立时共推徐宣为承相。⑩。在历史上凡取得较大“成功”,取得相对“胜利”的农民起义,如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哪一次不是因为注意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结果呢! 二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参加农民起义,分下列几种情况: 由于社会的政治变动而从统治集团成员沦为平民的知识分子,或是因为其它原因而对旧的统治集团成员产生仇恨的知识分子,它们往往会利用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而参加并领导农民起义,如唐末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黄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洪秀全,本身就是屡次应试未中的知识分子。如张耳、陈余、原是魏国的“名士”,秦统一后,他们被秦通缉,改名换姓,隐匿于陈县,正值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他们便怀着“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11)的目的而参加了起义军。尽管他们的阶级出身都不是农民,但这并不影响其所属的农民起义的性质。 当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初,作为统治阶级成员的知识分子,对农民起义一般是仇视的。但其中的个别知识分子,因为各种原因而与统治集团处于尖锐矛盾之中;当着他们再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时,往往被迫投入农民起义以求生存。如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杞县举人李信者,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因狱中。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出信。卢氏举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人自成军为主谋;潜归,事泄,坐斩;已得未减。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12)这些知识分子,实际上是因个人的遭遇而被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