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从三十年代的两部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著看早期中国农战史研究(4)

六、对两书的几点看法
    两书不仅是用新观点和新方法写成的全面、系统研究农民战争史的著作,而且还初步建立了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新体系,书中的许多重要观点都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家所继承。如关于农民战争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提法,关于农民战争局限性及其失败原因提法,就为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所肯定。两书所建立的农民战争史研究体系,它的某些理论观点,对建国后的史学研究有着明显的影响。例如,两书提出的“让步政策”问题、“农民政权”问题、不同时期农民战争的特点问题,都是建国后研究的热点,甚至它对农民战争的人为拔高以及使之现代化简单化的某些做法,也被50年代的一些人所重复着,至于农民战争是“改朝换代”的工具的看法,与80年代的一些人认为农民战争是封建国家机器的“修理工”的思想,亦不无相似之处。〔43〕
    两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两位作者都接受了“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说,并将其作为重要理论支柱来分析全国性农民战争形成的原因,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也与他们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宣言相矛盾。对于这一理论,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已经给予纠正。他明确指出,中国的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44〕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将农民战争史研究引向了正确的轨道。其次,从方法上看,两书都带有明显的教条主义气息。这表现在不是从史实出发,而是从理论原则出发,首先在理论上作逻辑的展开论述,然后再寻找资料去证实早已得出的结论。这就使两书的内容显得不够丰满,资料基础薄弱。在分析每次农民战争时,讨论社会背景的部分过多,研究农民战争自身过程的部分较少。如蔡书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章,写背景用去37页,写起义进程仅10页。赤眉铜马起义一章,背景达32页,起义过程只8页。而社会背景部分,概念化的、雷同的叙述较多,有特点的典型的材料极少,这与建国后的农民战争史研究是无法相比的。重资料、轻理论,是30年代初期社会史论战各方的共同特点,看来两书的作者也未能摆脱这一时代的局限。
    注释:
    〔1〕该刊为《清议报》附刊,见《清议报全编》第16册。
    〔2〕《孙中山选集》,第71页。
    〔3〕《中国白话报》第16期。
    〔4〕《民报》,第15期,1907年7月。
    〔5〕弧臣:《历史上民众势力的歪泄》,《新生命》第3卷,第1期,1930年1月。
    〔6〕蔡雪村:《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年版,第38页。
    〔7〕薛农山:《中国农民战争之史的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第1页。
    〔8〕蔡雪村:前引书,第4页。
    〔9〕薛农山:前引书,第229页。
    〔10〕〔11〕蔡雪村:前引书,第1页、第31页。
    〔12〕薛农山:前引书,第224页。
    〔13〕见1929年出版的《中国革命运动史》,该书原为作者1926至1927年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讲稿。1933年三版时改名《中国历史之理论的分析》。
    〔14〕当然,从书的内容上看,有大量的篇幅在谈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并以嘲讽的语气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进行了有意识的过多的指责。因此,蔡、薛两书应属于社会史论战的外围亦自不待言。
    〔15〕蔡雪村:前引书,第22页。
    〔16〕薛农山:前引书,第15-16页。
    〔17〕〔18〕〔19〕〔20〕〔21〕蔡雪村:前引书,第211页、第722页、第3页、第9页。
    〔22〕薛农山:前引书。
    〔23〕〔24〕〔25〕蔡雪村:前引书,第2页,第2页、第94页。
    〔26〕〔27〕〔28〕〔29〕〔30〕薛农山:前引书,第155-156页、第136页、第316页、第213页、第677-678页。
    〔31〕〔32〕〔33〕〔34〕薛书第677-678页、第314一319页、第679页、策576页。
    〔35〕〔37〕蔡书第2页、第94页。
    〔36〕据蔡雪村书第504-505页转引。
    〔38〕〔39〕〔40〕〔41〕〔42〕薛农山:前引书,第678-679页、第188页、第320页、第324页、第325页、第236页。
    〔43〕薛农山:前引书,第236页。
    〔4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第586-588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