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的消亡:早期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3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梵书》时期,雅利安人基本上保持了其种族特征及其吠陀文化。雅利安人社会内部有相当的发展,尤其是婆罗门的地位提高,组织增强了。礼仪也大大增多。我们赖以窥见这一时期情景的典籍,主要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国家组织稳定而发展,各种官职已有记载,尽管其确切职责不尽清楚。政治机构日益庞大,国家开始取代部落。文献和考古学都证实,物质文化有了相当的进步。城市生活再度小规模地开始,因为提到的若干地方,如加姆比利耶(Kampilya)、帕里卡克拉(Paricakra),阿桑迪瓦特(Asandivant)。看上去已是城镇而不是乡村了。 公元前800一前550年这一时期中的迅速扩张带来了这样的后果:在新区,雅利安人的分布比在老区稀疏得多,他们与原有居民混合的程度也高得多。这一事实在一些古代典籍中有记录。例如《波迭衍那法经》中说,阿槃底、鸯伽、摩揭陀、苏刺陀、达克辛那巴塔、乌巴弗利特(Upavrt)、信度和索维腊等地的人都是混杂的血统,并进一步规定为那些去阿拉塔人、加勒斯格勒人、奔那人、索维腊人、文加人、羯陵伽人和普拉努纳人国土的人们赎罪的供品。这份名单包括公元前800一前550年期间殖民开拓领地中的一大部分,并且证实,这些地区只得到不完全的雅利安化,与早期发生的情况形成对照。名单中还包括一些非雅利安人部落的名称,其中许多无疑仍保留了原有特征和语言。 或许应该认为,前雅利安人对雅利安文化的影响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发生的,而且这种影响与由吠陀文明到后来的印度教文明的过渡有联系。后来到《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时发展到顶点的史诗传统大概也于这一时间开始形成。宗教的新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初现端倪,它最终演化成为后来的印度教,在许多方面与吠陀的宗教迥然有别。成为以后印度教文明特征的种姓制度[Varnas],在这时由于大量形形色色的先前独立的部落必须以某种方式加入雅利安社会结构而大大增加了其复杂性,这些遍布于新征服领土许多地区的部落必定构成了全体居民中的大多数。以吠陀文化为基础的雅利安文化仍然是构成中心的因素,但自此以后,它便更加受到非雅利安的影响。最晚感受雅利安文明影响的是在南方达罗毗荼人的地区。在锡兰,最早的雅利安人的殖民据信大约发生在佛陀时期,最初的雅利安人向南印度的渗透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后来,孔雀帝国控制了德干的大部分地区,只有最南方的泰米尔诸王公保持着独立。其后的萨达瓦哈纳帝国也体现了雅利安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和渗透,可作依据的事实是,这一王朝及其后紧接着的一些王朝,均以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为官方语言。这一政治影响与来自北印度的宗教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或耆那教的传播--是有联系的。然而,与以前的扩张阶段比较起来,雅利安语言并未永久地被强加于这一地区。约公元500年之后,坎纳达语和后来的泰卢固语开始用于碑铭。土著的达罗毗荼因素逐渐占了上风,雅利安印度和达罗毗荼印度之间的疆界恢复到标志着公元前500年前后雅利安征服极限的那条界线上。与此同时,整个次大陆由一种共同的文化联合到一起。雅利安人是这一共同文化的初创者,而达罗毗荼人和其他民族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