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对“封建”的讨论应注重多维性

近读冯天瑜教授《“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一书,收获颇丰。该书对“封建”一词的“名”与“实”进行了正本清源和十分细致的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研究学问所体现的理性、客观、求实和中肯的态度与精神很值得大力提倡。对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笔者是基本赞同的。下面针对“封建”一词的有关讨论和争论,笔者再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笔者认为,对“封建”的讨论应注重多维性。
    首先,“封建”之“实”具有多维属性。“封建”之“实”就是指封建社会的事实状况。一般而言,一个社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维度。这里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者重点只考虑了其中的一两个维度,而有些学者则考虑了综合维度,即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如:有的学者主要从政治体制变革方面考虑,导致对社会发展阶段是一种划分;有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考虑,导致对社会发展阶段又是一种划分;有的学者是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由于社会是不断演变的,但演变的过程并非全是否定,有些因素和传统保留和坚持了下来,这就有可能造成人们对社会所处阶段的划分莫衷一是,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那么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言,到底以哪一种为标准较合理,笔者认为这里也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而言,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应依据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的变化。但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是什么?是政治?是经济?还是文化?这里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问题取决于谁是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韦伯的观点是: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这里笔者认为,关键变量应考虑时间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瓶颈因素是有所不同的。从总体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等虽然都是影响和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三者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并非都是和谐和有机的,而是有可能在这一时段内是甲腿和丙腿长,乙腿相对较短,而在另一时段内是乙腿和丙腿长,甲腿相对较短。这里短的一条腿就是关键变量。如从政治方面看,在一定条件下,不好的政治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长时期低水平循环,也会导致文化缺乏创新和活力,最终使社会发展陷入低水平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就是关键变量。所以笔者认为,从长期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变量,这一点应当是正确的。但基础变量不一定是关键变量,关键变量只能是瓶颈因素。所以,对“封建”社会的界定和讨论,到底是以政治方面为主,还是以经济方面为主,还是主要偏重于文化方面的考虑,或是立足于三方面的综合考虑,笔者认为都是可以的。这里研究者可根据事实需要偏重于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等某一方面进行讨论,但前提是应当对概念所属事实的维度有一个清楚的说明和交代,否则就会引起学术研究的混乱。
    其次,“封建”之“名”也具有多维属性。这里“名”就是指对“封建”概念而言。笔者认为,任何学术概念都应当考虑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时间维;一个维度是空间维;一个维度是主体维。概念的内涵本身是随时间变迁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时代会体现出不同的涵义。秦以前的“封建”与秦以后的“封建”在具体内容上总归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概念的时间维特性。另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不同,同一名词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涵义。“封建”本义“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依此本义,中国的“封建”就与日本的“封建”不可能完全一样,在某些具体方面总是有区别和差异的;同样,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也是有区别和差异的。这里反映的就是概念的空间维属性。还有,不同的认识主体,由于主体经历的知识空间不同,这就有可能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陈独秀的“封建”观与陈独秀所经历的知识空间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认识主体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并不是中性的,而是与认识对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由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知识空间,所以,不同的认识主体就有可能对同一“名”形成不同的解读。这种情况反映的就是概念的主体属性。
    总之,从多维角度探讨“名”与“实”,既有助于深化理解“实”,也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名”。对“封建”而言,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