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一生共写了三部史著,即《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和《资治通鉴纲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史学文论被保存在《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之中。这些史著、史文和史论蕴含着朱熹丰富的史学思想,其间,自然有大量的封建糟粕,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同时,也有不少精华的东西需要离析出来加以继承。本文便是基于这一精神,试从朱熹史学思想的积极因素方面作一论述。 一 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史观。他把“君心”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①,帝王之心决定着历史的治乱兴衰。他说:“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②认为天下大事主要就是“立政”、“养民”、“治军”和“纳言用人”,但是,“末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③“大本”就是帝王之心,立“大本”就是正“君心”。“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④先正“君心”,然后才能正“百官”、正“万民”、正“四方”。⑤ 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呢?朱熹认为:封建君主凡是从道心、天理出发,尽病私欲,以天下为公,便是心正;凡是从人欲出发,以天下为私,便是心不正。天理的具体化就是纲常伦理道德。朱熹说:“圣人之心,未感于物,其体广大而虚明,绝无毫发偏倚,所谓天下之大本者也。及其感于物也,则熹怒哀乐之用,各随所感而应之,无一不中节者,所谓天下之达道也。……此所以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虽以天下之大,而举不出乎吾心造化之中也。”⑥认为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圣人大而化之之心与理一,浑然无私欲之间而然也。”⑦而心不正,只求“功力”,势必造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恶劣局面。 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治乱、进退、也只能以“君主之心”作为衡量的标准。“君心”正,则天理流行,就是光明的王道政治;“君心”不正,则人欲横流,就是黑暗的霸道政治。根据他划定的“君心”正否的标准来度量历史,他认为三代的君主之心是圣人之心。他们“内圣”而后“外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汉唐以下的君臣大都是急功好利,心不正,所以天下不能长治久安。他认为汉高祖、唐太宗等做事“都是自智谋功力中做出来,不是自圣贤门户来,不是自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⑧并认为刘邦缟素三军,为义帝发丧,并不是因为他知道君臣之义理应当如此,而只是“受教三老,假此以为名而济其欲尔。”⑨唐太宗也是“一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⑩。他们只不过靠其才智获得了一些成就罢了!“然无人知明德新民之事。”(11)他把三代帝王喻为“金”,而“汉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之金也。”(12)只是暗合了圣人之理,终久还是不能行仁政于天下。朱熹认为,就是做同类事情,心正与不正,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周公诛管、蔡与唐太宗杀成建成、元吉,都是诛杀自己的兄弟,“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13)“太宗无周公之心,只是顾身”,“分明是杀兄劫父代位。”(14)汉唐名君尚且如此,至于其他君主,则更是在他们之下了。 由上可知,朱熹的“君心”史观是唯心主义的。然而,透过这种唯心史观的表层,却蕴藏着朱熹积极入世的精神。 首先,朱熹的“君心”史观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唐末五代时期,可以说是封建伦理纲常大坏的时代。子弑其父,臣弑其君者有之;朝秦暮楚,叛附无常者有之;勾引外敌,争当儿皇帝、卖国贼者有之……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的乱世。(15)在伦理纲常经历这样大破坏之后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迫切需要重整伦常,皇帝、理学家、史学家们无不致力于重整伦常的工作。欧阳修把“道德”作为“为治之原”,正是这种需要在史学工作中的反映。生活在南宋初年的朱熹,对蛰居江南一隅的南宋政治局势更是忧心忡忡。初期,面对南宋军事上的失败,皇帝被虏,朱熹深感痛心,对以赵构、泰桧为首的投降派非常不满,积极主张抗金。认为“本朝(南宋)御戎,始终为和字坏。”(16)他曾为南宋大将张张浚出过收复失地的计策,未被采用。(17)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朱熹看到了南宋军事失败并不是军事问题,重要的是“人心”,而首先是“君心”,“君心”正,其它事情就都能正,抗金也就自然能取胜。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的局势就如同人患了重病,病根是在“心腹”(18)。奉劝赵构要以先圣为榜样,“精一克复而持守其心”、“修身齐家而正其左右。”(19)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赵宋王朝的统治。可见,朱熹“君心”史观是有鉴于赵宋人心尤其是“君心”不正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是有着鲜明的政治寓意。 其次,朱熹褒三代、贬汉唐的真正用意是要说明历史的循环性。朱熹认为“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凭地循环去。”(20)人类历史也必然相应为“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一治”(21)。这样“一治一乱,气化盛衰,人事得失,反复相寻,理之常也。”(22)在朱熹看来,三代是治世,汉唐是乱世,由于循环交替,衰世之后必然又会出现新的盛世。拿一个小循环期来看,可以说朱熹是历史倒退论者。若拿整个大循环来看,又可以说他是个历史循环论者。尽管这种只承认历史的循环,看不出历史的发展是认识上的局限性,但朱熹循环论的实质用意是要向人们预示: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新的盛世必将出现。当然,这个新的盛世是不能坐等而来的,要靠大家振作起来,共同努力。特别是封建帝王,由于他的特殊地位,更应该要端正“心术”,在治理国家时要能“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忽。”(23)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重建起新的盛世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