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网络史学?何为公共历史问题? 网络史学[1]作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它是因特网在全世界普及之后(1992年以后)才具有了存在的可能。互联网为网络史学提供了运作平台,这个平台亦是其成立的前提。笔者将其定义为,从资料到成品皆直接或间接通过互联网运作的一门新兴的历史学边缘交叉学科。网络史学是历史学在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等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是指进入互联网络系统运作的电子化的历史学科,它反映了在“数字化”时代历史学的整体电子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程度和趋向,具有多元化、大众化、国际化倾向。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其严谨程度与纸质史学相当,特点是数字电子化,并更多地具有公共史学特征[2]。 从研究的对象及所涉及的范围来看,网络史学仍然具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广义的客观历史过程仍然是其研究对象,不过,被电子化并进入互联网传播的虚拟化了的历史内容,更是网络史学的研究领域,而这部分却不在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内。同时,网络史学更热心于公共史学领域的研究,一是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跨国界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平台,与传统的信息交换、交流方式完全不同;二是在互联网上人们交往的方式完全平等,人们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完全是自由的,不受职业历史学家与非职业历史学家身份的限制,人们在网上更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公共历史内容,无论是公共历史人物,还是公共历史事件,皆为网上讨论之热点。这就决定了网络史学必须以公共历史话题为研究重点,才能很好地完成学科使命,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网络史学的运作与研究主体仍然是史学工作者,不过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以及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这是从事网络史学的基本要求,不具有这种现代技能的学者被排斥在外。至于指导理论及研究方法则以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史学指导为旨归,在材料的分析、考证等方面则与纸质史学相同。 网络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其“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史料存在形式之新。网络史学的资料除仍然利用传统纸质资料外,主要运用的是电子虚拟化了的历史资料。在纸质材料大规模电子数字化的今天,随着历史档案史料、学术论著等史学资料的大规模电子化,影像、影视资料的大规模出现,使史料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传统的纸质史料过渡到了电子史料、数据库。这一过程仍在进行,虽没有完全实现,但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并出现了常态化趋势。第二为学术信息获取方式之新。网络史学获取史学信息具有超时空、跨国境、跨文化、即时性等优点,使获得史学资料和史学信息更加便捷化,即网上获取学术信息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三为写作与发表方式之新。网络史学完全采用电脑录入,不再依靠纸质材料书写。其成果发表除了可按出版社、杂志社的电邮地址自由投稿外,还可广泛地向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史学网站及史学类电子版期刊和相关网站自由投稿,也可以借用于各大网站的历史平台发表史学论著,更可以利用自己的博客发表相关论文。而且此类文章一经发表即享受著作权保护。目前在国内,由于剽窃网上学术论著而发生的原著者维护著作权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史学工作者面临着多元化的工作环境,自主性和选择性空前提高。第四为表现形式之新。这是与纸质方式相比较而言的,即网络史学可以借助声光化电,用动态的或动感的影像图片方式来表现史学内容,更能体现史学的现场感和生动性,完全体现作者的个性化内容。 那么,何为公共历史问题?公共历史与公共史学不同,公共史学是体现历史学应用部分的,面向公众,以研究和解决普遍关心的带有公共性质的历史问题为主要使命的一门历史边缘交叉学科。而公共历史则是指在信息化的公民社会条件下,与所有公民自身利益相关联、并由公民积极参与讨论的公共社会历史领域。其作为问题,必然是与现实需要密切相关,成为公众关注热点才可如此视之,如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与保护,作为民族象征和凝聚力符号体现的民族英雄、历史伟人的维护与评价,公共历史教育、公民历史意识的宣传、整合与普及,国际交往的历史,基于历史传统的对现实政治、国家制度、经济关系的评价,由历史所规定的对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与借鉴的讨论,民族、人口问题以及现实收入分配的历史讨论,城市发展、旧城改造以及城市垃圾处理、环境疫病灾害等公共民生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