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关乎天下治乱的古代甘肃(3)

宋代以后,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转移,海上丝路开辟,但甘肃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并未削弱。蒙古军队为了割断夏、金同盟,免除西征掣肘,自1205年开始,就一再对西夏用兵。1209年,迫使西夏订立城下之盟。然后于1211年向金用兵,金人被迫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再于1218年向西方大举进兵,5年之间,横扫欧亚两洲, 前锋直达今波兰、匈牙利等地,建立四大汗国。接着就回过头来于1227年灭夏,再以此为基地,灭金、灭宋,建立统一的疆域“无外之大”的元帝国。
    明朝建立后,残存于大漠的蒙古贵族势力始终是王朝安全的最大祸患。为了加强防卫,明王朝在河西走廊等甘肃军事要区设了21个卫所,并一再加固边墙,驻扎大军,形成了严密防御体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力地牵制了蒙古军队的活动。中期以后,由于国家的衰败,甘肃地区经济恶化,边防削弱,从而一再遭到蒙古军队的侵扰焚掠,日渐残破。1449年,土木堡之战,明英宗竟然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北京危在旦夕。究其原因,都城北京与蒙古之间缺乏一块厚重的屏障或大的缓冲地有很大关系。
    清王朝更注重对甘肃的经营,所选历任总督都是当朝名臣,并且由甘肃出发,先后平定了反叛的准部、回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咸同年间又消灭了入侵的阿古柏势力,挫败了英俄侵吞我国西部疆土的阴谋。
    四、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其发挥作用的保证
    周秦祖先生活于甘肃东部时,就着力经营,依靠“羌中之利,戎翟之畜”(注:《史记·贷殖列传》。),发展自己,终于走上统一全国的道路。汉武帝开河西以后,从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入侵和保证西域通道的目的出发,在凉州大批驻军,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屯田积谷,设六牧师苑繁育战马,当地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在原来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中开辟出许多农业区,甘肃地区经济因此有了迅速发展。史书中说“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注:《后汉书·窦融传》,《汉书·地理志下》。)。凉州各地屯田所获满足了边郡军民的需要,省却了从内地长途转运粮食的巨大花费,当内郡遇有灾荒时,还曾调凉州的积谷予以接济。(注:《居延汉简甲乙编》二一四·三三。)而甘肃产的大量马匹供给军用,加强了王朝抗击匈奴的能力。正是凭借着凉州雄厚的经济实力,才保证了汉王朝在西域的一系列胜利,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汉之际,中原和关中板荡,甘肃地区在割据势力隗嚣、窦融的经营下仍是安定繁荣。史书说“天水完富,士马最强”(注:《后汉书·隗嚣传》。),光武帝称河西“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注:《后汉书·窦融传》。)成为中原和关中士人争相归附的一片乐土。刘秀得到河西窦融支持,东西夹击,始得平定割据天水的隗嚣、割据巴蜀的公孙胜及割据河套的卢芳,实现国家的统一。东汉时,尽管迭经“羌乱”,但在官员和学者眼中,凉州仍是国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虞诩说,这里“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注:《后汉书·西羌传》。)东晋十六国时期,西秦和五凉君主继续着力经营凉州地区,当地“货贿殷富,可以无求于中土。”(注:《文献通考·舆地八·按语》。)
    隋唐时期,统治者更加注重西部疆土的经营,甘肃地区的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大业五年(609 年)隋炀帝在张掖会见西域三十余国首领,“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注:《隋书·食货志二》。)一片升平景象。唐代,经过100多年的安定和经营,河陇地区空前繁华,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到天宝年间,这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通典》记载,天宝八年(749年)河西和陇右屯田所得为700990石,占天下屯收总数的36.6%。国家在河西和陇右二道收购粮食519854石,占全国和籴粮总数的46%。另外河西和陇右二道的正仓、义仓和常平仓还有347万石储粮。(注:《通典·食货》二, 十二。)河陇经济的大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唐朝中央所需,王朝“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注:《开元天宝遗事十种·开天传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于是唐玄宗下令“罢江淮运,停河北运。”(注:《旧唐书·玄宗本纪下》开元二十五年(737)。)凭借着甘肃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756年安史之乱长安失守后,太子李亨才毅然西到陇右之安定(今甘肃泾川)、彭原(今甘肃宁县)、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一带积聚力量,即位为肃宗,以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的军队,夺回长安,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其后,吐蕃乘虚占有陇右、河西,甘肃地区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从而走向衰败。马端临言:“盖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矣。”“然则凉州之地自夷变为夏始于汉,而殷富者数百年。自夏复变为夷始于唐,而伧荒者复数百处。”(注:《文献通考·舆地八·按语》。)
    明初向甘肃大量移民,大兴屯田,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随着官吏的巧取豪夺、国家的苛重赋役以及戍防与屯田的矛盾,屯军不断逃亡,屯地随种随荒,生态环境日益变坏,自然灾害频仍,军民生活极度悲惨,以至陇西“十室九空”,所余之人“披裘裸体,枵腹待毙”,河西屯军典衣卖妻之后,已无可典卖,其“凄惨哀怜,目不忍视;痛哭流涕,耳不忍闻。”(注:《明臣奏议》卷二十六,高推:《新饷苦累难支疏》。)甘肃残破,明王朝无力顾及西域,不得不于1529年封闭嘉峪关,西域畏吾儿等族都被吐鲁番控制。明清之际,甘肃经战乱凋敝之极。清统治者派得力官员大力经营甘肃,招徕流亡,鼓励垦荒,轻徭薄赋,实行屯垦,取得不小成绩。但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不均,而且甘肃岁多荒歉,征榷徭役负担日重,以至甘肃更为凋敝。到清末已是“瘠苦甲于天下,承平时钱粮征收不及东南一大郡”(注:《左文襄公奏稿》卷五十三,《复陈新疆情形折》。)。此时甘肃在全国的重要性已无法与汉唐时相比拟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