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20世纪中国的宋史研究,迄今所见到的最早发表的论文大约在1903年,是明夷的《宋官制最善篇》,刊载于《新民丛报》1903年46至48号合订本上。随后,1905年有刘光汉,1907年有刘师培,1908年有黄节,1912年有曾学传发表宋史论文,基本是研究宋代学术的。1916年左右,吴廷燮刊发《北宋经抚年表》。其后,傅斯年(1919年)、朱廉之(1919年)、顾颉刚(1922、1923年)、甘蛰仙(1923、1926年)、吴其昌(1923年)、章炳麟(1925年)、盛朗西(1925 年)、 陈东原(1926年)、林纾(1927年)、张星烺(1928年)、王桐龄(1927 、 1929年)、张其昀(1929年)、陈钟凡(1926、1929年)等人先后发表了有关宋史的论文,陈钟凡还在30年代完成其专著《两宋思想述评》。 1930年以前,对宋史研究贡献最大者, 当推国学大师王国维。 在1910~1923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宋代戏曲与文献等方面的论文,对宋代文化做出了独到的研究和贡献。特别是他1913年出版的《宋元戏曲史》,更是引人注目,被认为“体裁创新,具世界眼光”,是旷古未有的通俗文学之作。 分析1930年前的论文及作者,可以看到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内容以文化为主,思想、法制、文学是其重点,但论文内容在今天看来,多嫌简略;二是作者多非专门从事宋史研究者,客串为主,有两、三篇文章已属多矣,最多的王国维也不超过10篇,严格地说,此时尚无专门意义上的宋史学者。这些作者,在30年代后的宋史研究领域,基本看不到了。 陈乐素的《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的发表,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开拓意义。第一,作者自此以宋史研究为主,成为专治宋史的学者,并在此后10余年内,刊发了数十篇数十万字的宋史论文。第二,这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一篇研究宋代政治的论文,内容扎实,分析透彻,穷源究委,是此前大多数宋史论文所不可及,也未曾见到的。这一点,从本文的细目即可窥知。本文细目如下:一、燕云,二、十六州之割让,三、燕云与北宋,四、谋复燕云之始议,五、马政之使,六、赵良嗣第一次之使,七、土地范围之争议与交涉之停顿,八、金军事上之进展与辽帝之西走,九、宋第一次进军之失败,十、再度进军之再败,十一、金帝入燕前之经营与宋金交涉之复续,十二、所谓收复燕云,十三、张觉事件,十四、关于西京诸州之割让,十五、宋得燕后对于边境防御之措施,十六、辽帝耶律延禧之被擒,十七、金侵宋之原因及其准备,十八、燕山府之陷没。60多年后,再来看这篇文章,仍未过时,其详尽全面透彻的分析,仍然是这一事件的最高研究水平。因此,当时此文能够在颇有名气的《辅仁学志》上发表,引起学术界关注,决非偶然。可以说,陈乐素的宋史研究,一开始即是从一个较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他的开篇之作,在其全部论著中,是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也使他在当时的宋史研究者中,以专门和高水平而特异独立。从上述这两方面看,称陈乐素为20世纪中国宋史学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继《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后,陈乐素于1934年在《国学季刊》刊发《徐梦莘考》,此文约两万字。1935年与1936年,陈乐素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二、三分册上,刊出《〈三朝北盟会编〉考》,合共约16万字。《国学季刊》是20世纪初即已有名的学术刊物,《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更是公认的一流刊物,学者企盼发文之地。陈乐素的文章能够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很可反映其学术水平,而且这种水平为当时学术界所认可。 自《徐梦莘考》与《〈三朝北盟〉考》始,陈乐素对宋代文献的研究日益扩大与深入,最终成为他对宋史研究贡献最大的领域。 陈乐素研究宋代文献的论著,主要有:《徐梦莘考》,《〈三朝北盟会编〉考》,《宋初三馆考》(1936),《〈直斋书录解题〉作者陈振孙》(1946年),《〈宋史·艺文志〉序文证误》(1946年),《〈四库提要〉与〈宋史·艺文志〉之关系》(1946年),《读〈宋史·魏杞传〉》(1948年),《袁本与衢本〈郡斋读书志〉》(1982年),《略论〈直斋书录解题〉》(1983年),《北宋国家的古籍整理印行事业及其历史意义》(1984年),《刘恕与〈通鉴〉》(1986年)等,集大成之作则当属《〈宋史·艺文志〉考证》一书。 陈乐素关于宋代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部书:一是记述宋金关系的著作《三朝北盟会编》及其作者徐梦莘;二是有宋一代书目大成--《宋史·艺文志》,兼及《宋史》它传;三是宋代著名私家目录《郡斋读书志》及其作者晁公武;四是宋代著名私家目录《直斋书录解题》及其作者陈振孙。 《〈三朝北盟会编〉考》与《徐梦莘考》两文,是陈乐素早期的代表作,奠定其在宋史学界的地位。两文共约19万字,网罗弘富,考订翔实,论断精审,堪称经典之作。迄今论及该书该人者,莫不资藉于此。《徐梦莘考》对徐氏之生平作了详尽考索,阐幽发微,使其身世、宦迹大白于天下,并置徐氏于当时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探究其撰写《三朝北盟会编》之缘由,对识人知书,都大有裨益。《〈三朝北盟会编〉考》对原书从版本到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考证,对所引书目、材料来源一一考索,对所录之重要史料《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进行校补。这种研究方法,既科学,又详尽,堪称古代文献研究的典范。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两书,是现存最重要的两部宋代目录书。自从以宋史研究为主后,陈乐素即注意这两部目录书,并开始研究和利用。为此,他自己动手,先将两书所录书名、作者一一摘出,编为“书名索引”和“人名索引”。然后,对两书作者晁公武和陈振孙的生平详加考索,编成年表。进而对两书的内容进行研究,并由此出发,考察当时的政治、学术等方面情况。还通过《四库提要》等目录书的引用,看两书之价值。最后,再对两书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研究方法,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犹如层层剥笋,详尽无遗,是目录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郡斋读书志》一书,传世的有两种版本,一种称为“衢本”,二十卷;一种称为“袁本”,四卷。自清代以来,对“衢”、“袁”两种版本的优劣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多认为“衢”优于“袁”。1930年左右,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宋刊袁州刻本,著名学者张元济先生为影印本写了一篇长跋,认为袁本“非衢本所及”,“私窃以为袁本出而衢本可废”。但是,陈乐素不以为然。他看到,“衢”、“袁”优劣论争辩双方有一个共同点,即:袁本先出,衢本后出,而正是这一点是错误的。经过仔细研究,陈乐素得出结论:衢本是稿本,成书在前;袁本是定本,成书在后;两本著录书籍的范围不同,四卷本所录乃井度赠书,二十卷本所录则是晁公武的全部藏书,因此,二本应当并存,不可偏废,通过两书“解题”的比勘研究,可以考知晁公武个人思想及社会思想的变化发展。上述论述,推翻前人定论,将长期以来的“衢”、“袁”优劣的争论推向一个新境界,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