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王嘉川:唐宋元时期的“史才三长”论(5)

四、结语
    显而易见,随着由唐至元的时代发展和两宋时期史学的兴盛发达,“史才三长”论的理论内涵明显地呈现出不断深化、进步的趋势,不但对才、学、识三个范畴的内涵阐述得越来越具体、详细,而且三者之中识为最之意也被明确地揭示出来,这使才、学、识三个范畴之间又有了主次轻重之分、基础与核心之别,从而使“史才三长”这一史学理论的系统性更为严密。从外延方面看,“史才三长”论最初只是作为“良史”的史家标准而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南宋时,人们不但在思想上打开了将其拓展应用于其他学术领域的思路,而且还在具体学术实践中,明确将其推广到史学之外,典型代表就是宋末民族英雄谢枋得所编《文章轨范》一书,将原本属于史学领域的三长标准,向外延伸、推广,用在了教人如何学习古文之法的文学领域。这可见,清代袁枚将“史才三长”论又推广到诗学领域,并称“识最为先”,都可以在宋代学者这里找到源头。
    除了从理论上对“史才三长”论展开进一步探索外,唐宋元时期也直接应用这一理论于史学实践之中。就刘知幾本人说,他不但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而且也是第一实践者。此后,唐代的赵元一、白居易,或是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或是用这一标准来为朝廷选拔史官。北宋王禹偁、刘安世、张扩,南宋洪迈、周必大、许应龙、真德秀、徐元杰、李曾伯、方逢辰等也无不如此。王十朋则要求学生从才、学、识三个方面,去讨论《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的“议论去取之际”和“用心处”,这当然也是对“史才三长”论的推广和应用。而宋高宗则以皇帝的身份,要求选择史官必具才、学、识三长。经过宋朝的推扬,“史才三长”终于成为史家标准论的不二法门。元朝史学不盛,但不论私人史家,还是朝廷选择史官,都沿袭了“史才三长”这一传统。而南宋后期的王柏,不但以兼具“才、学、识之长”赞誉蔡范,而且将“方大之德”冠于三长之前,最早开启了德、才、学、识“史家四长”的讨论,后来章学诚与梁启超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也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
    总之,在刘知幾以比喻的方式提出“史才三长”论之后,唐宋元时期都是“史才三长”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但其文雄、学博、识通或称才胜、学充、识卓,“才、学固不易,而有识为尤难”的基本内涵得以确定下来,而且三长“具而用之,无不宜焉,岂唯史哉”的外延也被明确提出并付诸实践;而经过宋朝的推扬,“史才三长”论终成中国传统史家标准论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高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