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儒家文献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论述了古代乐教。他着重阐明了《五行》中有关“金声玉振”的解说。他结合曾侯乙墓出土的钟磬实物,认为“金声”是击编钟,“玉振”是击编磬。前者孟子谓之“始条理”,后者谓为“终条理”。乐备如此,可以称“集大成”。文章指出,儒家是特别提倡乐教,在儒家思想中“乐”是兴善进德的工具,可使人浸润于天德化育之中。所以孟子赞誉孔子为“大成至圣”。庞朴对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作了探讨。他指出《穷达以时》篇反映出谈论“命运之天时”提倡天人为二的观念。《五行》篇反映出谈论“道德之天时”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而《性自命出》篇表现出了“一种不太明确的介乎其间或超乎其上的说法”,他指出这样的天人关系,“说穿了,实际上是没有关系而又不得不维持着面子的关系,是人之企图从天的主宰下挣脱出来而尚未能的表现;于是表现出一种有别于天人相分、天人合一的又分又合若即若离的关系。”郭齐勇重点讨论了郭简关于身、形、体、气、情与心气、心思、心志之关系。他认为《性自命出》的主题是“心术”,即“心之行”。《五行》的主题是“德之行”,而“德”的本字即“心之行”。他指出,竹书《五行》尚没有发展成帛书《五行》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气之说,是《孟子》有关“气”论、“体”论才使这种道德的身心观得以圆成。如此,似乎证明《孟子》介乎于竹、帛《五行》之间。彭林对《五行》、《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以及《语丛》诸篇涉及的礼容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礼容与礼法、礼器、礼义等同为古礼的四要素之一,郭店简关于礼容的人文意义的论述主要涉及礼容与人性、德义、治国安邦、君子修养的关系。哈佛大学SusanWeld(罗风鸣)认为郭店竹简中的有关论述可以证明系统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徐少华认为《六德》的主要思想资源大多上承孔门而加以系统发挥,并为汉儒的有关思想和立论提供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资源和依据。在早期儒家学说的发展中,明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刘乐贤从大、小戴《礼记》及《说苑》等文献中,找出了与《六德》之“六德”等文字内容可资对照的辞例,从而肯定了这些传世文献的史料价值。邢文认为简本《缁衣》的成篇早于今本《缁衣》。他指出:今本《缁衣》有引《诗》增句的现象,其篇首的“子言之曰”章并非《缁衣》之本文。《缁衣》诸篇的“子曰”当系孔子曰,而非子思子或公孙尼子所曰,先秦礼学源于孔子。他还通过比照《服传》以传文入经,成为《礼》经文的一部分的现象,提出了“今本《礼记》的成书,也是《缁衣》以记入经的结果”的见解。美国加州大学Jeffrey K. Riegel (王安国)分析了简本与今本《缁衣》的相互出入,对把《缁衣》视为子思学派之作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彭邦本认为《唐虞之道》成书于战国早期,应在孟子否认禅让的言论之前。丁四新认为《唐虞之道》宣扬和主张了一种“爱亲与亲贤相统一”的禅让之说。他指出《唐虞之道》表现出了在权力的禅让过程中存在一个起制衡作用的“天地、神明、人我、时命”之四维系统。王博认为《成之闻之》可能与子张氏之儒有关。耶鲁大学安金平认为《成之闻之》是《尚书》的传。 《性自命出》篇在本次会议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杨儒宾认为《性自命出》的主轴就是“心术”论,它的“心术”和同时期儒家其他学派分享了共同的预设,它们都将心和底层的气以及外显的声、形,还有心分化出来的各种情连在一起,而道德就在形--气--神的展现中整体出现。他指出《性自命出》很强调情感之真实,它用“情”字往往同时兼具“情感”与“真实”二义。文章还认为《性自命出》有可能不属子思学派之著作。李景林认为《性自命出》篇的主旨是提出一套性命天道论以作为治心成德之根据,而其核心,则是它的性情论。它以人性出自天命,性在心与物相交感中表现于“情”而有善恶之趋向,成德之要即在“情”的感应之几上返归性命之正。成德必经礼乐之教化,而乐教为成德之捷径。他认为《性自命出》应为子思一系作品。东方朔认为《性自命出》是孟子以前儒家心性论的雏形形态,也是一部早期儒家有关人的实存的道德心理学。陈昭瑛指出《性自命出》有楚人重情、重身的精神特质。 在本次会议上,多数学者接受了郭店1号墓是战国中期偏晚楚墓。 其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而对于墓主身份的判别尚存分歧。 对于郭简所见古文献的学派归属及版本传流的问题,郭简所见古文献与其相关传世古籍的关系问题,郭简所见儒道关系及其意义的问题,会上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重视出土古文字资料以及在整理出土古文字资料过程中加强相关学科间的学术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家热切期望上海博物馆购藏竹简的早日刊布。由于篇幅所限,尚有诸多专家学者的报告或论文没有提及。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主编的会议论文集将于2000年5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