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写”(4)

注释:
    ①从空间上看,东起印度、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到北极圈附近,南达尼罗河的源头,希罗多德都涉及了。从时间上看,从吕底亚王国的兴起(大约公元前680年)到希腊人击退波斯人的侵略(公元前479年),前后大约200年的时间。这还只是书中的主线,如果加上插叙中提到的其他事件,则有的可以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②《历史》插话多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前五卷中。后四卷因为已经直接开始叙述希腊—波斯战争,插话就减少了很多。
    ③所谓“共同生活”,韦尔南认为是指“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参见[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8页。
    ④Jean Pierre Vernant, The Greeks,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pp.19-20.
    ⑤参见《历史》VII204,VII11。
    ⑥卢里叶:《希罗多德论》,转引自张广智:《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第79页。
    ⑦城邦时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希腊人传播知识、探讨智慧、表演戏剧、讨论事务的主要方式仍然沿袭了荷马以来的口述传统,对于当时的希腊人来说,“讲述”是高于“写作”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完成形式。因为一个作者写出一段文字后,只有当他讲给大家听了才算是最后完成。
    ⑧转引自Amaldo Momogliano, "Friedrich Creuzer and Greek Historiography", In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 Garland Publishing, 1985, pp.75-90.
    ⑨19世纪的学者认为,希罗多德引用了许多散文记事家的作品。但随着早期散文作家著作残篇的系统出版,这一观点遭到否定。
    ⑩韦斯特在《希罗多德的铭文趣味》一文中认为,希罗多德常常误述外国的文本,似乎是在有意弱化蛮族的力量。参见S. West, "Herodotus Epigraphical Interests", CQ 35 (1985), pp.278-305.
    (11)比如阿利等一些学者利用研究民间传说的方法再次研究了《历史》,认为《历史》中的许多资料来源于口头传说。参见W. Aly, Volksmarchen, Sage und Novelle bei Herodotus und seinen Zeitgenossen,转引自John Van Seters, In Search of History: Historiography in the Ancient World and the Origins of Biblie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41.
    (12)Detlev Fehling, Herodotus and His "Sources": Citation, Invention and Narrative Art, J.G. Howie, tr., Francis Cairns, 1989, p.115, p.257.
    (13)他们对“资料引用”作了严格的界定,即指“在既定的上下文中被归于一种资料或多种资料的任何持续的,或实质上是持续的叙述或陈述。”他们对各卷中有出处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制表说明,认为希罗多德在资料引用上似乎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时间、空间距离和文化转换。施林普顿和吉利斯把时间的标准定为距希罗多德撰史前一百年。距离的标准是希罗多德所说的已知世界的尽头或是那些非常遥远而他不能到达的地方。文化的转换包括所有从非希腊文化向希腊文化的转换。(参见G.S. Shrimpton, History and Memory in Ancient Greek, Montreal & Kingston, London, Buffalo: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235-239.)
    (14)《历史》II123。
    (15)有关例子可参见《历史》的第2卷和第4卷。
    (16)《历史》I24,II121,II146,II9。
    (17)Donald Kelley, eds., Version, of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Enlighten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3.
    (18)《历史》II 134。
    (19)《历史》II 3,还可参见《历史》II 5,II 10,II 15等等。
    (20)《历史》VIII 8。
    (21)参见《历史》VIII 119-120。
    (22)(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5页。
    (23)(英)彼得·伯克:《西方历史思想的十大特点》,王晴佳译,《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24)Amaldo Momigliano, "The Place of Herodotus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in Studies Historiography, p.137.
    (25)Shrimpton, History and Memory in Ancient Greece, p.230.
    (26)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7页。
    (27)《历史》VI27。
    (28)Donald Lateiner, The Historical Method of Herodotu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9, pp.189-210.
    (29)《历史》I32,III40,VII10。
    (30)转引自Michael Grant, The Ancient Historia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0, p.49.
    (31)这与悲剧何等相似,在希腊悲剧中,“一个又一个的伟大人物穿梭于舞台,但结果都因骄傲而遭到毁灭。导致毁灭的原因是因为人自身的缺陷,因为人可以为所欲为;但神却注视着人类和自然界,他们会惩罚人类的傲慢。寓于悲剧中的道德教训是,人类必须培养sophrosyne,即一种适当的平衡和对自身真实位置的自觉。”参见:Chester G. Starr, A History of Ancient World, Oxford, 1983, p.325.
    (32)《历史》I91。
    (33)《历史》I91,III64-65,III142,IV164。
    (34)《历史》I207。
    (35)《历史》II52,III108。
    (36)《历史》II120。
    (37)《历史》IV205。
    (38)《历史》VIII137。
    (39)韦尔南说:“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并不是像我们所假想的那样,是在称赞一种回到自身的转变……‘认识你自己’实际上意味着:了解你的局限,明白你是一个凡人,不要试图与诸神平等。”见Jean-Pierre Vernant, ed., The Greeks, trans. By Charles Lambert and Teresa Lavender Fagan, 1995,p.16.
    (40)在有关《历史》结构的问题上,西方学者通常分为两大阵营:一派被称为“分析学派”(analytic),另一派则是“统一学派”(unitarian)。他们的争论围绕着《历史》的起源、发展、主要的观点和最后的形式等等问题展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分析学派持一种发展的理论。他们认为,《历史》的各卷最初只是一些互不关联的单独的叙述,只是在某年某月,作者的兴趣发生了转变,遂将它们整理在一起。明显的证据就是书中大量的插话,以及缺乏明晰的、决定性的中心主题。希罗多德兴趣的转移也标志着他由旅行家或商人向历史学家转变的过程。然而该派的最大弱点在于,他们无法准确划分出希罗多德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统一学派则认为,贯穿《历史》的不仅仅是一个连续的主题,而且全书的叙述模式也极为一致,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渗透了作者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但即使在统一学派内部也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主题,而且他们也注意到希罗多德在叙述东方和希腊时明显存在着观念和语言上的差异。也有学者认为,两派的观点“并不是不相容的。”分析学派较好地解释了希罗多德是如何开始逐步撰写历史的,他为什么记载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埃及的河流和风俗的情况,以及他为什么给每个故事以特别的形式和长度。统一学派则充分解释了贯穿始终的作者的精神和他的文学技巧。(参见C.W. Fornara, Herodotus: An Interpretive Essay, Clarendo Press, 1971, p.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