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 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是在中国倡导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第一人。自1919年开始,他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1919年5月、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6号)、《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发表于1919年12月出版的《新潮》第2卷第2号)、《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发表于1920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2号)、《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摘自撰于1920年的《史学思想史讲义》)、《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发表于1920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第8卷第4号)、《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摘自撰于1920年的《史学思想史讲义》)、《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摘自撰于1920年的《北大讲义》)、《研究历史的任务》(发表于《民国日报》1923年11月29日副刊《觉悟》)、《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等等史论宏篇。李大钊同志虽然还没有来得及作系统的历史研究,就被反动派的绞刑架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但他开启的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事业,很快就有了一批杰出的后来人。 1928年,即大钊同志牺牲后的第二年,遭国民党当局悬赏通缉的郭沫若移居日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史,作出了《周易的时代背景和精神生活》、《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前无古人的重大成果;这些成果汇集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于1930年出版。郭沫若在该书《自序》中坦直地申明,他研究历史是出于“对未来社会的待望”而激起的“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而且申明,他研究中国古史所用的方法是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所用的方法“为向导”的。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卜辞、金文和《易》、《诗》、《书》等古籍的考证研究,得出中国古代曾经历过原始共产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阶段的认识。他是运用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地揭示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阶段的第一人。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在日本期间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诞生。 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之一,是怎样在新形势下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我们说,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但是,历史学是不是已经成了一门科学,甚至它应不应该或能不能够成为一门科学,这些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什么叫做“科学”呢?按《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子版的最新说法,科学是指“有关物质世界及其现象的、包含着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实验的一切知识体系;一般说来,科学包含着对于涵盖普遍真理或根本规律作用的知识的追求”(注:http://www.britanica-htm.)。这个定义不但包含着诸如“一般说来”之类的模糊说法,而且把“科学”限定在“有关物质世界……”范围之内,这就把研究社会现象的所有学科都排除在“科学”之外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出一个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性的明确定义:科学乃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规律、并能够通过实践检验那些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个定义避免了模糊的说法。但其中涉及的“规律”一词,人们在理解上歧义很大。许多人把“规律”理解为仅仅是根据观察或实验归纳出来的某种现象重复出现的“规则”。我们认为,这种统计归纳性的“规律”,只具有或大或小的概然性,不具有因果必然性,因此只能说是“经验规律”,称不上科学规律;只有具有因果必然性的规律才称得上科学规律。(注:详见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章、第10章;庞卓恒、吴英:《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难题》,载《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唯物史观正因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才能指引历史学从单纯陈述历史现象和过程的传统柯臼摆脱出来,转而探寻和揭示各种各样的历史现象和过程背后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以探寻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为己任的,而且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在成长过程中也犯过一些幼稚病,有过不少失误,受过不少“左”的或右的政治干扰,遭到过教条主义的扭曲,……等等。但是,尽管有那么多的曲折和挫折,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始终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而且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开创性成果,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70多年发展历程的主流。 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阶段分期是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失误和反复的再认识在所难免。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何时开始?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难以成长?西方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何时兴起、何时终结?为什么15、16世纪以后中国由先进变落后、西方由落后变先进?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为什么那样不同?……等等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问题,都必然要经过多次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才能不断逼近真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