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第三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综述

由中国史学会主办、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于2000年11月3日至6日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市,共60余名。李文海、金冲及、龚书铎、魏宏运、王汝丰、邹逸麟等十多位老专家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主持,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在大会上热情致辞。这次会议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主要议题是:20世纪中国史学回顾与21世纪史学展望、历史学的定位及功能。学者们还就其他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20世纪中国史学回顾与21世纪史学展望
    20世纪是中国史学国际化、近代化的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继承这笔丰厚的遗产?21世纪中国史学如何发展?这是史界同仁非常关注的。会上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精彩的见解。
    20世纪中国史学回顾与21世纪史学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就中国史前考古学80年发展所带来的中国史前图景的变化做了总结和概括,展示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史前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如何受到了考古学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学功对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所形成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检讨,总结了20世纪中国史学家在古史分期研究上的功过得失。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钟少异指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认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失之偏颇,对战争起因、战前形势、战争筹划、军力部署、进军路线、战后影响等都能详细分析、深入考证,但对战争具体方式未能探讨,以致我们今天无法翔实地复原中国古代任何一场大战的图景。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仝晰纲对20世纪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做了回顾与展望,认为,20世纪国内外对中国乡里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许多问题如乡里民众的社会生活、乡里风俗、致仕官员对乡里的影响、民众的乡里观念等没有涉及或没有深入研究下去。今后的研究在理论上应对小农经济与乡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强韧凝固性的关系、都市经济不发达时代国家的政治中心在乡里的必然性、乡里社会与国家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应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乡里社会进行全方位剖析。
    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高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人口性比例失调问题的研究做了回顾,认为,中国古代人口性比例失调问题研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1995年以前为前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初步确认了中国古代存在性比例失调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个别原因简单推测;1995年以后为后期,开始转向对人口性比例失调的特点、产生的多种原因以及在具体历史时期人口性比例失调对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融合等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有利于推动人口史的进一步研究,也反映了研究手法的改进、研究思路的更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冯培红回顾了20世纪的敦煌吐鲁番官制研究,认为,敦煌吐鲁番文书分散零碎,不易收集,未能形成专题文献,使敦煌吐鲁番官制研究存在一定困难。但敦煌吐鲁番官制研究对推动中古时期的职官制度、西北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客家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建设中的学科,它的发生、发展经历了近两个世纪。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罗勇回顾和总结了客家学研究的历程,指出了近两个世纪以来的成就与不足,并对客家学研究进行了必要的展望。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彭武麟认为,民族关系史作为新中国史学的重要领域,过去的研究多偏重于古代,近代相对薄弱。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里,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无疑是新世纪史学的新视点之一。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演变表明,民族主义愈来愈成为各个国家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的文化符号。我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边疆开发与民族关系的问题,以有效调动民族资源。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且具有现实意义。
    新时期军事后勤历史研究是我国、我军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后勤指挥学院周璞芬回顾、展望了新时期军事后勤历史的研究,认为,在新时期,军事后勤史学的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研究机构专门化,研究内容科学化,研究成果系列化。并认为,在21世纪,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宽,从记述史学向理论史学拓展;研究方法将进一步改进,除了传统的阶级分析、历史、逻辑方法外,系统分析、比较研究、量化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军事历史研究。
    复旦大学赵立行对1949年以来国内文艺复兴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体的述评和展望。认为,从1949年以来,对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诸传统论题的研究可以说是长盛不衰,并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一些相对固定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反思,拓展和深入探讨了文艺复兴的概念、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具体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几个新的研究热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探讨;教皇和暴君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及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潮如五四运动、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和市民文化等的比较,从比较和类比的角度揭示文艺复兴的地位和影响。尽管1949年以来国内学者们对文艺复兴作了大量的研究,但还应对人文主义个体思想深入探讨;加强对文艺复兴时代过渡特征的研究;注重对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的研究及文艺复兴以及人文主义衰落阶段的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院赫晓琳认为,20世纪中国史学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一百年的中国史学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后一时期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分成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史学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194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大陆确立了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再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时代的发展给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给青年史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21世纪青年史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应将研究重点由政治转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少数英雄人物转向人民群众,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发展;应打破旧的封闭的、单一的思维模式,积极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联合,最大限度地开阔视野,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应最大限度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种研究手段,以服务于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