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试析游记的史料价值(2)

《青康纪行》英文原文为ADVENTURE,SPORT AND TRAVEL ON THE STEPPES,作者为英 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英国内地会成都传教站的传教士福格森(W.N.Fergusson)。该书 以探险家布鲁克1907~1908年从中国西部西藏、青海、甘肃直到四川,最后在凉山彝族 地区马边地方因与阿侯家支发生冲突而被杀的探险经历为主线,记述了西方探险家和传 教士在这些地区的探险和传教活动。这部游记包含了上文提到的游记史料的所有类别和 层次,记录手段有文字也有图片,以文字史料为主。作者本人并未参加全部探险活动, 因此游记的主要部分是布鲁克与米尔斯的日记转引,所以这部游记也可以看作是三人的 游记合编。叙述性文字的亲历部分是布鲁克、米尔斯和作者本人参与探险活动的记述, 主要为地理学和生物学考察、当地风俗和宗教活动记录、与少数民族和朝廷官员的交往 、三个人的传道、狩猎活动等等。亲见部分为风景、风俗、动植物、战争、政治活动和 抢掠等等。表达观点和感受的文字材料散见于全书各个章节。引述部分中的直接引述引 自布鲁克和米尔斯的日记,此外还引述了其他探险家对藏区风土人物的描述;间接引述 则为作者本人对另外二人日记的转述,布鲁克探险队的脚夫和伙夫有关布鲁克被杀情况 的口头报告,以及作者记录下来的当地民族群众所讲述的关于民族起源、历史和艺术的 传说故事。无明确来源的材料多是有关各地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记述。图片史料共76幅, 既有亲历的也有亲见的,前者包括探险活动16幅,探险家与少数民族交往1幅;后者包 括藏族人物、经济与生活17幅,汉族人物与生活11幅,彝族人物与生活5幅,蒙古族人 物1幅,动植物7幅,风光19幅,建筑和史前人类遗址5幅(其中内容有交叉)。
    《生涯速写》英文原文为SKETHES FROM A LIFE,是乔治·凯南(George Kennen)1927 ~1988年的旅行日记摘录,是他出使欧洲时外交工作之余出外旅行以及辗转赴任途中留 下的日记和书信。记录手段为文字史料。作者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历史学 家和国际问题评论家,是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的最早的鼓吹者,其著作很多 ,但本书与其他论著、回忆录等等明显不同,它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游记作品。这部作品 包含了叙述性文字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但只有一个史料层次,即“亲见”,因为作 者对其记述对象作了有意识的限定,正如作者所说:“该书可作如是观:一本描述在一 个时段里的作者对于各种场景、地方与景色的反应(reaction)的日记选集。”[3](序言 Ⅰ)作者把他的反应分为三种,一种是最直接、最贴近的反应。这种反应涉及自我和他 人私生活太多,因此将这种反应的记录公之于众是不妥当的,是对于个人权利的粗鲁侵 犯,是对于容易受到伤害的、脆弱的私生活的践踏。第二种反应是心智的反应(“思想 、历史、社会和政治分析,总之,是学术的”),是对于现实抽象的、总括性的反应, 与前者相比,其特点有二:一是反应的对象是总体历史,二是反应是抽象的,是思考而 非感受(当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感受)。这种反应付诸文字,便是外交工作报告、一系列 有关国际问题和美国外交问题的回忆录和学术著作。第三种介于前两者之间,作者写道 :这种反应“正如本书试图做到的那样,它应当努力地描述随机观察到的总体现实的片 段(isolated bits of reality)”[3](序言Viii),即描述介于自我和别人的私生活与 总体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no-man’-land),既不是“总体现实”,又不是作者本人和 他人的私生活,作者名之曰“场景”(也叫“场景、地方与景色”)。作为史料,它是作 者对亲眼所见的(而不是参与的)历史及其感受的记录,作者并未置身其中,只是观察者 ,不是参与者。涉及作者本人的文字只是描述感受,而不是行动。从作者的分析中可以 看出,对于第三种反应的记录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叙述类文字亲见层次的史料。实际 上,作者的分类也是一种史料分类标准,与我们前述分类标准的区别在于,它分类的标 准是记述事件范围的大小--个体、总体和总体的片段,以及作者的参与程度--参与 、旁观或仅仅是思考(此时作者留下的第一手材料是关于他自己观点的史料)。
    三、三部游记反映的史料价值判断规律
    在史料价值方面,三部游记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包含叙述性史料和表达感情与思想 的史料,在叙述性文字里都包含亲见层次。《东使日记》和《青康纪行》两部既有亲见 史料,又有亲历史料。《青康纪行》和《生涯速写》则都包含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史料, 都适宜于思想史和心理历史学领域的研究。下面具体论述。
    1.三部游记的亲见材料为研究作者所到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东使日 记》描述了当时日本先进的物质和文化设施以及风景名胜。《青康纪行》记录了所到之 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状况,比如作者记述的西康地区最 有势力的明正土司为给前来巡视的官员腾出舒适的住所被“请”出其官寨移居别处的情 况,就为研究清末中国西部政治史--“改土归流”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细节性材料[2]( p.227)。《生涯速写》则提供了欧洲现代史乃至世界现代史的具体场景,比如汉堡工业 化的巨大威力[3](p.3)、失业工人在街头抗议游行的口号、呼声和旗帜[3](p.5)、《慕 尼黑协议》签订后布拉格一个女商贩的演说和其他人的逃难准备[3](pp.50~51)、法国 政府对待难民的趁火打劫态度以及与之形成耐人寻味对比的德国侵略者对法国民众的收 买和安抚[3](pp.71~72)、苏联内务部官员的横行无忌[3](p.94)、苏联工人的劳动态 度[3](pp.30~31)、集体农庄庄员对农庄庄稼收成的漠视[3](pp.34~35)等等。如果把 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连缀起来,就是一幅生动鲜活的世界现代历史长卷。
    2.《东使日记》和《青康纪行》为研究作者本人及其直接接触过的事件和人物提供了 最重要的研究素材。《东使日记》提供了义和团运动之后那桐代表清廷与日本媾和的具 有实证性的内幕材料。《青康纪行》则通过西方探险家在中国的考察活动折射出中西方 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中西地理学发展的差距、探险家与中国主权、与中国政府和中 国人民的关系等等。
    3.三部游记都直接而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是研究有关领域思想 史和心理史的重要材料。《东使日记》中,中国使臣屈辱的使命和他在自然美景中情不 自禁的陶醉形成了鲜明对比,其矛盾而复杂的感情和心态为探究中国官僚阶层思想与人 格中种种传统与现实的因素提供了重要参数。《青康纪行》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 同于当时中国记录者的、西方式的观察中国社会的视角和方法。《生涯速写》的作者在 其61年外交生涯中的关注重点及其变化,对于研究1927年到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 执行,以及凯南等外交官员制定和执行这些对外政策时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提供了丰富而 直观的材料。
    三部游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包含史料的种类和层次有多有少。《生涯速写》只有亲见一 种层次,《东使日记》有亲历和亲见两种材料,《青康纪行》的史料类别则很丰富,除 亲历和亲见外,还有引述和口传史料。史料种类和层次的不同导致叙述类史料的实证性 的差别,适宜应用的研究领域也有宽有窄。比如《生涯速写》的史料实证性就比其他两 部游记要差,不宜用来研究作者的活动,因而其史料价值也低于其他两部游记。
    上述三部游记的史料价值的共同点和区别大致反映了各种游记作品的共同点和区别。 从这些共同点和区别中,我们可以窥见判断游记作品史料价值的一些普遍规律。
    【参考文献】
    [1]那桐:东使日记[A].北京档案馆:北京档案史料(贰零零肆·壹)[Z].北京:新华出 版社,2001.
    [2]W.N.Fergusson,Adventure,Sport and travel on the Steppes[M].London,Constable and Co.1911.
    [3]George Kennen,Sketches form a Life[M].New York,Random Rosuse Inc.Toronto ,Random House of Canada Limited,1989.^NU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