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周阳]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3)


    三、神圣性
    与西方的万圣节相较,中国的中元节具有庄重、圣洁等特征。有两大因素决定了中元节的神圣性。
    一是尊天意识。
    尊天意识(狭义),在此是指尊崇、敬畏天神的心理。广大“俗众”的尊天意识决定了中元节的神圣性。在道教层面,人们敬拜主宰天地的大神玉帝、执管天地水的三官、神灵化的道教始祖老子等神众,在佛教层面,人们敬拜天神化的释迦牟尼(Sakyamuni)等天神及“观音”等中国化的“菩萨”,这两大敬拜使中元节显得庄重、圣洁。元明之后,随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神灵走出话本和杂剧而进入民间,中元节又增添了新的敬拜对象,同时也为中元节增添了几分神圣。在现代文明之光没有普照中国大地之前,中国人在中元节拜祭天神之际肯定是满怀虔诚与敬畏;在当代许多地方,或局限于祭祀礼节氛围的规范,或受制于“有神论”遗绪的控制,中国人在中元节的相关祭祀活动中仍然循规蹈矩,包括受过无神论淘洗的知识分子。
    与此相对,进入“理性宗教”时代之后,欧洲的万圣节日趋“世俗化”、游戏化。因为耶和华、圣母玛利亚、耶稣等“上帝”级别的天神未能进入万圣节的视阈,所以万圣节毫无神圣可言。古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天神及朱庇特、阿波罗等罗马诸神向来未曾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因而他们即使走进万圣节,也不会增添节日的神圣因素。至于死神萨曼、寻找替身的恶灵和骑着扫帚的巫婆,他们是人们在万圣节特别提防的对象,而不是敬拜的对象。
    因此,尊崇天神的尊天意识赋予中元节神圣性。
    二是孝道意识。
    从儒教伦理的角度看,祭奠先人是孝道孝行的具体表达,也是对孝道的张扬,因此古人看重祭奠先人。《礼记·祭统》曰:“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孝经·孝纪行》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祭则致其严”,就是祭奠的庄严肃敬。古人认为:“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因为,在古人看来,祭礼遵循祖先崇拜的礼制,蕴涵丰富的人伦内涵,而祭奠行为是实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是感谢列祖列宗的养育之恩的具体行为,即所谓“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奠先人或先祖,是诸多中国节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元节的主要节俗或核心仪式,因而孝道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祭奠活动的庄严肃敬,决定了中元节的神圣性。
    在孝道层面,西方万圣节与中国中元节不存在关联点,因而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没有倡导孝道,万圣节一直没有祭奠先祖等与孝道相关的节俗。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构成、强调人格独立及个体尊严的基本价值理念、由“契约”决定的人伦关系,决定了西方社会与孝道的距离。——《圣经》的“十戒律”和天主教及路德宗的“十诫”中皆有孝敬父母的条款,但孝道伦理并未出现在西方。因此,从孝道意识角度看,神圣性是中元节独有的禀赋。
    从总体上看,中国中元节敬拜神灵的虔诚敬畏、祭奠先祖的庄严肃穆,与西方万圣节狂欢的放纵恣肆、浪漫张扬形成鲜明对比,但我们必须说明:中元节也有其欢愉游乐的一面。例如,从古至今,无论是寺庙道观敬拜神灵,还是民间祭奠先祖、膜拜天神,往往都有与之相伴的娱乐活动,“神人同乐”的场景经常出现。冯尔康、阎爱民等学者认为,庄重肃穆的敬拜与演戏、杂耍、乐舞等活动的欢愉并不矛盾,因为神仙与先祖也喜爱戏乐,而祭奠之后的娱乐活动具有“娱神娱祖”的作用。当然,中元节的游乐“指数”肯定远离恣肆放纵,在“中和”范围之内。如今的万圣节,尤其是美国的万圣节,已经成为成人参与的狂欢节,而中国中元节游戏化、娱乐化的可能性极小,因为祖宗崇拜的神圣与庄重等因素制约了戏谑化倾向。
    总而言之,比照西方的万圣节,中国中元节具有宗教性、宗法性、神圣性等文化特色,而农耕经济、文化底蕴、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中元节的文化特色。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05期。注释从略,详请参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