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桀骜不驯的教廷敌手04


    教廷强敌手  殊死决斗人
    面对腓特烈二世的凌厉攻势,教皇国岌岌可危。教皇格雷戈里九世恼怒有加,但无计可施。1239年,他只得故伎重演,将腓特烈二世第二次开除教籍,并伴之以精神宣传战,对腓特烈二世进行诅咒和谩骂。格雷戈里九世从教廷档案库里,搜出腓特烈二世作为宗教怀疑论者,诸如“三个骗子”的渎神言论,广为宣传,企图利用欧洲基督徒的宗教虔诚心态,来削弱腓特烈二世军事胜利的影响。腓特烈二世则针锋相对,以皇帝的名义向欧洲王宫呼吁:建立君主同盟,共同反抗教皇异端。
    1241年春天,格雷戈里九世拟于复活节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密谋废黜皇帝。腓特烈二世则攻掠教皇国,几乎占领罗马;同时又指使比萨舰队在热那亚海面,成功地俘获了前往罗马出席宗教会议的数百名西欧高级教士代表团,扣作人质,押往那不勒斯,拟与教皇谈判。同年八月,年迈而又性格暴躁的格雷戈里九世,由于全盘计划破产,愤懑而死。
    接着,塞勒斯廷四世继为教皇,但旋即去世。于是,罗马教廷陷入“缺位”的严重危机之中。然而,腓特烈二世毕竟是中世纪的帝王,难以超越他的时代。在此成败的关键时刻,他未能突破皇帝与教皇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中世纪传统关系的束缚。腓特烈二世一方面与教廷不共戴天,另一方面却又离不开教皇。他曾经企图利用被俘的西欧高级教士,自立一个傀儡教皇;但在其挚友法王路易九世的劝说下,释放了一批主教,使之参加教廷的选举。于是,教廷在空位两年之后,于1243年方选出安科纳边区教长西尼巴尔多·菲埃斯基为教皇,是为英诺森四世(InnocentiusIV,1243-1254在位)。这样,腓特烈二世坐失颠覆教皇国,统一意大利的良机,最终等来了一个置其于死地的凶恶敌人。
    1244年,腓特烈二世一方面以友好姿态对新教皇表示欢迎,另一方面率军到达罗马近郊,要求新教皇撤销格雷戈里九世对他的第二次绝罚处分。英诺森四世伪称愿与腓特烈二世谈判。但慑于皇帝的武力,他在一个夜间仓皇逃出罗马,乘船北上,到达他的故乡热那亚,又觉不安全,乃直奔里昂,借助于法王之弟安茹查理的帮助,建立了一个流亡教廷。这一事件表明,当腓特烈二世仍然缠绵于对教廷的幻想时,罗马教皇却棋先一着,正式脱离了对皇帝的传统依赖关系,转投法兰西王室,寻求保护。但这一事件,似乎也可以看作中世纪罗马教廷由盛而衰的起点,因为它预示着教皇作为“阿维农之囚”的时代已经为时不远了。
    此后,腓特烈二世与教皇的斗争便达到极端残酷无情的地步。1245年,英诺森四世在里昂召开宗教会议,以伪誓、渎圣、“异端”等罪名,将皇帝腓特烈二世及其儿子德王康拉德四世开除教籍;废黜他们的帝号和王位;并宣布对腓特烈二世、以及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一切“不肖子孙”,进行十字军征讨;要求英、法等国为十字军大量捐款;又发动僧侣做反对皇帝的宣传,鼓动德意志诸侯另选新王。英诺森四世的凶狠刻毒,使与会君主大为震惊和反感。法王路易九世对腓特烈二世深表同情,曾经从中调解,遭到教皇拒绝。路易九世则宣布,拒绝参加任何反对皇帝的远征。
    腓特烈二世在意大利没收教会财产,加紧对教皇领地发动攻势。同时他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致欧洲君主的公开信,猛烈抨击教皇神权统治,吁请欧洲各国君主协助他反对共同的敌人——罗马教皇。他写道:“如果教皇战胜了他的第一个打击对象神圣罗马皇帝,他就会毫不费力地欺侮其余的国王和诸侯。因此我请求你们援助我,以便让全世界知道,任何一次对世俗君主的进攻,都在损害我们的共同的荣誉”(波特金主编《外交史》第一卷(上)p207,三联书店,1979年)。腓特烈二世第一次向欧洲诸国的君主们明确地阐述了:政教争端对于世俗君主们共同的利害关系,得到英、法等国君主在道义上的支持。
    然而,英诺森四世掀起的反对皇帝的恶浪,却席卷了惯于朝秦暮楚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德意志诸侯蠢蠢欲动,伦巴底同盟死灰复燃。于是从1246年起,皇帝和教皇的战争,同时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两条战线激烈展开。这一年,英诺森四世指令多米尼克僧侣,策动德意志部分诸侯背叛皇帝,选立图林根公爵亨利·拉斯匹为德王,并突然向康拉德四世进攻。康拉德猝不及防,战败于法兰克福。1247年,康拉德四世在巴伐利亚公爵和南德城市支持下,击杀亨利·拉斯匹。随后,部分教会诸侯又选立荷兰伯爵威廉为德王。“莱茵城市同盟”公开支持威廉,共同向忠于皇帝的“德意志主教同盟”发动进攻,但遭到失败。这次德意志争位之战互有胜负,持续到1251年。
    意大利北部战场极端残酷。1247年5月,皇帝的战略重镇帕尔马叛变。腓特烈二世与王子恩齐奥率军长久围攻不克,斗志松懈。1248年,当他们外出狩猎时,群龙无首的皇帝军队,被伺机冲出城外的市民军队所击溃(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12卷p439,台北幼狮翻译公司,1974年)。其后,英诺森四世策划意大利的韦尔夫党徒,使用欧洲中世纪罕见的卑劣手段刺杀皇帝,并企图买通御医在御膳中下毒。腓特烈二世觉察到敌人的种种阴谋,大为惊恐,对身边嫌疑人犯进行残酷杀戮,以至殃及无辜。甚而连皇帝最为信赖的宫廷大臣P·D·维格纳也未能幸免,涉嫌被捕,被挖去双目下狱,自杀身亡(但丁《神曲》王维克译本p5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此后,腓特烈二世大概出于安全考虑,抑或由于精神的沮丧,他将军队交由王子恩齐奥指挥,自己则退回那不勒斯,不再出战。
    其时,北意战场方酣未艾。1249年,佩拉维奇诺和埃兹利诺分率帝国军队激战于伦巴底西部和波河两岸,不断拓展忠于皇帝的吉伯林派势力。后来,帕多瓦反叛皇帝,埃兹利诺将该城12000居民全部处死,予以血腥惩罚(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p31,商务印书馆,1982年)。同时,腓特烈二世的驸马安蒂奥克的弗雷德里克,则以帝国代理人的身份统治着佛罗伦萨,将全城亲教皇的韦尔夫党徒予以大规模的驱逐。但在1249年,王子恩齐奥的军队在弗萨尔塔战役,被伦巴底同盟军击败,恩齐奥被俘,囚于波伦纳,在狱中度过余生。
    就在德、意战场胜负未分,而且皇帝的实力仍占优势的情况下,1250年12月13日,腓特烈二世在南意阿普里亚的菲奥伦蒂诺城堡,突然驾崩,享年56岁。死因莫名,颇费猜想,教皇阴谋乃其一。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亦随之化为乌有。
    腓特烈二世的去世,使英诺森四世欣喜欲狂,但慑于皇帝的余威,直到1253年方结束其九年丧家犬的流亡生涯,以胜利者的姿态,返回罗马。1254年,英诺森四世率军侵入南意,企图直捣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蛇窝”,但被腓特烈二世智勇双全的儿子曼弗雷德所击败。同年底,心力交瘁的英诺森四世,便在那不勒斯的军旅之中见上帝去了。
    随后,教皇们继续迫害腓特烈二世的子孙,但“在1250-1266年间支配着意大利的历史”的(H·赫德、D·P·韦利《意大利简史》上册p101,商务印书馆,1975年),仍然是腓特烈二世之子曼弗雷德。他像其父亲一样,使三四任教皇经常处于恐慌之中。1267年,腓特烈二世之孙、康拉德四世之子、年仅14岁的康拉丁,在其祖辈们显赫声望影响下,率军夺取伦巴底和托斯坎纳许多城市,并一度占领罗马。1268年8月23日,在塔利亚科佐战役,教皇的帮凶、法国的安茹伯爵查理才将他击败。不久,在教皇克里门特四世的默许下,少年将军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斩首。于是,霍亨斯陶芬王朝彻底灭亡了。教皇们如此残酷无情,使欧洲舆论为之哗然,他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十三世纪后期,在五十年中走马灯般先后出任教皇的就达14人之多,教廷盛期一去不复返,大大有利于西欧各国王权的伸张。
              
    腓特烈二世与罗马教皇疯狂争斗的结局,正好是对霍亨斯陶芬王朝与罗马教廷长期较量的历史总结。斗争结果,政教双方两败俱伤。他说明皇帝和教皇的世界主义野心都不过是一场梦幻,只是皇权崩溃在先,教权沦落稍后而已。但在其中,作为从亚平宁半岛土壤里培植出来的腓特烈二世强大王权的丧失,及其统一意大利伟大尝试的失败,却是中世纪意大利政治史上的最大悲剧。
    (本文原载《德国史论文集》p30-45,青岛出版社,1992年。此次重输,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