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美尔史诗《吉勒旮美什和阿旮》的最新解释(上)(2003092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26 东北师大学报 吴宇虹 参加讨论
记述争夺文明命脉——水利资源的远古篇章——对世界文学遗产苏美尔史诗《吉勒旮美什和阿旮》的最新解释 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古典文明史所 (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五期) [摘要] 苏美尔史诗《吉勒旮美什和阿旮》由于行文过于简洁及古苏美尔楔形文字晦涩难懂,50年来,国际亚述学界无人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乌鲁克王吉勒旮美什在基什城的使节要求他臣服后而对长老和壮丁们说的有关水池和井的关键词句,因而我们无法理解基什要求乌鲁克臣服的理由以及两大城邦战争的目的。作者对这一段话中的最关键的苏美尔语动词形式til-til-le-dam做了仔细地推敲后,认为在这里只有til的不及物动词含义“(水池)枯竭”作谓语才是合乎逻辑的正确分析。美国学者克睿默推测它为“完成(水池)”的动词不定式是不合乎语意和语法的。根据这一新的分析,作者把这段话新译为“(使节说:)《(如果不是基什,你们的)一个水池将要枯竭,(你们)国土中所有的水池都要枯竭了,国土中所有的(用)水罐(取水)的水池都要枯竭了,所有的以绳索提(水)的深池都要枯竭了。(因此,你要向基什进贡。)”由此,两大城邦争霸的原由被全新地理解为上游的基什大邦控制了苏美尔的经济命脉——幼发拉底河的水利资源而要求下游的乌鲁克臣服。 [关键词] 苏美尔史诗 苏美尔语楔文 基什 乌鲁克 水利资源 城邦争霸 The Most Ancient Record on the Struggle for the Water—the Vein of the Civilization: Sumerian Epic Gilgamesh and Agga The dialogue between Gilgamesh, the king of Uruk, and the elders and young men of Uruk after the envoys of Kish came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Sumerian Epic Gilgamesh and Agga. S. Kramer was not sure the meaning of til-til-le-dam and guessed that it means “to complete (pools)”, which i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and. The author newly translates til-til-le-dam “(the pool) will be exhausted” and understands the reason for Kish’s demanding the submission of Uruk is that because Kish on the Euphrates upper Uruk controlled the river water flowing to Uruk. 世界最早的文学作品苏美尔楔形文学史诗《吉勒旮美什和阿旮》因提到乌鲁克城邦中的长老会和公民大会而经常被研究苏美尔城邦争霸时期(公元前2800-2300)政治制度的作者引用。但由于行文过于简洁及古苏美尔楔形文字晦涩难懂,亚述学界对其的理解尚无定论。其故事大意如下: 苏美尔各邦的霸主、北方的基什城之王阿旮派使者到南方大邦乌鲁克来见乌鲁克之王吉勒旮美什。会见基什使者后,吉勒旮美什对乌鲁克的长老会讲了一段含义模糊、很难理解的有关“水池”的话。紧接着这段话,乌鲁克王对长老会说:“让我们不要屈服于基什的公室,让我们用和它作战!”。,长老会对他的回答是重复关于水池的话并建议他向基什屈服(版本C)。吉勒旮美什又把完全一样的话说给城邦的壮丁(士兵/平民)会议,他们赞颂国王和城市的伟大并建议他反抗基什的霸权。在壮丁们的鼓励下吉勒旮美什决心一战并开始备战反抗基什王。不久,基什王阿旮率大军兵临乌鲁克城下,引起了乌鲁克城内恐慌。吉勒旮美什派他的宦官出使敌营,阿旮问他城墙上哪位是吉勒旮美什,宦官极力渲染他主人的天人之威武相貌和英雄之威慑力量。当吉勒旮美什一出现在城墙上,他的相貌和神力立刻吓垮了敌方的军队。结果是双方大战,基什王阿旮大船的船首被砍断。他战败被俘,不得不表示愿意臣服于吉勒旮美什,因而被释放。这样,乌鲁克城就取代了基什城成为号令苏美尔文明各邦的天子大邦。 苏美尔霸权这次从基什城转到乌鲁克在《苏美尔王表》中也得到印证。在王表中,洪水后第一个王城是基什,基什王朝最后一个王是阿旮;他统治的基什被乌鲁克打败,失去了号令全苏美尔的天授王权。王表也记载了吉勒旮美什是取代基什获得王权的乌鲁克王朝的第五位国王。 自从美国学者克睿默(S· Kramer)于1949年首次全文编译了这一当时无法完全读懂的史诗(AJA 53/1)以来,一些新的抄本残片又被发现。许多亚述学者对史诗进行了新的编译和探讨,使这一苏美尔史诗中的许多很难理解的句子被逐渐读懂。然而,直到今天,国际亚述学界中始终无人能令人信服解释,为什么在基什使节的到来后,吉勒旮美什对长老和壮丁们说了一段关于水池和井的话。五十年来,基什为什么要依靠“完成井和挖井”的方法迫使乌鲁克臣服于它以及两大邦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诸多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个史诗的研究者和读者。克睿默对这段话的建议性、不确定的翻译的英译文可从我的硕士导师林志纯先生四十年前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1962)32页的英译汉中读到:(吉勒旮美什说)“完成诸井,完成境内所有的井,完成诸井和境内的小容器;挖掘诸井,完成那系紧的绳索,我们不要向基什的家族投降,我们要用武器打它”。注意由于对这段话理解困难,林先生对这一段话的汉译并没忠实克睿默的英译文的原文:他把克睿默原文中的不能作为谓语动词的、只能作句子状语的动词不定式词组to complete wells, “为了/去完成诸井,”译成作句子的谓语的命令式“完成诸井,”(complete wells!)。其实,克睿默译文中没有把“完成”处理为动词命令式。克睿默由于不能理解苏美尔原文的真正意义而不得用斜体字母标明他对这段话的翻译是暂时的处理,其真正的意义未定。 毫无疑问,这段话应和基什城使节的到来并要求乌鲁克臣服有关。我们首先可以排除这段话是关于基什对乌鲁克的物质要求,因为在古代世界天子对臣国的要求一般都是金、银、宝石和其它的贡品。因此,吉勒旮美什所告诉城邦长老和士兵关于井的事显然是关于基什迫使乌鲁克臣服的手段,既如果不服从而将遭到的惩罚。吉勒旮美什最后提议“我们不低头,我们要战斗”可以无误地理解为他要用战斗使基什无法惩罚乌鲁克的不臣服,争取以胜利化解国家危机。过去国际亚述学界对基什使节到来而引起的关于“许多井”原话的解释是阿旮的使者可能召集乌鲁克人民前往服役,服役可能和劳役和农业有关,如掘井等(雅可布森)。这一解释很勉强,因为一是这些井是乌鲁克境内(Kalam“国土的,家乡的”)使用的井,不是基什城邦使用的井;二是仍未解释清楚为什么基什要乌鲁克用“完成所有的井”的形式来表示臣服。在两河流域,一般的劳役是挖渠和用提水杠杆提水浇地和果园,很少提到“挖井”。在我仔细推敲这一段话的苏美尔原文后,我发现克睿默对二个关键词的理解是错误的: (1)文中第四句话中的pú burud (=burù)-da中不能理解为“挖掘井”,这儿并无动词:Burud/burù当动词时,是有“挖掘”的意义,但这儿burud-da的词形是形容词形,意为“深的,洞形的”(burud-da), 用以修饰pú,“水池/井”, 与之构成“深井”一词组 。 (2)这四句话的动词都是同一个词根til,根据《芝加哥亚述学词典》,til这个动词和阿卡德语gamaru同义,til/gamaru这个词作及物动词虽然有“完成”的意义,但更多的时候作不及物动词,义为“完全耗尽,被用光,完结,枯竭”。til在各句中的语法形式是til-le-dam 或til-til-le-dam, 以-ed + am结尾,和动词不定式的标记ed-a很近似,因此,克睿默把它们理解为动词不定式词组。然而,但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语义表明在这里它不可能是动词不定式,因为动词不定式自己不能构成完整句子,它需要主句中的谓语动词,但这里并无主句。同时,动词不定式词尾一般是以 -ed加上表示位置的后置词-a或表方向后置词-e(e-da/e-de)结尾,而这里的词尾是-ed加上表示谓语的缀词-am (e-dam)。另外,til的动词不定式应为til-le-da一种形式,不应有til-til这一表示复数的形式,而这四句却有til-le-dam(单数)和 til-til-le-dam (复数)两种形式。综上所述,我认为til-le-dam 和til-til-dam是这四句的谓语动词,不是动词不定式词组。它的语法形式是和动词不定式相象的将来完成式(见Thomse《苏美尔语言》268页)。在第一句中,til-le-dam表示主语是单数,随后的三个句子中,词根til的重复形式til-til-le-dam表示主语是复数 。各句子的主语是各种各样的“水池,井”。第一句“水池”为单数,随后的“全国的水池”当然是复数。同样时态的句子su-su-dam”“(贷款)将被偿还”,máš gá-gá-dam “利息将被加上”见于许多苏美尔经济文书[1]。 根据上述新的理解和语法分析,我对这段话的苏美尔原文进行了全新的释读,译文如下: 5行:pú til-le-dam pú—kalam-ma til-til-le—dam “(你们的)一个水池就要枯竭了。全国所有的水池都要枯竭了。” 6行:pú—níg—band-da—kalam-ma til-til-le—dam “全国所有的水罐取水池都要枯竭了。” 7行: pú—burù(d)—és—lá til-til-le—dam “(全国)所有的绳索提(水)的深池(即井)都要枯竭了。” 英国伯明翰大学著名亚述学家、我的博士导师W. G. Lambert在“阿旮的威胁”一文中讨论了这段话的含义时指出pú—burù(d)是“深井”之意,不是“挖井”;til-til-le—dam是“弄干、使枯竭”。但他仍然认为这里til是及物动词,其意为“掏、提干(井)水”,既乌鲁克人民将为基什做提水(浇地)的苦力[2]。然而,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史诗不用常用的表示法a bal (阿卡德语dalû) “提水(浇地)”,而用“使井枯竭”这一奇怪的表达法,可见这一词这里并不一定表示“提水浇地”的苦役。而且这些井是乌鲁克境内(Kalam“国土的,家乡的”)使用的井,用它们浇的当然是乌鲁克的地,基什城邦得不到任何好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