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回顾深刻 反思冷静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广志教授新著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 思》一书,这是一部对中国史学“五朵金花”的首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全面、 深刻的回顾、剖析和反思的成功力作。
    稍微接触中国史学的人都知道,解放以来,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国古史 分期”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什么时间断限的问题。
    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论证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一 样,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不悖违。此书一出版 ,即获许多人的赞同,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围绕着“中国奴隶社会”问题,人们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时至今日,已70多个春秋,讨论仍在继续,形成了许多观点各异的学术 派别,如西周封建说、春秋封建说、战国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 建说、魏晋封建说,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学术界发表的相关文章超过一千篇(部)。
    对这场旷日持久、文章繁富而又分散各地的讨论,一般人若要了解其源流和发展过程 ,确实不易。但张广志教授迎难而上,不惮艰辛,努力收集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 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章,分析这些文章的得失利弊,同时对之梳理归类,使我们对这个问 题的讨论过程有一个全景式鸟瞰,对每一个学术派别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一书在手,70年来争鸣的硝烟尽收眼底,大大减省了人们奔赴各地图书馆搜寻有关文章 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是该书特点之一。
    张先生认为,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经历四个发展阶段:(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 会史论战”,尽管人数不少,诸家竞起,异说纷呈,但理论和材料上的准备相对不足, 仓促上阵,整体学术水平并不高,表现在理论上的幼稚,研究方法的公式主义,对引入 理论的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和史料运用上的错乱等等。(2)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 期的论战,反对“中国奴隶社会”的论者已退出论战,这个时期的论战主要是在为数不 多的几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等人之间的争 论,一般史学家不太愿意介入,讨论不够热烈,不够深入。(3)新中国建立至“文革” 爆发前的古史分期讨论,其前提是中国必须有奴隶社会,谁否定便是“修正主义”和“ 右派”。在这种政治压力之下,古史分期讨论暂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中国奴隶 社会”成为不容人们置疑的禁区。(4)改革开放之后的讨论,其特点首先是“战国封建 论”独尊局面被打破,学术空气空前活跃,讨论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不足的是,讨论 的话题和内容新意不多,基本上是旧话重提,给人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划分 论战阶段,明析各阶段的得失,是该书的特点之二。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林甘泉等人出版了《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 年》一书,对“中国古史分期讨论”进行总结,但此书只写从1930年至1980年的50年讨 论历史。而这场讨论较认真且富于理性思考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显然,缺略对近20 年来讨论的总结,是不能够真正全面认识这场讨论的。有识于此,张广志先生把自己主 要精力放在近20年来的讨论上,详尽收集这一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主旨进行 评述,分析各派的得失,不仅弥补了上述该书缺陷,还使人们对这场讨论的认识大大加 深了、前进了。这是该书的特点之三。
    综观这场讨论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种情形:其一,各派的讨论很散乱,很 不集中,缺乏典型对象。从殷周至中唐,几乎所有朝代,所有历史衔接处,所有能划段 的地方,都有人占据和划分。其二,古史分期讨论的发展趋势,不是渐趋一致,取得共 识,而是分歧越来越大,派别愈来愈多,新的分期法不断出现,这又是为什么?
    就在人们对这场讨论欲罢不忍、欲进无路之时,一种令人注意的见解--中国无奴隶 社会论,悄然兴起。张广志教授便是这一学术派别主要代表人物。他早年在山东大学读 书时就参加了这场讨论。1980年,他将自己多年来的思考写成《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 》一文,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第2、3期上,他指出:(1)奴隶制和奴隶社会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人们在使用中常常将它们混淆,这是错误的;(2)奴隶制作为一种生产关 系,一种剥削方式,确曾在各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存在过,但它仅仅在极个别地区(地中 海带)获得过充分发展,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剥削方式,从而使这个地区的社会构成为 奴隶社会,而在世界其他更为广大的地区,则不是这样;(3)因此,奴隶社会并非人类 历史发展必经阶段。事实上,不经过奴隶社会,见之于广大地区是通例;经过奴隶社会 ,见诸极个别地区,是变例。以变例为通例,是以偏概全,是十足的“西欧中心论”。
    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张先生写了15篇共27万多字的文章。他认为,夏、商、周的 剥削方式--贡、助、彻是“封建制剥削性质”。商代的人殉人祭、“羌”和“众”的 所谓奴隶,全都不能成立,“长期为人们信奉不疑的商代奴隶社会说,原不过是沙滩上 的大厦”!他指出,中国古代历史上并未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殷商是领主封建的 社会的雏形,周代是领主封建社会的典型,春秋战国是地主封建社会。1988年,青海人 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章结集成册,以《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为书名 出版。可以说,本书是前书学术成果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因此,本书在研究对象上虽 与林甘泉等人的著作相同,但前者是在肯定中国奴隶社会说的前提下来讨论和总结中国 古史分期问题的,而后者则是在否定“中国奴隶社会”的前提下来讨论中国古代社会性 质的。由于双方立场不同,观点自然各异,结论也大相径庭。从另一视角来讨论和审视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该书的特点之四。
    回顾中国古史分期讨论70多年却难得共识的历程,作者认为主要问题不是对具体史料 搜索、分析力度不够,而是人们做学问的立场、方法和态度有问题。他写道:
    “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一个时期以来,在‘造神运动’的浓烈气 氛下,我们自己身上是否是多了几分盲从,多了几分奴隶主义和奴才意识,少了几分陈 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少了几分顾准式的对真理的大胆、执著追求 。
    “我们深信,只要坚持一切从中国古代史的实际、而不是从公式出发,并坚持不懈地 研究下去,总有那么一天会恢复中国古代史的真实面目。
    “现在为追求真理一时不被社会和周围人理解、承认,甚至还会因此影响到职务、职 称的提升、评定的事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者一定要有为真理、为事业而献身的 科学精神。如果连这点委曲都受不了,还谈什么真理和学问。作为治史者,理应有个纵 观历史长河,胸怀国家、社会,不忘历史使命的恢宏气度,不必过分计较自己眼前的是 非得失。”
    这些文字,阅后令人心情沉重。反思深刻是该书的特点之五。
    此外,此书尚有写作态度严肃认真、观点鲜明、不隐功、不讳过、文笔犀利流畅、视 野开阔、立论客观公允等特点,是一部值得向人们推介的好著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