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亚洲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上)(2005031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42 学说连线 王向成 参加讨论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亚洲生产方式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东方社会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它包含着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全面看法。治水,是亚洲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起源的根本特征。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包含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学里面。 [关键词] 治水;亚洲生产方式;土地国家所有制;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是出于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时至近百年的实践,中国并没有实现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预想。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正确回答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的成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是不是科学。本文试就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题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的看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前花费了不少的精力来专门研究东方国家的社会情况及其发展规律,这些建立在大量材料基础上的社会形态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的特有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东方社会形态的专门分析而形成的对东方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性质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治水和东方社会形态的起源及其特征。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也就是亚洲国家的起源与欧洲国家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文章里面,阐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时期到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形态的变革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这里的社会发展规律,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是对全部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实际上,认真看一下原文就可以发现,这里的社会发展规律主要是针对典型欧洲国家的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对东方亚洲国家起源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上面。“亚细亚”一词,来自于英语的“Asia”一词的汉语音译,按照意译是“亚洲”和“亚洲的”的意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在亚洲地区产生的、带有一定地域特点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多篇文献里面,详细阐述了他对亚洲地区生产方式的形成及其与亚洲社会形态起源的关系的观点和理论。 1.“治水”的含义。马克思认为,水利灌溉渠道在亚洲地区的生产方式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用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1亚洲高原干旱的自然环境,与沙漠地带是几近相似的。这使得兴修水利灌溉渠道成为亚洲农业生产方式的首要条件。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是接受了詹姆斯·穆勒等人认为在亚洲地区干旱引起了治水的看法而形成的。 2. 治水产生了公共行政管理机构。关于东方亚洲国家的起源问题,是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论和东方社会学的最为重要的内容。马克思说:“那些通过劳动而实际占有的公共条件,如在亚细亚各民族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以及交通工具等等,就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即高居于各小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的事业。”2亚洲社会的政府起源于兴修灌溉渠道的需要,因为灌溉渠道工程的规模之大,决不是局部的生产机构或个人所能够进行和完成的,必须由能够跨越地区和个别组织的社会公共机构来承担,所以只能是“专制政府的事业”。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但是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3亚洲社会的公共权力机构由治水而产生,这种政府的起源方式,显然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当中阐述的欧洲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起源于公民个人的自由交往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西欧的国家是公民个人的自由联合,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构首先产生的是议政机构,也就是议会。亚洲社会首先产生的公共权力机构不是议政机构,而是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行政本位而不是议会本位,才是亚洲国家政治机构的基本模式和特征。 3. 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国家土地所有制。由于农业生产对水利条件的绝对依赖性,土地远离水利灌溉渠道的存在就变得不可能,而实际上,土地就以水利设施的附属物而存在。从而,土地的所有权属性就与水利条件和设施的所有权属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4可见,在东方社会,国家集中土地所有权,土地国有制,国家是最高的地主,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核心内容。根据马克思的治水论观点,东方亚洲社会,自古以来就没有存在过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权采取的是国有制形式。亚洲国家自古以来实行土地国有制,这一点在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俄国革命者查苏里奇复信的三封草稿当中反复强调:“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5东方国家的历史,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对亚洲社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概括以后,得出的正确结论。东方社会所有制的起源和历史是国有制而不是私有制,这把理解和打开东方亚洲国家生产方式之谜的“真正的钥匙”,是马克思给出的。 4. 东方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之前的欧洲思想家亚当·斯密6、黑格尔7等均认为,东方亚洲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进步。马克思接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这个一贯看法,并且从生产方式观点加以分析,认为“亚细亚方式必然保持得最顽强也最长久”。8这个看法,是马克思对亚洲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和概括。所谓“必然保持得最顽强也最长久”,显然是指亚洲社会必然落后于整个世界的发展,落后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落后的社会状态是由在亚洲社会当中形成的特有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决定了的。 (二)马克思对亚洲社会总的看法。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亚洲社会形态的看法可以简述为几点:(1)亚洲社会并不相同于欧洲等其它社会形态,而是有其特有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规律。(2)治水是亚洲生产方式和亚洲社会公共政权的起源。(3)治水决定了亚洲公共政权的行政性质和专制性质。(4)治水的起源,决定了亚洲的土地国家所有制。(5)行政专制式公共政权和土地国有制,共同构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亚洲社会形态。(6)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亚洲社会形态必然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状态,必然由于对世界进步的顽强抵抗而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学与中国历史。马克思对东方亚洲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认识,究竟是不是正确的,符不符合亚洲国家的国情和历史,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加以实践和运用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与亚洲国家实际如何相结合的问题。对于渴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中国古代的治水文化。马克思对东方国家的分析,是按照环境自然条件决定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进行的。中国是亚洲东部国家,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产业形式。同时,中国北部的高原地区,也正是属于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条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对水利条件的依赖以及长期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以达到治水目的的情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当中有明确记载。在《书经•尧典篇》中,就记载了尧帝看到滔天洪水为害而百姓又没有能力治理的情况,与群臣百官研究治水的事迹。9战国时期,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秦国大力兴修水利灌溉设施,由治水而富国强兵统一中原的史实,更为世人所知。中国的古代史足以说明,治水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起源,古代帝制是行政本位的政治体制。 2.中国古代的土地国家所有制。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究竟采取了什么形式,《诗经》里的一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10陈述得最为准确。全部土地所有权都集中在帝王名义之下,臣民通过土地分封而取得使用权,而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3.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农业经济和人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是世界上仅次于非洲的贫困国家和地区,有的局部地区甚至比非洲还要贫穷,显示出社会经济、政治长时期处于不发展的停滞特点,而绝对不是在古代的时期是先进的,只是在近代的时期才落伍。 中国古代的治水活动、政治结构、土地国家占有制形式和停滞状态,均说明中国的社会起源、历史状况和社会形态特征完全符合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符合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必然保持的最顽强也最长久的发展规律预言。 (二)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什么没有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没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这是历史的事实,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在俄国的社会革命当中没有付诸实践。列宁在前期革命活动当中,曾经认为俄国社会具有亚洲或半亚洲式的专制性质,但当十月革命以后的土地国有化运动被普列汉诺夫指为“复辟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时候,列宁断然拒绝了东方社会理论与俄国社会的理论联系。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从俄国转道而来,在俄国不能实行的东西,在中国也就没有实践的可能了。 2. 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误解。中国学术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认识中国社会形态性质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具有的关系,而是运用了社会发展“五形态”的理论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作出认定。而且,用“半封建半殖民地”来概括中国的末期封建社会也有明显不妥,因为“殖民地”一词,根本就不是属于“五形态”当中的任何一个的社会形态概念。同时,中国学术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存在明显的片面理解。郭沫若、侯外庐、王亚南等均将亚细亚方式解为奴隶或半奴隶社会的含义,否认亚细亚方式是指亚洲不同于欧洲的特有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治水或者叫做“水论”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特征的理论关键。 3. 传播和实践重于理解和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过程当中,明显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状况。由于缺乏全面、充分的理解,以至于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对东方社会提出专门的认识,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社会革命和实践当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种观点比起普列汉诺夫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对列宁的国有化运动所作出的批评来,显得对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了解得更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