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谈谈经济专史的性质、特点和优势


    长航史的编写工作进展很快,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是第三次来这里参加讨论和发言的。第一次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讲的是“如何分析历史资料”;这次要我谈谈写经济专史的一些问题。这个题目,我感到有点不好交卷,因为我不是搞经济专史的。但是搞经济史的人,他的基础还是经济专史。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提一点写专史的要求和希望,谈谈经济专史的性质、特点和优势问题。
    一、关于经济专史的性质
    经济专史的性质,以及经济专史在经济史中的地位。我认为,经济史这个学科是社会学科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人要生活,要吃、穿、住,就要生产,就得有经济过程。人们总是不断去总结自己的生产、交换、分配中的经验教训,很早就产生经济史。全世界都是如此。最早的文字里面,有很多部分是描述人们的经济过程和经验的。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其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它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它需要积累相当丰富的经济资料;二是它要有经济理论的指导。没有经济理论的指导,一门经济学科产生不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大量的竹简、木牍,上面记载了很多、很早的经济资料,经济活动过程的资料。人们讲,周代有了图书馆,有了图书的积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经济思想,提出了对经济过程的很多看法,这就为经济史准备了两方面的条件。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战国以前的大多数东西都烧掉了,所以战国以前有没有经济史著作,不太清楚。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可以算是中国经济史萌芽的东西,首先是《史记》。《史记》整个书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各章是相对独立的,其中有这么三篇,我看可以说是属于经济史。第一篇是《平准书》,它写了财政与货币的历史过程,那是一个财政史和货币史;第二篇是《货殖列传》,写了一些工商业者的发展史,也写了各个地区经济生活和物产的发展情况;第三篇是《河渠书》,是一部水利史,写水利工程的,主要是为了把粮食从河南、汉中一带运到长安,其中也记了点航运。最早的航运记载,当然是战国时期的《禹贡》,但是《禹贡》只讲把东西运到什么地方,没有讲历史过程。再后一点,就是班固写的《汉书》里面的《食货志》,分上下两卷,上卷写了农业生产,它包括了大农业的范畴。它不仅讲了生产过程,还讲了土地制度,商鞅变法,也讲技术,赵过的代田法,把农业讲得相当全面。下卷主要讲货币与财政,从货币讲到物价。《食货志》这部书,把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总体,描述了它的发展过程的最初形态。从这些情况来看,经济史这个学科最初是从专史开始的。先由专史、各个部门的历史,然后由各个部门的历史加在一起,成了《食货志》。
    到了唐代,杜佑编《通典》,食货第一,就把经济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比班固写《食货志》一开头就讲洪范八政,食货为先,又进了一步。那么在《通典》的食货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包括了当时整个财政经济各个部门。唐以后,食货一类的经济史文献,其内容有发展,但直到清代前期,没有根本性进步,没有出现经济通史,没有出现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有机的联系的经济通史。这么一种情况,当然与封建社会的封建经济有关。这是个自然经济,各部门联系不密切,中国如此,世界也是如此。从全世界角度来看,欧洲同中国的情况一样,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一些描述部门经济过程的历史书,到封建社会结束,也没有出现一部经济通史。、马克思写《资本论》,那里面引了很多部门经济史的书,有l00多部。马克思写《资本论》读了l500多部书,可以列为部门经济史的就有100多部。比如说,有海外的通商史,有货币史、物价史、商业史,有某个行当的手工业史,可是没有一部经济通史。1879年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本以经济史命名的著作,这是德国人写的。书分三卷,到l890年才出完三卷,前后用了十多年时间。经济史就是讲的国民经济史,讲的是国民经济整体(作为一门课程,比这本书要早一点。l868年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有一位经济学教授,他第一次开设了这个课程,所以全世界开始讲这么一个经济史命名的《国民经济史》课程,至今已经快120年了)。可是这部书只有一百零几年。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通)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部门经济史或经济专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出现很早。历史表明,经济专史是经济通史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经济专史就不可能有经济通史。自从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叫做唯物史观)以后,这个经济史学科便从一个一般的学科变成了一门严格的科学,经济史的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此之后,经济专史就是在经济通史的指导下发展的,它成了整个经济史中间的一个有机部分,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的孤立了。
    现在大家从事的这个工作,就是要搞专门经济史,要搞得细,搞得准确,要搞内部联系,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简单讲它是研究生产力,还是研究生产关系。要高度概括讲,可以这么说:它是研究经济演变过程的。因此,也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具体讲,是什么样的经济史,就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经济史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有各种各样的经济史,有单独研究生产力的,有单独研究生产关系的;有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过去在经济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一种观点是,经济史就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这就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好像只要从社会角度去研究生产力,就超出了经济史的范畴。你们这套书叫“经济技术史”。这是一个新名词。现在学科里面有“技术经济学科”,还没有听说“经济技术史”。根据我的主观推测,诸位大概认为,经济史不能包括技术史、不能包括生产力史。因为有人认为经济史只研究生产关系,而诸位还要写出技术发展过程、生产力发展过程,所以感到经济史这个概念包括不了啦,因此还要加上“技术”两个字。同志们,不是这样的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了几本企业史,你们可以去翻翻,里面都写了技术。写一个厂史,不写它的机器设备、不写技术、不写产品,这个厂史怎么写得成呢?是不是?这些写厂史的人没有把他们写的厂史称为“经济技术史”。
    现在,我们写专史,同司马迁、班固写专史已经不同了。今天的经济专史要在整体经济史的指导之下来写,你只是写整体中间的一部分。写专史,首先要考虑整个经济史是怎么变的。在这个背景底下,来考察你写的一部分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我想,这个很重要,这牵涉到将来诸位写的某些著作的篇目安排、书的结构,牵涉到主线问题。过去,司马迁那么写,是个松散结构,没有一个主线,你读了《史记》,那不等于读了历史。《汉书》也是这样。
    中国古代的史书,像《史记》、《通典》、《汉书》,一卷一卷的,一个一个的问题,没有合起来。这种情况,一直到19世纪,从欧洲输人章节体。章节体有一个总体背景,有一根作者的主线。章节体很快就把旧体裁代替了,到现在还没有创造一个更好的形式来代替它。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它能反映整体,能够串联起来。写整个的一部中国通史可以这么写,小到写一部企业史,也可以大体这么写。这里面有根线,这根线是客观存在的,就是你要写的东西的对象。你写的对象是生产力,书的主线就是生产力。你写的是生产关系,这根线就是生产关系。
    二、关于经济专史的特点
    经济专史的特点就在于“专”。所谓“专”,就是特殊性。你写一本经济专史,就要把它的特殊性写出来,特殊性没有写出来就是不专,不好叫做经济专史。经济专史我没有研究过,但是,我是经济专史的读者,读过一些经济专史。我觉得有一些很好的经济专史著作,比如《中国棉纺织业史稿》、《永安公司史》,以及其他企业史,写得都不错。经济专史写得好不好?第一个标准是它专不专,抓没抓住它的特点;第二个标准是你抓准了对象没有?你没有抓准,这个经济专史就写不好。我看他们写得好,就是对象抓得很准。要专,要把这个特殊性写出来。
    1.你要抓住这个对象的特殊性,要把这个对象搞准。或者你这个对象是生产力,或者是生产关系,或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你必居其一,要非常明确。例如,航运与其他一些部门有什么区别?你写的这个港口,与一般企业又有什么特点?这个要抓准。
    2.分期上要写出特殊性。所谓分期,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你不要按照一般通史去分期,也不要按照一般经济史去分期,而是按照你研究的对象本身的阶段性去分期。写得不好的,多数是这个地方出问题。   
    近代经济史分期问题,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一个阶段性;甲午战争到l927年有个阶段性;1927年到l949年有个阶段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段,l949年到l956年,实现了两次经济形态的转变:第一次经济形态的转变,是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改变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第二次经济形态的转变,是由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1957年到l96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探索性的阶段。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是探索,是想把我国经济搞快一点,但是探索失败了,然后进行调整。从1967年到l976年,这是指导思想的失误所造成的经济停滞的阶段。1977年以后到现在,形成了一个阶段,由挫折走向飞跃的阶段。具体到你这个部门来讲,你就不要按这个框框去套。写计划史就按一个五年计划、一个五年计划去写。航运史该怎样分期,也就得按航运发展的客观过程。写油运,油运发展有几个阶段,你就按几个阶段去写。航运那个事是产生在1872年,你就不要按通史从l840年写起。张之洞办汉阳铁厂,既不是1840年,也不是1895年。张之洞是l890年调来湖北的,汉阳铁厂在1893年建成投产。它的衰落既不是1914年,也不是1919年五四运动,而是从1923年到l925年,汉阳铁厂停了,大冶铁厂也停了。
    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史和国民经济史的发展,阶段性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写专史分期,要根据自己的对象发展的客观阶段性去分期,不要笼统地按那个国民经济史去分期。写港口史,日本人占领沿江各个港口,年代就不同,就不要都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写起。写汉口港口史,应是在1938年10月,与日本人占领南京的时间又不同。所以,要按照它的特殊性进行分期,不能搞“一刀切"。
    3.要选择与特殊对象相适应的特殊资料。这本书里面选择的资料,就是这个特殊对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特殊资料。要选背景资料,也是以这个对象为轴心、为标准去选择资料。社会背景多得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经济通史的背景也多得很,你用什么样的背景资料,要以你的对象为主,以这个为轴心,以这个为标准来选择。背景资料无非是三种情况:第一,确实对你这个对象发生过直接影响的。这种东西你当然应该详写,应当去找它,应当去分析它。写进书里的,应该选择直接有关的。第二种情况是间接的。这个间接的也必然是你这个对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或者是你这个对象发生的变化引起的后果。即使是间接的,还是应该写。第三类情况,我想叫做无关的。什么叫做无关的呢?就是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很多,但是与你所研究的这个对象、这个事物的变化既没有间接影响,更没有直接影响。比如汉口开港,正式日期是l862年1月1日。因为开港是政府批准的,写进了条约的。这是在《天津条约》里订的。可是轮船是1861年就来了。清政府为什么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来,这就要分析一下。当时中国确实存在两个政权:一个清政府,一个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活动,清政府想借英国人的势力来搞太平天国,挑起他们的矛盾。他们确实也发生过矛盾。在写汉口开港的时候,一定要提到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开港。当时在汉口的负责人,包括汉阳知县,是不同意的。像这样一些大的背景,我认为是有关的。至于太平天国军与清朝政府是怎么打的仗,它三占武昌,四占汉阳,这个事情没有必要去叙述它。只写你这个开港的整体背景就行了。如果所写那个事情受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写鸦片战争订了什么条约,有何影响,即可。至于这个条约的谈判过程,可以不写。就是说,这样的背景太多了,是写不完的。如果写多了,这个“专”就不突出了,被冲淡了。这一类背景是直接的,你应去找它,用它,写它。
    还有一类背景,叫做整体背景。每一个作者写一部专史的时候,他必须有整个社会历史、整个经济发展史在心中作底。这是一种背景,是自己要学习和掌握的。但不要进入到这个专史里面去。旧中国的生产力有一个特点,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航运业有没有多层次?如果航运业没有多层次,那是你这个部门的特点,要好好抓住它。如果有多层次,比如轮船可不可以算一个层次,木帆船是不是一个层次。用木排运东西,过去恩施地区运什么出来,没有木排不能运,这算不算一个原始的层次。如果有,那是你这个部门的事了。没有,是个特点;有,是个什么表现。旧中国的生产关系有很多特点,其中有一条,所有制也是多层次的,多种经济成分,有主有次。那么航运里有没有多层次呢?如果有,就要心中有底,你就看看这里是什么情况和特点。比如整个旧中国的所有制中,帝国主义的所有制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中国是个半殖民地。航运是不是这样的,或者某一个时期是这样的,你就要进行具体分析。这些,你可以提一句,你也可以根本不提,但是你要运用这些东西去对照和分析事物。
    4.要写出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经营管理方法。这一条很重要。每一个不同的行业,包括你所研究的对象,它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经济中成为一个行业,之所以值得你去写,就在于它的特殊性。特别是经营管理方式,它内部的人事关系是什么样的?内部管理体制又是什么样的?它如何运行?对这些问题写得好,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5.无论你写的是什么对象,若有特殊的一些技术和一些事故,也要写出来。比如我们现在研究张之洞,他的成功和失误的地方,我们都研究了。我们研究他的失误,主要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煤、铁还没有找出来,就把机器运回来了,酸性炉子,碱性炉子都搞回来了,到1908年又撤掉了。这说明他不懂如何办现代工业。第二条是厂址不该选在汉阳龟山脚下。在选厂址的过程中,他们考察了多个地方,之所以最后选在武汉,是与运输有关。没有铁路,要用湖南的煤,要用大冶的铁矿,设在武汉比较好,空船回去还可以带点货,设在其他地方没有这里理想。但选在武汉不一定选在龟山脚下,因为龟山脚下是低洼区,填土用了不少的钱,且那个地方小,扩展余地不大。(这一点不久后即被证实)若选在武钢现在的地方,可能会好一点。古人搞的一些东西,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资料和经验,这些东西应该写。
    6.要写特殊的资金来源和积累状况。写任何一个经济实体,要写它的资金。它怎么来的,怎么运动的,最后它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能写出它的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最好;还要力求写出资金运动的特殊性。这个积累是我们中国近代经济中的一个大问题。资金是一个大问题,积累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何搞积累,企业如何搞,对今天还有借鉴作用。
    7.要写出特殊的典型。什么叫特殊的典型?就是反映所写的对象这个部门或者这个企业特殊性的典型。我说的是经济学上的典型。代表一般的为之典型。这和我们通常说的典型不一样。一般的典型,无非是最好的和最坏的。这个典型可不可以写呢?可以写。而经济史的典型,是反映一般的。最好、最坏的都是极少数,不是大多数,不是一般的,不能称为经济史的典型。
    三、关于经济专史的优势
    编写经济专史的优势在于具体。写经济专史有它的优势。优势就在于具体。由具体就带来另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写得细。具体、细致了,就可以写得生动,越细致就越生动。这是一大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这里边有个写人物的问题。我们写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是经济通史,内容多,篇幅有限,难以排上几个人物。你们写经济专史,就可以多写些人物,可以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我们写通史就不行。我想在这里谈一点关于经济专史中的人物问题。经济专史要写人物,因为事是人做出来的,经济活动是人参加的。但是,这个人物怎么写呢?我认为,要结合经济过程来写。离开了经济过程,不管他是多么大的人物,也不要写。地方志有个“生不立传”的规定。写经济史,可以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写人物。你不要在汉El港史后面附一个人物传。人物人史要慎重。因为人物是现实中最敏感的神经。写近代、现代这些人物,一语不慎,风波骤起。有的人还活着,他起的作用比你大得多,你同他争也争不完。还有子女和孙子,甚至影响到他家几代人,所以这个事情很敏感。人们都想“青史留名"。我们写经济专史,人物不是对象。因为对象是客观经济,不是人。我们是以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研究的对象的发展。这个对象可能是生产力,也可能是生产关系,可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之所以写人物,我研究那个对象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人活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去写人,我主张叙述人以事为主。不要随便下评语。不下结论,不给他作鉴定。
    经济专史里的人物,要把他的个性写出来。写人物都要写个性。应在客观经济发展中写人物。搞航运的人物,就跟搞工业和商业的人物不一样,他是搞航运的,这个个性就出来了。我们写人物,要写他所属阶级的经济性格。一个阶级有一个阶级的政治性格和经济性格,有他的哲学性格。比如地主阶级,他有了金银,就把它埋起来,当时没有银行,他没法储存,又很少投资出去。还有的人是吝啬鬼。资产阶级有他的经济性格。马克思讲,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他就是想越积累得多越好,剩余价值率越高越好,这就是他的性格。要把握住这方面的经济性格。如果能把这个个性写出来,把他的成功或失败的诀窍找到,就有价值了。经济专史要写人物,要细致,但不等于支离破碎,写得使人不想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