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历史体系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59 新华文摘 潘润涵 参加讨论
历史不外是社会形态变迁,还是从分散到整体? 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历史不外是社会形态变迁的观点是马克思的。马克思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时候,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有人才有历史,而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能够生活,必须有吃、有喝、有住、有穿。而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类必须进行生产,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生活和一切现实历史的基础。”只要这种物质生产活动停顿下来,人类世界甚至人类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所谓生产方式包括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的能力,这叫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由此结成的关系,这叫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主要表现为人们用怎样的生产工具生产,生产关系可能是不受剥削的人们彼此之间互助合作的关系,也可能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这就要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了。 一定的历史发展时代有一定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特别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耸立着与它相适应的国家政权(原始社会除外)、各种政治组织以及观念等上层建筑,从而构成代表这个时代的社会形态。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组成的统一体,生产方式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部分,即经济基础。列宁称之为骨骼,上层建筑则是血肉部分,既有骨骼又有血肉,社会形态就是一个永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这个有机体不断活动,不断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形式,从而形成历史运动的过程。因此,马克思说“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形式来进行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此交替”,即各种生产方式的依次交替,各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 显然,一些人在研究历史时忘记了物质生产这个基本事实,而认为人类历史主要是从分散到整体,认为这一过程开始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认为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是近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史学理论研究》杂志2005年第3期发表了关于世界史体系的博导论坛,有学者甚至认为19世纪末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历史整体过程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一种对历史的把握是值得商榷的。 历史怎样成为世界的历史? 人类生存活动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总的趋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即所谓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在古代,世界各地区是处在孤立的分散状态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彼此之间的交往多了。例如,中国有丝绸之路同许多国家进行交往,四大发明也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也通过君士坦丁堡同亚洲开展贸易活动,地中海成了贸易中心,欧洲人还在北部开辟了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后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两半球打通了,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逐步走向整体化。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它们的生产、贸易、消费等等都具有了世界的性质。马克思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砂糖和咖啡在19世纪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它们本来是殖民地的产品,后来成了欧洲人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使这两种产品奇缺,德国人便起来反抗拿破仑。人们的生存活动走向整体化,说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什么力量推动历史发展的这个整体化进程呢?马克思充分地估计到了“地理大发现”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因为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冒险的远征和殖民地的开拓,为世界市场的建立做好了准备。“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但决定性的力量是“纯经济”的,即生产方式的发展。马克思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起不了这种历史作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自然地形成相对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例如,郑和七次下西洋,他的伟大事业在他死后立即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概就是这个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它是扩张性的。“不断扩大产品销售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工场手工业,完善于大工业的建立。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建立了由地理大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它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商品,被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炸毁了一切古老民族的经济基础,引起了它们整体生存形式的改变,使它们都卷入资本主义文明中来。马克思提出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两个前提:一是使每个国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都依赖于世界市场;二是消灭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两件事大工业都做到了,因此马克思说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完善的历史,它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由蒸汽机作最后决定。认为“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过去世界各国各地的闭塞状态,开始了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开始了世界近代史,而整个世界近代史被认为是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这个观点似是而非,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时代从16世纪开始”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今天,我国史学界把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似乎已成为主流。许多学者虽然仍然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历史,他们原来是以1640年英国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现在也把这个起点提早到16世纪,前移了150年,与地理大发现接轨。为了完整地体现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历史,把这前移的150年也纳入“资本主义时代”。他们找到马克思的一句话作为根据,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 不能这样随意剪裁历史。16世纪绝对不能纳入“资本主义时代”。那时,欧洲大陆没有一个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甚至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尚未出现。此前,在意大利产生的最早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几个城市的商业共和国,此时也都夭折了、衰落了,在意大利出现了再版封建化,封建贵族统治着欧洲大陆的每个角落。而且,封建主义仍在上升发展,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先后进入君主专制时期。这种政体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它结束了封建割据势力以及各种宗教纠纷造成的混乱局面,实行集权。专制王权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而为了国家富强和自己的显赫,王权还保护过工商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因此王权获得了社会上的普遍支持,资产阶级也成了保王派。法国君主专制的理论家波汀1576年出版《论国家》一书,提出国家主权应该属于专制君主一个人的主张。他说这种思想不仅是王室所喜欢的,第三等级也拥护,因为他们希望借助这种政权来结束国家的混乱局面,把全国统一起来,执行一种积极的政策。我们知道,英国的资产阶级只有进入17世纪才变成王权的反对派,法国的第三等级只有进入18世纪才变成王权的反对派,喊出“主权在民”的口号。而16世纪仍然是封建主义的时代,而且是封建盛世。 那么,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这句话呢?马克思这句话是在《资本论》第1卷分析“原始积累”的章节里说的,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问题。原文有两个版本: (1)郭大力、王亚南译自德文的,第790页: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虽然在14世纪15世纪已经可以稀疏地在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看到,但资本主义时期只是从16世纪开始。 (2)中共中央编译局译自法文的,第770页:虽然在地中海的某些城市早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两种译文有差别,一种说“资本主义时期”,另一种说“资本主义时代”。其实,这个差别并不重要,不必在这里纠缠。重要的是“时期”也好,“时代”也好,指的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它的最初萌芽早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可以稀疏地看到,进入16世纪则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了。“时期”或“时代”这两个词无非是表达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工场手工业的方式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经济结构。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还未出现,它只是作为一种经济结构而存在。马克思说的16世纪的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状况的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世界史前时期的资本主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出来的”,16世纪的资本主义显然仍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之中。 马克思的话被人们歪曲了。把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世界近代史的起点提早到16世纪,不仅不符合历史实际,而且违背了历史规律。马克思说:“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就是这样。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在封建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冲破封建社会的外壳,获得与自己相适应的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世界近代史应该从这条规律中寻找自己的起点。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