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从高校世界史师资的“断层”说起(20031108)

十多年前,人们就在忧虑高校师资队伍的“断层”问题,只是忧虑归忧虑,全面而切实有效地解决办法始终没有拿出来。如今,文革前培养的高校师资即将退休完毕,我国高校教育某些领域的“虚脱”危险正迫在眉睫。
    但不同基础学科的情况也略有差异。拿我们较熟悉的历史学科来说,中国史方面,由于其肩负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实施爱国教育的重任而比较为有关方面看重,同时国学学人浸淫于士风儒雅,自不乏“无恒产而有恒心”的尚学之辈。事实上,各高校留下的一批“新三届”的中国史学生目前已经卓然成材,而且正在以集团的规模迅速填补“断层”的虚空。然而在世界史方面,形势就不容乐观了。相对于中国史学界来说,世界史学界甘于苦坐冷板凳的中青年人少了许多,不少大有希望的人才苗子或改行,或下海,或留学去而不返,给他们皓首穷经、已经或正要告别教学岗位的老师留下无尽的遗憾。
       如今我们正在实施“211工程”,要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自然也应该有世界一流的历史系,而且还得有世界一流的世界史学科。这些“世界一流”靠谁来创?当然只能靠“世界一流”的师资。为此首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而这事最近也有了一些眉目:
     为打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突破口,中央已开始在北大、清华试行“985”计划,而其他名校也在各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积极跟进,广开渠道筹措资金,以增加办学经费,改善教师待遇。但这些钱有多少能投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世界史学能否从中得到合理的份额,投进的钱又能否产生预期的效益,都还是问题。
       在我看来,有了钱只是有了一种机遇,而能否真正抓住机遇,实实在在地做出点业绩来,关键还在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
     一流的大学首先是拥有“大师”最多的大学。这些大师从哪里来?全靠自己培养吗?非也,主要还是靠招揽、靠引进。当年若没有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广招全国学问英豪,也就不可能有酝酿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北大。当今的哈佛、伯克利、牛津、剑桥等等,那里的名师们又有多少是纯由各自学校培养的?这些学校之所以有名,之所以“一流”,根本秘诀就在于它们能够用优厚的物质待遇、便利的治学条件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来吸引各路英才,同时又能够及时而顺利地淘汰庸才——总之,它们拥有一种高效的、“揽优汰劣”的师资管理体制。看来,没有这样一种体制,的确也很难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可我们的高校目前都还不存在这种体制,因而亟待建立之。
       就世界史学科来说,我们不妨从国外引进一批一流学者来填充我国若干重点高校的“断层”,许以优厚物质条件,定上3至5年的合同(还可以更长一些时间,但至少3年),以迅速改善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同时请他们给我们带出一批能在学术上和国际接轨的硕士和博士。这样,在不长时间内,改善我国世界史的教学科研面貌就会收到成效。
     当然,这样做不免要花很多钱,但这钱算来是花得很值的:因为除了上述收获之外,我们还可以由此减少不少公费出国的人员,同时也就多少减少了一些优秀人才流失的危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