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

伊懋可教授的《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于2004年4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注:Mark Elvin,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592pp.),这是所有关注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人期 待已久的喜事。伊懋可教授纵横国际中国研究学界30余年,享有崇高的声望。早年即以 提出分析在帝制时期非常发达的中国为什么不能自己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高度平衡陷 阱”(注:参看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73.)理论而驰名中外,转向中国环境史研究后编撰了《积渐所止 :中国环境史论文集》(注:此书分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时在世界发行,两个版本的内容 稍有不同。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止: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 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Mark Elvin,Liu Ts'ui-Jung(eds.),Sediments of Time: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这虽然是一本论文集,但却从世界和亚洲的视野基本界定了中国环境史 研究的定义、范围和方法,为促进海外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国 内的中国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国际通用的范式和启示。从那时起,研究环境史和关心中国 环境变迁的学者们和观察家们都翘首期盼能有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环境史的著作问世 ,《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终于让大家梦想成真。这是一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谁也绕 不开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注: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1960年代 在美国兴起的,大致上在1990年代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已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地理 学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环境史的研究内容。不管是中国的中国环境史研究还是海 外的中国环境史研究,其主要成果都是专题或地域性研究,尚缺乏通史性的宏大叙事著 作。)。
    一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环境史是正在成长的研究领域,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所以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 唐纳德·沃斯特曾断定:“在环境史领域,有多少学者就有多少环境史的定义”(注: 包茂宏:《唐纳德·沃斯特与美国环境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第101页。)。伊懋可也不例外。他在《象之退隐》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环境史概念,即环 境史“主要研究人和生物、化学以及地质这三个系统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这两者之间 以复杂的方式互为支持和威胁。具体而言,有气候、岩石、矿物、土壤、水、树和植物 、动物和鸟类、昆虫以及差不多所有事物的基础--微生物。所有这些都以不同的方式 互为不可缺少的朋友,也互为致命的敌人。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还有信仰、 感知、知识和主张都一直与自然界在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体系有自己的动力 ,但如果不涉及环境就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P.xx.以下凡引用书中内容皆如此注释 )这个定义显然比他在《积渐所止》的导论中给出的要复杂具体得多。在那本论文集中 ,他认为“环境史不是关于人类个人、而是关于社会和物种,包括我们自己和其他的物 种,从他们与周遭世界之关系来看的生和死的故事”(注: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 渐所止:中国环境史论文集》,第1页。)。尽管这后一个定义比前者要简明,但并不是 没有价值,二者可以互为补充来看。仔细研读可以发现,伊懋可的环境史概念包含下面 几层意思。第一,环境史研究人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里既涉及单个的人 、广义的人类,也包括由人组成的社会。这里的环境也可分为三个系统,依次为生物系 统、化学系统和地质系统,粗略地可以理解为有机界、无机界和非社会时间的地质界。 第二,人只是环境中的一部分,环境内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有时是 友好的、支持性的,有时是致命的、破坏性的,另外还是动态的、一直变化的。第三, 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与环境发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 力之一。如果不研究这一部分,就不能写出完整的历史。反过来,如果研究了这一部分 ,写出来的历史肯定不是现在的这种纯粹以人为中心的历史。第四,结合伊懋可在其它 地方表达的思想,可以看出他要从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视角发现我们所处 的世界为什么、如何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注:包茂宏:《中国环境史研究:伊懋可教 授访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辑,第125页。)。换句话说,他要利用 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写出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历史。从以上解读可 以看出,伊懋可的环境史概念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是注重环境整体性和有机性的新思 维。但是众所周知,伊懋可在转向环境史研究之前是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科技文化史学 家,那么是什么促使他提出这样的环境史概念呢?或者说他的环境史概念的理论基础是 什么?
    伊懋可很早就对环境感兴趣。他小时候的邻居、曾是“土壤学会”会员的凯伊就教会 他做积肥堆,让他了解了保持土壤肥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氮循环。他1970年在哈佛大 学访学期间,受到当时环境主义运动的影响并认真阅读了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 ,激发了他重新思考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热情。但是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经 济史学家和科技文化史学家,他不可能完全转向生态学。从经济学转向生态学和哲学并 经常在这两者之间徘徊的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思想就顺理成章地影响了伊懋可的环境史 探索,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表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环境价值观。利 奥波德认为,“直到机械化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早餐而科学又为我们揭示了它的来源和 如何生长的故事之前,野生的东西几乎与人类的价值无关。全部的冲突由此而凝聚成一 个度的问题。我们少数人看到了在进步中出现的回报递减律;而我们的反对派却没有看 到”(注: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本文 在引用时对照英文原书对译文做了适当修改。Aldo Leopold,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9,P.vii.)。 从这段话隐约可以看出伊懋可“高度平衡陷阱”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的结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