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长期战争下的帝国——汉朝与古罗马实力之辨

  
      摘要:古罗马和汉朝是并存同一时代的两个伟大帝国。二者孰强孰弱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本文从技术层面的比较开始,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在制度层面的优劣,通过兵制、帝制和经济制度三个层面的综合比较,本文得出结论:在长期战争中,汉朝将处于弱势。 ( http://www.tecn.cn )
      关键词:汉朝 罗马 兵制 帝制 经济制度 
      古罗马文明达至了西方古代文明的辉煌顶点。其辽阔的疆域,强盛的武功,发达的科技,灿烂的文化引无数后人顶礼膜拜,心向往之。几乎与古罗马同时,在遥远的东方,矗立着一个同样伟大的帝国——西汉王朝,其辽疆阔土,鼎盛人文,与古罗马相比不仅毫无愧色,抑或胜之。人们自然会将二者作些比较,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究竟谁更胜一筹?由于地理原因,两个伟大的帝国从未有过面对面的交锋。在后人引以为撼憾的同时,也使得二者之间的比较显得“关公战秦琼”有失严肃。但是对两个帝国做一些比较既无伤大雅,又可能得出某些有意义的结果。因此本文亦不刻意免俗,也来试着比较一番。以往的比较,大都集中于兵力、兵器、兵种等技术层面。本文认为,如果罗马帝国与汉帝国交锋,必然不是一两次战斗就能分出结果来的,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对于旷日持久的征战,技术层面的优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两国经济政治实力的综合比拼。因此本文着重从制度层面选择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比较。 ( http://www.tecn.cn )
      一、技术层面的比较 
      由于罗马与汉朝在不同的时期达到了自己的鼎盛,因此本文的比较不追求时间上的同步性,而选择武力最强的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罗马和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做比较。 ( http://www.tecn.cn ) 
      罗马军队的优势主要有:其一,职业化的军团建制。罗马军团被称为“代表了西方军事技术成就的完美顶点。”【1】它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机器,充分适应战争中的各种情况。汉朝的军队在战争经验和军队组织成熟程度上都要略逊一点。其二,步兵优势。罗马军团以步兵特别是重步兵为主体。他们有着良好的体质和充分的训练。“他们几乎比任何敌军部队都吃的更丰盛,住的更舒适,装备更精良”【2】,因此无论从体能还是从技术方面,罗马的士兵个体都应强于来源于受压迫农民的汉兵。其三,海军优势。汉朝也有相当规模的楼船水师,但只适应于内河作战,与适应于海战的罗马海军相比还是处于劣势的。 ( http://www.tecn.cn ) 
      汉朝军队的优势主要有:其一,数量优势。汉朝军队在人数上的优势很明显。马邑之战汉朝投入近三十万兵力,匈奴也有将近十万。朔方之战汉军十万,漠北之战汉军十余万。【3】罗马可投入的兵力则少的多。罗马全国长期驻军约25-30个军团,不到15万人,每次能出动的军队就更少了,恺撒的高卢战役中,总共四个军团兵力2.5万人。其它战争也不会太大过如此规模。其二,骑兵优势。汉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中,骑兵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汉军主力。而罗马军团的骑兵只是辅助作用,数量和质量都相距汉骑兵远甚。其三,兵器优势。罗马军队主要靠近战突击,其重标枪力量很大。但在汉军的弓弩面前则没有发力的空间。 ( http://www.tecn.cn ) 
      通过二者的综合比较,如果交战,汉军应该是占据优势的。史实的例子也似乎证实了这一点。被汉武帝逐出故土的匈奴人后来进入欧洲征服了日耳曼人,罗马则一直为日耳曼人所扰,并最终被其灭亡。这样一种间接的比较,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断定汉朝的战斗力强于罗马。但是本文认为汉军具有的战斗力优势并不一定转化为胜势,特别是在长期战争中尤其如此。第一,战争中是否具有优势,不仅取决于实际力量还取决于战场环境。在《剑桥战争史》中总结了能将罗马军团置于死地的两种地形,其一是平坦狭窄的地形,其二是广阔的平原。除此之外,罗马军团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可变性。汉朝军队主要是在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开阔草原环境已经适应,如遇到复杂的环境,适应性就显不够。第二,技术上的优势很难具有持久性,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长期的战争会导致互相的学习。罗马的冶炼业制造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制造出与汉军弓弩抗衡的兵器并非不可能。第三,长期的战争,必然是全方位的较量。兵源的充足度,政治的稳定度,财政的支撑度等都会影响战争的进程。 ( http://www.tecn.cn )
      二、兵制比较 
      汉朝与罗马的兵役制度都经历了由征兵制到雇佣兵制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原因两国也具有相似性。募兵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始于汉武帝时。由于长期对外用兵,征兵制无论从番上轮代的时间、人数,还是士兵的军事技术诸方面均已不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罗马的情况也类似。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由于压服西班牙的需要,距离太远不能定期轮换,而且士兵需要更充分的训练。雇佣兵首次出现。【4】 ( http://www.tecn.cn ) 
      但是两国的兵役制度演变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汉早期的兵役制度是普遍征兵制,其经济基础是户籍什五制度统治下的小农经济。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个体小农大量破产,沦为流民、奴隶、依附民、雇佣劳动者等,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大大减少。正常的戍卫番上难以为继。【5】这是中国募兵制形成的深层经济根源。罗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小农经济的破产是作为战争结果而存在的。战争期间常年在外服役导致了许多小农的破产。廉价谷物和成群奴隶涌入罗马更加重了农民的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把土地卖给富有阶级。【6】因此可以说罗马雇佣兵制的形成是一个与土地兼并相分离的过程。所以罗马的雇佣兵制是源于征服的需要,而汉朝的募兵制是源于防守的压力。而且,在兵源构成上汉朝军队的主体是破产的小农,虽然也有少数民族的募兵参杂其中,但不是主要部分。而罗马军团的构成相当复杂。士兵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破产农民,当地招募的土著,还有奴隶。两国兵制的此种区别,自然会影响到战斗力。罗马雇佣兵的动力来自于持续的扩张所带来的财富掠夺,是以战养战式的,因此罗马军团不惮于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对于汉军来说,小农生活培育出的乡土意识是难以割舍的,因此劳师远征的侵略必然遭致反对,也必然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相比较而言,罗马兵役制度更具外在的张力。 ( http://www.tecn.cn ) 
      兵制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将领的选拔任用制度。汉代发明了乡举里选的举荐制度,并且在开设太学,使得下层百姓中的优秀者可以有进入政府甚至是政府高层的机会。汉武帝时代的国势强盛,与不拘一格的选用人才有很大相关性。但这仅限于文官政治。军队则是主要由贵族特别是皇室在控制。有汉一代,外戚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整体讲外戚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特别是两汉后期,外戚专政与宦官专政交替出现,成为最腐朽的势力。外戚力量的独大是和汉代相权的衰落分不开的。但是汉武帝时期外戚却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卫青、霍去病、霍光、李广利等皆出身外戚。卫青、霍去病更为汉朝最终击溃匈奴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军事胜利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隐忧,体现着汉朝军事人才的缺乏乃至用人制度的缺漏。罗马情况与汉朝类似。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提到的:罗马的弱点在于高层的军事制度。【7】罗马军团,几乎从诞生起在原则上就不是由富有军事素养和经验的职业军人担任指挥的,军团在战时由本届执政官担任指挥官,而这些执政官却是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主要来源是罗马的贵族。当然罗马贵族中有许多优秀的将领,西庀阿、苏拉、恺撒等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可以讲,从高级将领的任用方面,罗马与汉朝基本持平。 ( http://www.tecn.cn )
      三、帝制比较 
      汉朝初期采取的是分封制,后来经过汉高祖的消灭异姓王和汉景帝的削藩,中央集权逐渐的巩固起来。汉武帝主政以后更是采取推恩令、均输、平准、算缗等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对于中央集权的空前强调,很大程度上源于和匈奴的战争。自建汉以来,汉朝就在和匈奴的对抗中处于弱势,对匈奴的全面反击既需要权力的统一也需要资源调度的高度统一。以郡县制为基础的牢固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内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所有兵力和资源可以集中到对匈奴的战争中去。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结果,实际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掣肘。古罗马的政体演变过程是由王政开始的,后来发展为共和国,最后变为帝制。罗马的全盛时期也就是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时期。罗马的帝制与汉朝有很大不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要弱的多。罗马的地方由军团驻守,而军团属于将军个人掌管,因此其部下只对将军保持忠诚而非对国家。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地方主义的势力抬头,地方军团完全不关心帝国的其它地区。【8】这样的集权状态在应对未开化的北部游牧民族或周边小国时尚且不会过多显露弊端。但假设罗马对阵汉朝这样的强大敌人时,势必会显出其调度不灵的一面。汉朝的过度集权也有隐患,就是皇帝本身对政局以及战局的影响太大。遇到汉武帝这样的强势君主时,国力会臻于大盛,如果皇帝暗弱或昏庸,那么对国家将是灾难。罗马的情况则要好些,不管君主是由实力上台还是由贿选上台,地方对罗马共同体的认同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帝国可能会由内战,但是作为一个共同体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综合两方面的结果,在战争中汉武帝的汉朝帝制要相对强势和高效。 ( http://www.tecn.cn )
      四、经济制度比较 
      孙子曰: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9】战争的巨大耗费是一国财政的沉重压力。一国的经济体制如何,是关系一国能否进行持久战的根本方面。如果说罗马与汉朝在兵制与帝制方面各占一端的话,那么经济制度的比较则是带有决定性意义的。 ( http://www.tecn.cn ) 
      汉朝总体的经济政策仍是重农抑商的。汉朝建立之初鉴于民生凋敝,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朝的田租基本维持在十五税一的水平上。作为一个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农业税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汉朝的田赋制度使得农业税收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盐铁论》载“山川之利,广泽之畜,天地之藏也,皆宜置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司农,以佐助百姓。”【10】其实是说明武帝连年的战争使得国库(大司农)空虚,武帝不得不把皇库(少府)的收入用来资军。于是武帝时期国有国营经济大行。汉朝的国有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官田,亦称公田。官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井田时代。汉武帝时是官田扩张最迅速的时期。官田的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11】屯田制度在解决军队粮食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是租佃制,即将官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课以高租。其二是官办手工业。其三是官办商业。官办商业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是盐和铁的国家垄断,称为榷盐铁。与商业的官办相伴随的是对私人商业的压制,武帝时对商人和高利贷者课以重税,称为算缗。结果使得“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12】 ( http://www.tecn.cn ) 
      与汉朝的重农抑商不同,罗马的私人商业很繁荣。威尔•杜兰将罗马的经济称为一种自由放任的制度。【13】罗马的商业和战争是一体的,发达的商业运作为罗马军团提供了及时的后勤补给,而战争又为商业开辟了新的资源和新的商路。此外罗马还有完善的财政制度和发达的金融体系。在长达几百年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罗马,满足罗马贵族日益膨胀的需要。一直以来罗马在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但是边疆扩展带来的滚滚财富弥补了这一点,它使得罗马人习惯了奢侈的生活。罗马的繁荣是和战争分不开的,“一旦罗马无法强迫其它国家为它输送食物或战士之时,也就是它天数已尽之日。”【14】 ( http://www.tecn.cn ) 
      可以说,对于罗马而言,其战争是具有生产性的,国内经济与海外战争有机结合,互相促进。而汉朝的战争完全是消耗性的,尽管这种战争消耗必不可少。但是毕经很难持久。罗马自建国以来一直在战争的陪伴下,其国内的经济制度是和战争相适应的。对于汉朝而言,长期的战争是难以承担的重负。汉武帝实行的经济国有政策可以说是对抗匈奴必不可少的,它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对抗游牧民族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它保证了资源快速地转化成战斗力。但是这种公有制度很难持久。葛剑雄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史实,很有启发意味。武帝设盐铁官,由原来的盐铁商人担任,这些商人本应对业务驾轻就熟,但是商人一旦成了官员就为了完成指标,纷纷生产“大器”,而百姓需要的器具却供应不足,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低劣,以致农具“割草不痛”。【15】从这则史实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子。试想这样的经济体制如何能和罗马的经济作持久的竞争? ( http://www.tecn.cn )
      五、结语 
      任何帝国都有其逐渐衰亡地结局,罗马帝国不会例外,汉帝国也不会例外。但是伟大帝国所成就的伟大文明则不会消散。如果我们异想天开的设想一场罗马与汉朝之间的战争,单就技术层面而言汉朝的军事力量确实比罗马更强大,但经过制度层面的综合比较,就凸现了汉朝的不足,如果和罗马爆发长期战争,汉朝很难取得胜利。 ( http://www.tecn.cn )
      注释: 
      【1】 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第79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 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第9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上卷》,165-168页,解放军出版社,2003 
      【4】 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第38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秦汉时期(上) 》,第9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23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7】 福勒:《西洋世界军事史•卷一》,第22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第9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 孙子:《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10】 桓宽:《盐铁论•复古》 
      【11】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秦汉时期(上) 》,第5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 班固:《汉书•武帝纪》 
      【13】 威尔•杜兰:《恺撒和基督》第436页,东方出版社,2003 
      【14】 威尔•杜兰:《恺撒和基督》第428页,东方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