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20070810)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先讲点题外话,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柏拉图?大 约在两个星期前吧,在北大哲学系,看见一份教育部的文件,说是规定大学生要读点外国的 名著,其中第一本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我想,这也是你们请我来讲讲柏拉图《理想国 》的原因吧。一个大学生,如果连柏拉图都不知道,那就有点不够格了。因为柏拉图这个人 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有很大的历史作用。你如果不了解他势必要碰壁,所以我们还是要读 一点他的书,使我们的脑子不是随便跟着别人走,而是能够自己下判断。念世界名著的主要 目的在这。不光是哲学系的人要念,其他的人也应该念念。
    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处理好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有自己的 传统文化,这当然要继承,但我们不能把过去的东西简单地照搬到今天——实际上我们也没 有 这样做。应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短处的,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就是对这些东西的否 定。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入侵面前,我们节节败退 ,老是打败仗。清华就是打败仗的产物,是用庚子赔款退回的部分办起来的。打了败仗怎么 办呢?一方面认识到我们的传统要打折扣,因此要“打倒孔家店”;另一方面,就要向西方 学习,拿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向西方学习,也与清华有关系。当年清华许多人到美国 去学习,这些人回来后就成为我们的老师。 如果不 是向西方学习,恐怕我们还会更落后。对于柏拉图,也要这样对待,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 来,要学习。我的老师,也是清华的毕业生,贺麟先生,提出了一个想法,要把外国好的东 西吸收过来。他一辈子都在干这事。学习柏拉图,并不是要跪倒在西方人面 前,而是要把他的好的东西吸收过来 ,为我所用。学习柏拉图,还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大脑,弄清楚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好 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我希望大家以后读书,要多想一想,多研究研究,而不是听别人怎 么说。今天,我想把柏拉图的著作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帮助大家去了解、研究。
    
    关于念书,我还想多说两句。念书首先一定要自己念,Republic,打开书,老老实实地 念。 如果你只是前面翻两页后面翻两页,再听听别人怎么说,编起来就可以对这本书说三道四, 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还是要像我们中国古人说的,真心诚意,一句一句地念。至于怎么念 ,则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今天,我可以 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大家在念的时候就会少费点劲,或者说,费了劲,收获会更大一点。 所以,我今天就不重复书里头可以念到的东西,主要讲讲书里面没有的内容。下面就回到正题。
    
    柏拉图在西方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一直到今天,西方哲学家,有的是直接从他出发,用我 们中国话说,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一代往下传;有的与他站的角度不一样,受到他的学说 的刺激产生了新的学说,甚至还有的想否定柏拉图的学说。一正一反,都是在发展柏拉图的 学说。所以说,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西方哲学家著作中,柏拉图的著作保存最多。这与当时的社会有点关系。 没有人说要禁止柏拉图,要烧他的书。同时,柏拉图组织了一个学术团体,叫“学园”(Ac ademy),形成了学派。他的学生把他的著作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先是手工抄在羊 皮纸上,后来变成了印刷品。那么,是不是这些著作都是柏拉图写的呢?有人表示怀疑。怀 疑也是对的。我想有些部分,可能不是柏拉图亲笔写的,而是他的学生的东西,放到里面 了,后人就误以为是他的。总之,有一个时期,专门进行了辨伪,看看那些是赝品。19世 纪,人们对柏拉图的著作一篇一篇地进行研究,并对怀疑的理由一条一条地考察。怀疑的理 由是什么呢?因为有人认定有一个柏拉图风格,柏拉图的学说是一整套的完整的封闭体系。 拿这些作为标准进行比较,觉得不一样的地方就怀疑了。还有,念得懂的,就是真的;那些 念不懂的,就怀疑是假的。比如说,Republic,大家都念得懂,拿它作为标准来看《巴门尼 斯》,念不懂,就怀疑它是假的。20世纪,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了新情况。柏拉图从二十 七八岁时,也就是苏格拉底死后开始哲学写作,一直写到八十多岁,前后几十年,你想,他 的风格能完全一样吗?思想内容也可能有变化。当然,一般的人会变化不大,可有的人就变 化很大。如罗素(Bernard Russell),他自己就承认,他的思想就转了几个弯,换了一套又 一套。你总不能因为有变化就认为它是假的吧?因此,经过研究,20世纪就认为,这些著作 基本上都是真的,也有个别的可能是学生写的。举例来说吧,刚才提到的《巴门尼斯》跟《 理想国》中间有不同,但今天我们已看得很清楚了,两本书前后还是 可以 连接起来的。《理想国》中有一个重要概念:Idea,中文一般都译作“理念”,后来他发现 这个理念有些地方说不通了,于是就要修改,修改就加深了他的命题的深度。修改以后就不 是原来的那个“理念”了,就不是一个个理念,而是一个一个范畴了。再以后,他运用这个 基本理论研究别的论题时,比如说政治学,他的观点也跟着改变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我 们能够说得出理由来。这样我们对柏拉图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了。
    我们现在再回到Republic这本书。Republic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篇幅是第二大的,仅次于《法律篇》,写得也比较早,但它还不是柏拉图最初的写作。前面我们说过,柏拉图是在公元前 399年苏格拉底死后才开始写他的哲学著作的,而在这以前他写了很多诗,也就是文学作品 ,所以他的文笔很漂亮,很有才气。后来,在跟苏格拉底学哲学之后,他发现诗不是根本的 东西,认识要更深一步,就要抓根源,就要研究哲学,要“爱智慧”——这就是“爱智慧” 的来源。于是,据说,他就将他的文学作品全烧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在跟苏格拉底学习以 后才慢慢形成的。在最初的一些小的对话——我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对话(Socratic dialogu es)里头(柏拉图的著作是对话体,其中苏格拉底就是对话的一方。苏格拉底的话中当然会 有苏格拉底的思想,但更主要的是柏拉图的代言人),就有了这些思想。到了《斐多篇》时 ,这个理念论就基本形成了。接着在Republic中,继续发挥他的理念论。 讲理念论,为什 么就不直接讲本体的理念论呢?古人讲比较高的理论,不像现 在分门别类,弄成这一门那一门、这一科那一科,他只是讲自己对它的真正认识,也就是理 性认识,把许多问题都搁在一块,都讲。所以同样一本书当中,用今天的眼光看起来,里面 有许多方面,当然哲学是最根本的理论,哲学理论用来指导其他的研究。Republic这本书 包括哪些内容呢?它有政治学,因此把它翻成“共和国”也不是完全错了;有伦理学;有教 育学;还有与教育学相关的心理学;最后还有美学。你不能说它是某一方面的著作,这五方 面的内容都有。
    
    这本书分为十卷,十个Books。这十个部分并不是十章,不像我们今天写书,一章一章地道 来,分得清清楚楚。刚才说的这五方面的内容也是串在一起的,这一卷有,其他卷也可能有 。所以,我们在念这本书的时候,就不要想我是在读政治学的、或教育学的、或其他方面的 书。当然,我也不反对政治学系把它当作政治思想史的开山之作,同样,师范大学也可以把 它看作是教育思想史的第一部专著,但有一个总的东西在里头统率一切,这就是他的哲学理 论。如果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一点,那就坏了,把根子丢了。你不能因为枝枝丫丫的东西多 了,就看不到主干。我觉得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与它很类似。《道德经》有人说它是讲政 治学的——里面的确是讲了政治学;也有人大张旗鼓地说它是一部兵书——的确老子讲了不 少军事策略的问题,但它主要的还是一部哲学书。读《道德经》,读Republic,都要抓住它 的哲学核心,然后用到其他方面——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等,就可以顺藤摸瓜,就能 理解得比较正确。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完全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想,就可能越想离本意越远。 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教训的。过去我们觉得这个根本的东西理解起来比较费劲,看不清,而 对枝枝丫丫的东西感兴趣,也可能是这些枝丫的内容比较符合我们的需要吧,就把它拉过来 为 我所用,再顺着它往外推,结果是越推越远,甚至跟原来的出发点相反。有人就据此以为哲 学就是“玄想”,还有人认为哲学是“遐想”。它跟哲学的本意完全相反。我说这一段,主 要是强调读Republic,要抓住哲学这个核心。
    
    有人说,《理想国》,书名不就表明它是讲政治学吗?这本书翻译到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 书名也不一样。我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听说过这本书,书名是《共和国》,没见过翻译本。心 想:这“共和国”不就是与清朝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吗?这书大概是讲“五族共和”吧。因为 英文Republic就是“共和国”的意思。后来一读这本书,发现里面的确讲了不少政治学。 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他的理想是哲学家——也就是“爱智者”,成为国王。这不 是刚好给“共和国”打了一棍子吗?后来有人读法文本,发现书名是Republicque,也是“共 和国”的意思。再后来,有人读德文本,书名是Staat ,就不是这个意思啦。Staat翻译成 英文,就是State,“国家”的意思。人家只讲“国”,没有讲“共和国”呀。这才发现分 寸不一样。其实,英文Republic是照抄拉丁文翻译的。在拉丁文中,它是两个字,第一个是 res,是“东西”的意思;第二个是publicus,是“公共”的意思。respublic 就是“公 共的东西”。那“公共的东西”不就是国家吗?后来再去读希腊文,读希腊哲学,就明白了 。原来希腊文是“布利斯 πολισ polis”,是“国家、城邦”的意思。“布利斯”把 它再变一变,就是“布利德亚politeia”,即“国家的事情,管理国家的事情”的意思。是 不是只有柏拉图一个人采用了这个书名呢?那也不是。在希腊时代,很多人写书都用这个名 字。 如亚里斯多德也写了本“布利德亚”,中文译为《政治学》。所以你把它翻成《理想国》, 还是不行。这本书说的也有点像是理想国,但柏拉图的着重点不在这。他只是说,国家应该 如何管理。一个国家里,有各种人,按思想品质划分为几等,有的是金子打的,有的是银子 打的,还有的是铁打的,理想的治国者应该是金子打的人。所以它还谈了怎么治国 的 事。严平先生就据此把这本书翻为《造邦论》,还是治国的意思。虽然这本书谈了很多治国 的事,有很大的篇幅是谈政治理论,但根本上它还是一本哲学书。我们心里有了这个数,就 不会把这本书念歪了。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柏拉图要提出理念论这个哲学核心问题,理念论是这么回事。世界上有各种现象,怎样才能抓住它并说明它?你一个一个地抓,肯定抓不住。比如说,一群人毫无组织,要抓住就很困难。如果你把它编成一个班,有个组织,就好抓了。也就是说, 对 各种各样的现象要抓他的共同点,抓共性。这个思想,在巴门尼斯就有了——从这个意 义上说,巴门尼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始祖。巴门尼斯认为,要抓住真理,有 两条路。第一条路是“εστι”,这个意思相当于英文的Is,It is,直接翻译就是“它 是”,“那个东西它是”,“那个是的东西”——这有点绕了,而且他还加了一句,“不能 不是的东西”。顺着那个“是”的东西,那个“不能不是”的东西,你就能得到真理。第 二 条路是与此相反,另外,它还有个“不”:πωζ ουκ εστι,前面加一个否定 词,相当于英文的that it is not ,意为:毕竟 不是的东西。那个东西你要是抓住他,跟他走,那就一定会陷于荒谬,得不到真理。我们这 一听,就知道他是讲认识论的。我们这样才能认识东西,你不能胡来,一定要找那个“是 ”的东西,而且还要加上一个“不能不是”的东西。反过来,不能找那个“不是”的东西、 “肯定不是”的东西——这条路不能走。所以这样一来,它就把最根本的东西,给我们带来 真理的东西,认定是个“是”。我们古汉语中没有这个“是”。这个“是”也就是逻辑里说 的那个主语跟宾语加在一起的那个系词,“S是P”的“是”。比如说,“苏格拉底是人”, 这是现代汉语,古汉语怎么说呢?“苏格拉底,人也”。这是公元前的古汉语。到公元后, 有了点突破,就是在“苏格拉底”与“人”之间要加点东西肯定一下,“苏格拉底是人也” ,这里的“是”是“这”的意思,如“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仅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 是”,严格地讲,一直到现在,基本上还是没有。我们天天说汉语,当然里面有“是”,可 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该说“是”的地方没有说“是”。如果要翻译成英文的话,势必要增加 许多“是”的意思进去。所以我们中国没有弄出亚里斯多德逻辑学那些东西。比如苏格拉底 说“凡人都是会死的”,翻译成中文就成了“凡人皆有死”;“苏格拉底是人”,我们说, “苏格拉底,人也”,都没有“是”字。没有“是”字,对我们中国人的思想的形成影响很 大。可西方人就抓住了这一点,巴门尼斯就抓住了这一点,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抓住这个 “是”字。在底下呢,我们说它是το εον,尽管它用的是分词εον,εον 是“ 是(εστι)”的现在分词,把它变成一个名词用呢,要加一个το。 翻译成英文呢, 就是Being 。认真地说,这个Being 是个什么字,你给我翻译翻译,翻成中文?应该说,还 是说不出来。西方哲学从巴门尼斯开始,它就很注意从它的语言中总结出一些范畴来。 “是的”,就是“是的东西”——这话很难说啊,可以用“是者”来表示,当然这不是标准 的中文了,而是两个中文字加在一起。“是者”,就是“本体”,就是最根本的东西。西方 人说的这Being,他的性质主要就是靠“是”,所以我就这样用了。现在,开始有少 数人有 点同意了。我现在还在宣传这个用法。因为这个字,我们一般书中都是翻作“存在”。你说 “存在”,没有人不知道,可他的本来意思是说它是“是”,并不是说它是“存在”,跟“ 存在”的意思大不一样。因为汉语中没有这个意思的词,所以硬是把一个“存在”冒充进去 。到 了柏拉图那里,它就加以发展。其实在苏格拉底那里,就已经开始接触了。苏格拉底他跑到 大街上跟人辩论,叫人分析种种问题,从一个现象出发对它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的、 普遍的地方。比方说,我们看见一个馒头,我们对它进行分析,馒头是什么东西?它是面粉 做的。然后再进一步分析面粉是什么东西,面粉是粮食。这样,面粉比馒头要普遍,粮食比 面粉要普遍。这就自然抓住了它的总根。然后两个人说起话来,有共同点了,就可以辩论了 。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有的书上叫做“归纳法”,即找出个共同点来,找出个“共相”来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共相”。苏格拉底的这个办法影响了柏拉图,因此柏拉图跟着他 这 样说,并把这个普遍的东西起名叫Idea 。希腊文Idea本来的意思是“看得见的东西”。“ 看得见”当然是眼睛看得见,但柏拉图是说我们要用“心”才看得见。比如说,我们刚才讲 的“是者”,用眼睛就很困难,要用“心”才能看见,要在心里分析。本来这个Idea是“看 见东西”的意思,可翻译成拉丁文就不好翻了,干脆就照抄过去,一个一个字母地照抄。在 拉丁文中,Idea还有“模样”的意思。“模样”开始还只是指外表的模样,后来就发展成 指“内心的模样”。于是,Idea就有了“观念”的意思。英文中,Idea就是“观念”的意思 ,比如,good idea 。柏拉图本来的意思并不是强调“观念”,而是强调“模样”。所以, 这个字我们一开始翻译成“观念”。观念是个最普遍的东西,我们中国人脑子里怎么也想不 清楚呀,最后想,这实在太唯心了,是心里的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观念是个客观的东西, 就是一个“共相”。比方说桌子,有作为个体的这个那个桌子,也有一个所有的桌子都具有 的、被称之为Idea的桌子。个体的桌子都是分沾了那个Idea的桌子,才成为桌子。这有点像 我们吃粽子,沾点白糖,粽子就变甜了。所谓分沾,那当然不是全部了。因此个体是指相对 的 一面,而不是绝对的。所有的Idea都是积极性的,消极的东西不具有Idea 。比方说,“大 ”是积极的,“美”是积极的,有Idea,而“小”、“丑”则是消极的,没有Idea。这样就 形成 了一个跟事物同名的理想的Idea,这是一个大结构,一个体系。另一方面,具体的事物、事 物的世界是另一个体系,这个世界的体系是因为分沾了Idea才能成立。简单地说起来,理念 论就是这个意思。
    
    显然,用“理念”来翻译Idea不合适。首先,具体事物不是分沾了“观念”,它是分 沾了客观的东西,所以你不能说它是“念”。你说它是“理”,好像对,也不全对,因为我 们是借用了朱熹理学的说法。理学认为,万物有理有气,是理和气的结合。他的这个“理” 是“道理”的“理”,而Idea 不是“道理”。所以,“理念”这个译法不合适。可是,我 们现在已经对此非常习惯了,你要说它不合适,有人还会不高兴。陈康先生指出这个译法不 合适,他用“相”来代替。柏拉图前半生主要是建立“相”论,“相”论的最后完成也就是 在Republic中。念了这个Republic,还会知道很多柏拉图的学说。比方说,我就听一位研究 语言学的老朋友这样说:柏拉图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点, platonic love(精神 恋爱法)。大家知道,柏拉图的恋爱观是纯粹理性的,这是很有名的。他没有管这个“相论 ”,他只管这一点,他的话也对。我们念这个Republic ,如果只知道这些,当然太少了, 如 果只念到哲学王,也太少了。你要知道之所以有platonic love、有哲学王,是因为后面有 个“相论”作基础。
    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本书是柏拉图公元前300多年写的,与我们今天的情况有相似的 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切都用今天的眼光去理解他,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可 以通过不同的地方去找到相同的地方,可以沟通。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哲学家成为王, 或者王成为哲学家,这个王你就不能当主席想,但它们都是指政治领袖,这是相同的。可柏 拉 图时代的政治领袖与我们今天的政治领袖意义不一样,那时是国王执政,是专制时代,当然 不是哲学家可以当王。柏拉图能提出哲学家当王,是向前进了一步。另外,一个政治领袖, 是胡里胡涂的还是讲理的,肯定后者要进步。读柏拉图,很多地方都要这样去分析。当然 ,我们还是要强调,首先要弄清楚他的本意,这样才可能做参考。否则,无论是吸取经验, 还 是当作教训,都办不到。还要注意的是,西方的思想的确有它的特殊之点,不能用我们熟悉 的比较接近的东西去代替它。刚才说的相论就是这样。他的这个想法,我们中国人相当地不 习惯,因为不习惯,就产生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想法。比如说,Idea,相论,西方人在后面加 上“主义”,就成为Idealism,伊底亚主义,我们把它翻译成“唯心主义”。大家想想,这 个距离有多大?因此,Republic这本书念懂的话,应该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思想,而不仅 仅是柏拉图的思想。
    
    我想,大家可能念的是这几本Republic。一本是希腊文的,没一个汉字,我介绍大家念的 不是这个。一本是康福德的英译本,还有其他更老一点的英文翻译本。一般的是念中文 翻译本。中文译本现在至少有三个本子。第一个本子是吴献书先生译的,解放前商务印书馆 出版,是用文言翻译的,大家可能有点不习惯。另外,这个本子可能是从英文本转译的,我 没有仔细研究,他也没说是按哪个本子译的。第二个本子,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的,放在“汉 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有两位译者,一位是郭斌和先生,一位是张竹明先生,都是南京 大学希腊文教授。由于他们是外文系的,遇到哲学问题就会困难多一点。但它的好处是从希 腊文翻的,比较准确。第三个本子,是最新的,由华龄出版社出版的,是由英译本转译的。 我们念中文译本,要批判地念,要做分辨、对比。比如说,相论,他们都译作“理念”,这 些地方就要分辨。有的地方,如果我们觉得别扭,就要想办法从别的书里去查,或者问别人 。我就讲到这里。
    
    (1999年11月在清华大学演讲,录音整理:方也,未经本人审阅)
    编者絮语:这是一篇“最后的演讲”。此后不久,王先生就与世长辞 了。王先生的学术研究,不是我辈所能妄加评说的,但本篇演讲所体现出的深厚学养,确实 令人敬佩。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老一辈学者严谨扎实的学风。想想时下,有些人连最基本的 经典都没有读过, 却对经典说三道四,甚至进行“理直气壮”的“批判”或“继承” 。这样的学风对我们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为害甚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