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谈谈西庇阿与汉尼拔(上)(20050424)


    在人类历史上,罗马贡献的杰出人物之多,是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其中西庇阿家族给罗马带来的光荣在共和国时期几乎没有别的世家可比:一位西庇阿结束了迦太基称霸地中海的历史,而另一位西庇阿则直接将这座繁华都市遗留给浩瀚的沙漠。本文试图加以记述的是前者的业绩,因为后一位西庇阿对迦太基的毁灭虽然加快了罗马帝国的扩张,但是否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并无定论。
    在特罗亚陷落之前五十年,腓尼基人建立迦太基于阿非利加,据传说,殖民首领是狄多女王,维吉尔《埃涅阿斯记》言其为情绝望,自杀之前,诅咒意大利民族的创建者埃涅阿斯,呼吁神明为其复仇:“今后,我的推罗人民,你们一定要怀着仇恨去折磨他的一切未来的后代,这就是我死后你们送给我的祭礼。我们这两族之间不存在友爱,也决不联盟。让我们的骨肉后代中出现一个复仇者吧,让他用火与剑去追赶那些特洛亚移民。……我祈求国与国、海与海、武力与武力互相对峙,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永远不得安宁。”(杨周翰译,译林版,第102页)注释者一致认为所谓“复仇者”即引起罗马最大恐惧的敌人汉尼拔。
    维吉尔撰写《埃涅阿斯记》于迦太基毁灭近百年、恺撒重建殖民地于迦太基废墟附近之后,显然,他对罗马与迦太基即使隔着一片海水也不能并存是深信不疑的,这一观念并非单纯为诗人所有,即使罗马普通公民也认为不克服这个障碍,那罗马就不能将地中海完整地纳入自己的怀抱之中。因此,罗马与迦太基的交锋是一场有关地中海主权的战争。
    西西里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位于意大利南部与迦太基所在的北非海岸之间。地中海以此为中心,东面是东地中海,西面是西地中海。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西西里自古就是希腊与腓尼基两族鏖兵的战场,在第二次希波战争期间,西西里僭主盖隆大败迦太基人的国王安农的儿子阿米尔卡斯所率领的一支三十万人的联军的那一天,也正是希腊人在撒拉米司海战击败了波斯人的那一天。这也许是希腊人最辉煌的时刻,同是战胜两个超级帝国。据修昔底德《伯罗本尼撒战争史》卷六第一章记载,西西里居民主要由希腊、腓尼基与意大利移民构成,其中科林斯的殖民地叙拉古是最大的城市,而腓尼基人占据了靠近迦太基的俾俾利地角和沿海一带的岛屿,意大利人则退守在岛的中部与北部。公元前415—413年雅典海军远征西西里,结果因国内政治纷争,没能及时提供支援,使远征军失去动力,为以叙拉古为首的西西里联盟所败,全军覆没。此外,在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攻陷迦太基母邦提尔,曾为波斯帝国提供海军的腓尼基人纷纷携带家产逃往迦太基,迦太基因此而感受到人口的压力,不得不开辟新的殖民地以缓解国内矛盾,这就使骚动不仅朝阿非利加内地扩展,也因此而将西西里及西班牙视为囊中的猎物。
    跟司巴达与罗马不同,迦太基立国的宗旨并非要做军事征服者,它靠商业获致厚利,因此,当它与罗马直接对峙时,结局就跟雅典与司巴达争衡一样,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迦太基的政制,与拉栖第孟、克里特同样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考证的对象,约略言之,迦太基是王制、贵族与平民均参与国家决策的混合制度,平民人口虽占绝大部分,但内政却一直是稳定的,在其历史上没有值得提起的内讧(希腊很多城邦包括雅典就毁灭于民主派与贵族派的内部斗争),也没有出现僭政,这与司巴达相似,由此可证其制度是修明的。其两位国王的继承却跟司巴达不同,而是从著名宗族间凭才德选任(这与罗马早期相似,前368年,迦太基结束王制,进入贵族共和时代)。但迦太基的制度有一种偏差却是特有的,它的立国精神原本于贵族政体,或共和政体,可它有时偏向平民政体,有时偏向寡头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迦太基现行法制,并未消除一切乱源,倘使时运艰难,遭逢边警,平民是会反叛的。”(《政治学》卷二章十一,商务版)这种偏差在布匿之战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是元老院准备出卖人民的利益,就是人民置元老院的决策于不顾,彼此争执的结果,总是人民的鲁莽战胜元老院的理智,国家的毁灭即肇因于此。
    在希腊移民潮初期,腓尼基人节节败退,不仅东地中海拱手相让,连西西里与塞浦路斯等岛屿也为希腊人占据,同时司巴达人还在意大利南部海岸建立起优良的港口城市塔林托,但到公元前二世纪,这股殖民潮流却被迦太基与意大利联盟遏制。前280年,为阻止已统一北意的罗马对南意希腊城邦的蚕食,皮洛斯应塔林托之邀率军近三万登上意大利土地,然而他的军队虽赢得几次战役,却因罗马不肯议和,迦太基军队又进犯西西里,使他疲于奔波,而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当他离开西西里时,预言已给罗马与迦太基留下绝好的战场,果然,第一次布匿战争不久就拉开了幄幕。
    正是皮洛斯教会了罗马人如何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使它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5—242)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结局是迦太基人退出西西里,结束了地中海北部的霸权。虽然这一和约对迦太基明显不利,但还不足以动摇帝国的基础,使帝国根基动摇的是迦太基内部政治纷争所造成雇佣兵叛乱。福楼拜曾到非洲实际考察,撰写历史小说《萨朗波》,勾画出雇佣兵叛乱的宏伟画卷。然此非本文要点所在,笔者拟用简短篇幅分析一下迦太基战败的原因,为西庇阿及汉尼拔的出场做些铺垫。
    从政体而论迦太基并不比罗马逊色多少,但他们获取财富的手段却导致了战争的结局。以商业为主的国家其发展总是迅速而不自觉的,迦太基通往帝国的道路不全是靠战争奠定的,它的人民获至尊荣地位没有通过一个道德完善过程,因此,它的政体随着财富的增加而逐渐腐败。此外,迦太基与雅典相似,公民有农业派与贸易派之别(雅典还有山地派),内部的政治斗争使它的政府在关键时刻难以保持足够的凝聚力。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第四章:“在迦太基得势的有两派,一派总是希望和平,另一派总是希望战争;结果迦太基把自己弄得既不能享有和平,又不能很好地进行战争。”可以说初次布匿之战,迦太基的失败就是由于政府处置不宜并缺乏应急策略所造成。
    而罗马与司巴达相同,其财政主要依赖于农业,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国内纷争,使纷争只停留在平民与贵族之间,而不至于造成贵族与贵族之间,平民与平民之间,或某些贵族领导一部分平民(或一部分平民拥戴一部分贵族)的强烈冲突,这种冲突只要发生一次,就不可能杜绝其根源,而且必将国家送上覆灭的道路。此外,迦太基的海军虽然规模庞大,但似乎仅有对付海盗的能力,面对罗马人的勇猛顽强与创新精神,根本没有发挥出与海洋帝国相匹的作用,它建立海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贸易航道而非像雅典那样用之于战争。迦太基就其本性而言是一海洋国家,它没有像雅典那样重视它的海军,却试图通过雇佣兵在陆地上与罗马争雄,显然,即使侥幸赢得一两次战争,也不足以长期与罗马抗衡。
    迦太基将军别号“闪电”的哈密尔卡在平定雇佣军叛乱后,与其婿哈士多路巴合作,于前237年挥师经陆路沿北非海岸向赫丘力士石柱进军,然后横渡海峡到达西班牙,抵达仍在迦太基掌握之中的西班牙南部重镇加的斯,当哈密尔卡被当地居民谋杀后,哈士多路巴继任,创建新迦太基城,逐渐将势扩展到埃布罗河中下游流域。罗马因忙于伊利里亚、高卢的战争,无暇及此,前226年罗马派出使者至西班牙,向哈士杜巴提出交涉,签定埃布罗条约,要求迦太基的势力不要越过埃布罗河。五年以后,哈斯德鲁巴尔遇刺身亡。全军推举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作他的继任人。那时,他才二十五岁,故而波利比乌斯说“时间给予汉尼拔充分的机会去表现其父传的对罗马之恨”。
    李维《历史》对汉尼拔有如此描述:“他以最大无畏的气概进入险境,在危险中举止自如,完全置生死于度外。没有任何困难能劳其体,伤其志。他耐暑热,忍冬寒;饮食仅以自然需要为度,而不受享乐欲望的支配。其作息时刻并无昼夜之分,他用以休息的时间只是公余之暇而已。即使是所谓休息,也没有柔软的床铺与安静的环境可言。许多人常常看到他盖着一件野战短氅与前哨部队及哨兵们混杂着席地而卧。他在服饰上与其军中将士毫无区别,但他的兵器与坐骑却使人人瞩目。不管是论骑术还是论行军,他都稳当军中之首。他率先冲人敌阵,殿后退出战斗。……他曾在哈士多路巴统帅麾下服役三年,凡是想望成为一代名将的人所应知应为的事情,他无不细心观察研究。”——这种品质似乎只有高卢的征服者恺撒才具有。虽然如此,李维又说他有着非常残酷的一面,比一般迦太基人更可怕,他不信真理,不守信用,不畏鬼神,不信宗教,不尊重誓词。波里比阿也说他异常残酷,并且十分贪婪。不过在后代看来,这些恶德可能都要打些折扣,因为他的不讲信义并不比他的伟大对手西庇阿更厉害。而他的残酷在那个时代也不算是最反常的。
    “先父即将远征伊比利亚(西班牙)之际我恰好九岁。他向神灵供奉祭品时我正站在离祭坛不远的地方……他把我叫到他身边慈爱地问我是否愿意随他一起出征。我迫不及待地表示愿意,并且充满男孩子气地热切恳求他准我同行。他拉着我的右手把我领到祭坛跟前,吩咐我把手放在刚献祭的祭品上对天起誓:我决不与罗马为友。”——据波利比乌斯记载,此言出自汉尼拔之口。后人固然无从得知是否确有其事,然而无可怀疑,汉尼拔确实从小就在他父亲哈米尔卡的教育下形成了对罗马的仇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汉尼拔无疑有其报复的权利。他具有高度敏锐的政治才能,认识到罗马乃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军事强国,只要将它能够用于机动的军事力量消灭,同盟国就会背叛它。而在战术方面,汉尼拔也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他知道亚历山大运用骑兵给战争艺术带来的新革命,而罗马人对这种革命似乎很少认识。
    第二次布匿之战导源于位于埃布罗河之南,然与罗马有一定同盟关系的临海城市萨干坦,前219年,汉尼拔率强大雇佣军,摧毁此城,把达到兵役年龄的男子全体杀死。次年,罗马派遣使团至迦太基宣布战争。但罗马对战争虽有所准备,却显然对汉尼拔的个人才能估计不足。共征集三个执政官军,六个联合军团。主战场定于西班牙,由执政官帕布利阿斯•科尼纽斯•西庇阿(即老西庇阿)指挥;第二战场定于非洲,作战基地定于西西里;还有两个军团由曼利乌斯率领前往高卢,建设殖民城并监视不稳定的地区和部落。
    汉尼拔则将军队开过埃布罗河,征服这片地区后,于前218年5月30日率领意大利远征军离开新迦太基城,经过巨大困难,并受到很大损失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老西庇阿闻讯,将军团主力交于其弟指挥,自己则带领骑兵与少数轻装步兵登船返回意大利,意欲同曼利乌斯会合,在山南高卢迎击迦太基人。汉尼拔进入波河流域,得到当地高卢人的支持,与老西庇阿在提塞那斯河畔展开第二次布匿之战的第一场会战,罗马人败北,老西庇阿受伤,据传说他的儿子、年仅十七岁的西庇阿拼死相救才使他突破重围。此后,汉尼拔挥师南下,经过一系列会战,尤其是坎尼之战,给罗马在意大利的军团以重创,接着进入战术冲突不断而战略上只能相持的阶段。汉尼拔因得不到迦太基与西班牙的支援,兵力不足以围攻重要城市,而罗马也没有杰出的统帅与汉尼拔抗衡。于是西班牙则成为两国鏖兵之地。
    当老西庇阿执政官任职期满后,罗马派遣新执政官进攻汉尼拔,任命他为代执政官,再至西班牙。从此,两西庇阿在西班牙进行战争。汉尼拔之弟哈士多路巴是迦太基在西班牙军队的统帅,直到迦太基人召他和他的一部分军队回去抵抗努米底亚国王法西克斯为止。两西庇阿很容易就战胜其余的军队,在西班牙取得众多部落的支持。但当迦太基与法西克斯议和后,又派遣哈士多路巴带着更大的一支军队和三十头战象进入西班牙,和他同行还有马戈与另一位迦太基将军哈士多路巴,经过几次正规战役与遭遇战,两西庇阿同时阵亡。消息传到罗马,罗马人大为沮丧,他们派遣马塞拉斯与克劳狄(尼禄)率一个军团前往西班牙,但他们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逐渐加强,将罗马人的势力压缩到比利尼斯山脉中的一小块地区之内。这在罗马引起巨大恐慌,他们担心迦太基人又会从西班牙侵入意大利北部,与转战意大利南部的汉尼拔成夹击之势。因此,他们虽然很想退出西班牙,但是不能,相反,还必须扩大战争规模,以期从根本上动摇汉尼拔的信心。
    前213年,老西庇阿长子卢西阿斯•西庇阿与其弟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同时参与竞选,以高票当选为次届的营造官,时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年仅22岁,突破了罗马法律对政府官员年龄的限制。西庇阿自提塞那斯河战场上救出父亲后,就一直随军团转战意大利,经历了与汉尼拔的数次大战,坎尼会战时,他是一位低级军官。在那次大屠杀中,他保住了性命。至此我们才算找到本文描述的对象,除莎士比亚外,很难有一支笔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相称。蒙森《罗马史》如此评价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