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 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 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至1973年全面揭露出一座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一批铜器、玉器和大型石磬等,并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期,宫殿基址、铜器、玉器属第三、四期。这些发掘资料公布后,围绕夏文化探索或早商文化研究,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 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伴随着对各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其中,对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是引发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 标志这一阶段开始的研究工作有两项。一项是唐兰对大汶口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另一项是由安金槐率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夏文化探索过程中,在登封告成镇西发现“王城岗”城址。 1977-1985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尚属初步探索阶段,其特点仍然是考古探索为主导,在局部领域展开。形成的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显著推动作用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2、对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作用的初步认识; 3、史前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4、辽西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及其研究的新进展; 5、夏文化探索中有关研究热点的形成; 6、田昌五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的认识; 7、李学勤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8、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系统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