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火教简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56 作者赐稿 taning 参加讨论
拜火教为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 一、拜火教之名称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仪礼特征而名。又称琐罗亚斯德教,以其创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纪中叶,东传入中国,4世纪中叶,传入中原,其神被名之为“胡天”。至唐代,被名之为“祆(XIAN)”,其音属于外来音,是唐人据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陈垣先生曾考证:“不称外国天神而称祆,明其为外国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国文化对拜火教文化内涵高度概括。 总之,无论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皆为外人以其教派特征而称呼之。至于教内自称为何,资料阙如,今已难考。 二、拜火教流传范围与时间 拜火教发生于中亚,后随古代波斯及后来萨珊王朝的扩张,而影响于欧亚各地。其势力最盛时,东达中国,西至希腊,南入印度,北渐近高加索一带。 拜火教起源争论较多,根据现有经典《圣特阿维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发掘的文物与文献中,专家考证:祆教大概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 拜火教在阿黑门尼德时期既被尊为国教,实际上阿黑门尼德诸王长期奉行宗教宽容政策,祆教地位虽尊,但没有对国家政治起着影响。继古代波斯后起的安息,本为波斯帝国行省,后脱离亚历山大部将塞琉西独立,信奉祆教已成固习。然此两朝,皆实行宗教宽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仅为其多宗教之一种。 萨珊王朝,其王朝先世历来为法尔斯省伊斯泰赫尔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将世俗权利与精神权利结合阶段,即政教合一之阶段,发展到后来,其最高职位只僧侣大穆贝德(mobed)尽然可随意废立诸王。是为祆教权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兰阿拉伯人杀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萨珊朝灭亡。因受伊斯兰教影响与压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复拥有既往之权势,渐趋于势微。今全世界仍有10余万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东部边境与印度西北部边境一带。 三、祆教之典籍 祆教最初并无经典,仅由祭司口传心授。后来渐渐形成文字,名为《圣特-阿维斯陀》(Zent-Avesta),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据。阿维斯陀之意与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识之谓,圣特为注释之义。圣特语,即波斯古圣语。但此注释书圣特却是用帕拉维(Pahlavi)语言写成,即波斯语。 阿维斯陀与基督教之圣经一样,其全卷并非成于同一时代,及同一场所,其成书的时地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阿维斯陀应该是一个古代波斯宗教、习俗、神话等资料的结集。原有二十一卷,后被征服波斯之亚历山大烧毁,仅余一卷,即传至今日之阿维斯陀。现存的阿维斯陀为记录宗教仪礼的典籍,包括传说法规赞歌三部,分别为《亚斯那》(Yasna)与伽他(Gatha)合集、威斯帕拉德(Visperad)、温的大得(Vendidad)。除以上几部外,还有小阿维斯陀,一名科尔他阿维斯陀(Khorta Avesta),这是允许僧侣之外信徒翻阅的宗教书。 而伽他为琐罗亚斯德本人所著之手记,表述琐氏思想最为鲜明。 据《黄金草原》作者古代阿拉伯人马苏第记述,祆教经书繁杂,竟须分为上百段由上百人分别记诵。 四、祆教之教义 1、善恶绝对对立的二元观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宗教。其宗教认为善与恶不断斗争,结局是善取的最后胜利。据《创世纪》(Bundahis、Bundahishn)所载,开辟之初,有精神事物两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协力而成世界,这二大原因也规定了我们人类的命运。善人即被赐与快乐心并进入天堂,恶人即被赐予痛苦心而堕入地狱。世界创造之后,此二大原因尽责退职,善恶二大原理随后出现,各分治其领域,世界遂化为善恶正邪不断争斗的场所,世事实际成为善神阿胡拉·米兹达(欧尔米兹德)与恶神安哥拉·曼纽特(阿里曼)之战斗。这一过程总共历时12000年。 在第一个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与安哥拉的黑暗世界并存,当中有虚空隔开。及至后者向光明世界进攻,于是创世过程开始。在第二个3000年中,阿胡拉预知未来,约定双方持续斗争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过去,同意这一约定。阿胡拉又预言斗争的结局是黑暗世界的消灭,安哥拉惊慌失措,堕入暗界,一直瘫痪。阿胡拉于是创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后是原牛和原人迦约玛特(Gayomart)。安哥拉再一次进攻。它创造出毒蛇和各种害虫。它杀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种子生出各种有益的动物。它杀死原人。原人的种子藏在地下,40年后生出大黄,从大黄中生出一对伴侣——玛什耶(Mashya)和玛什耶那(Mashyana),就是人类的祖先,于是与黑暗开始混战。在这善与恶的斗争中,人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或是以善念、善行、善言参加善的王国,或者相反,假如恶的王国,死后各有报应。善者死后很容易走过裁判之桥(Chinvat),进入无限光明的天堂。恶者过桥时,桥面变得如同利刃,使他们堕入地狱受与罪恶相当的苦。那些善行与恶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间地带”(Hamestaghan),无痛苦亦无快乐。在这人的世界开始后的3000年,琐罗亚斯德出现,以善的宗教教导人类。这时余下3000年,每一个1000年末有一个救世主,即索什扬(Soshyan),他是从琐罗亚斯德藏在湖中的精液里生出来的。三个索什扬最后一个出现并进行战斗时,历史传说里的英雄和妖魔都复生参战。最后所有死者都复活了。彗星戈契希尔(Gotc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属熔化为浆液,形成滚滚灼热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过洪流,善者如同浴于温暖的乳中,经过考验和净化入天堂。诸神和妖魔进行最后的战斗,结果是后者的失败和消灭,恶魔永久堕入黑暗深渊;大地平衍广阔,净化了的世界安逸宁静,是为弗拉什卡德(frashkard),伟大的更新。 因此,祆教以火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为崇尚神之表现。 2、祖尔宛(Zurvan) 依照上述的宇宙起源说,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二元并存,而无二者起源之说明,也就是说,并未真正解决起源问题。因此,早在阿黑门尼德时期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即祖尔宛理论,祖尔宛(帕勒维文)即“无限时间”或者“命运”之波斯音译。其派别认为阿胡拉和安哥拉都是祖尔宛所生的一对孪生弟兄。但若依照祖尔宛派的说教,一切只有任凭前定的命运的安排,这和原始的琐罗亚斯德教并不相容。当伊斯兰征服伊朗后,祆教为防止本教解体,才放弃了祖尔宛派的说法。另一说认为,早在阿黑门尼德时期该理论即被视为异端。 3、七位一体的善神崇拜宗教观 基于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祆教提出“七位一体”善神崇拜的宗教观。阿胡拉预见到安哥拉将破坏他创造的宇宙,就事先创造了6位天神,充当他创造并保护宇宙的助手。这6位天神分别是:1巴赫曼,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智慧和善良,后被奉为动物神。2、阿尔迪贝赫什特,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至诚和圣洁,被奉为火神,是宇宙和人类秩序的保护神。3、沙赫里瓦尔,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威严和仁政,乃天空之主,守卫大地,负责救助穷苦百姓。4、斯潘达尔马兹,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谦恭和慈爱,被奉为土地女神。5、莫尔达德,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永恒和不朽,被奉为植物女神。这6位天神为阿胡拉所创造,但又参与了宇宙的创造和保护。尽管名称和职司各异,但各神性质相同。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共一个主体阿胡拉·马兹达,因而称为“七位一体”神。6位天神分别代表阿胡拉的各种优良品质,共同组成了体现所有美德的善界至上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善界神,如牛精古尔苏万、遵命天使斯鲁什和幸福女神阿希等。 4、善行与厚生 祆教强调善行,善行的目的是为了厚生,即要使生活富足。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须努力农耕和畜牧,这是高尚的职业,宗教上的功德。《破邪篇》提出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业,牲畜、妻室、子女都兴旺。旱地灌溉,洼地排水。”它反对斋戒禁食,理由是“吃不饱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艰巨任务;吃不饱就不能拼命劳动…..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这些要求,主要为达到发展伊朗高原当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之目的。 为此,祆教还创制出三善救赎说:“善思”、“善言”、“善行”、 “善思”是指要笃信和崇敬阿胡拉马兹达,不允许妄自尊大,不可亵渎神明,不得心怀邪念。 “善言”是指要歌颂和赞美神主阿胡拉马兹达及其六大从神,严守口戒,不得撒谎、行骗、争吵、漫骂,不可妄行污蔑和诽谤。 “善行”是指要虔敬诸神,严守教规,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和养蓄,力行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三善不仅是宗教信条,而且是道德规范,久而久之,乃成为波斯民族的优良传统。 善恶对立的宇宙观,弃恶取善的社会观,善必胜恶的来世观,“三善”救赎的道德观共同构成了祆教完整的哲学体系。 五、祆教之主要仪式 祆教仪轨尽载于《阿维斯陀》,非常反复庞杂,本问所记仅为其中主要部分。 (一)祭祀。祆教祭祀既有公共场合的祆祠,也有单个家庭的礼拜。所拜诸神以阿胡拉马兹达为主,其次为水神阿娜希妲。因此二神与伊朗人生活密切相关,其余则是其他神祗。 1、祭火:火为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之化身,故为祆教信徒最重要之祭祀。祆教建有专门之火祆祠,遍布各地。而祆教徒每日必祭火三次,于自家炉膛献祭,祭品由清洁的木柴、香料和一小块脂肪组成。 2、祭水:公元前5000年,伊朗雅利安人居住地就开始沙漠化,水源变得异常珍贵。人们认为水是诸神的创造,所以定期向水献祭。祭品由牛乳和两种代表水的滋养的动植物组成。 3、诸神祭:伊朗人也向诸神献祭,以求得今生来世的各种幸福。祭品有植物和动物。动物以牛、马为主,特定的动物献给特定的神祗。植物最主要的是豪麻(一称胡姆)。据《阿维斯陀》所记,豪麻是一种绿色植物,肉厚多汁,芬芳四溢,酿酒功效尤好。但豪麻为今何物,却难以考证了。 (二)节日:祆教有七大节日,起源于伊朗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由琐罗亚斯德将其发展同阿胡拉马兹达与六大从婶联系起来。分别为: 1、元旦节。最重要节日,因为它标志着寒冬已去,暖春来临,象征着正义的最终胜利和永生的来临。 2、仲春节。献给大地之神。 3、仲夏节。献给水神。 4、收谷节。献给大地之神。 5、返家节。献给植物之神。 6、仲冬节。献给动物之神。 7、万灵节。献给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 每逢节日,祆教徒必盛装,会聚于各地祆祠,献祭礼拜。节日祭也是祆教徒必尽之两大基本义务之一。 (三)祈祷 1、时辰:祆教将一天分为五个时辰,分由五位神祗保护。每一时辰都须祈祷,一日共五次,称之为“班达吉”(意为“服侍”)。此为必尽之两大基本义务之一 早期的祈祷辞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语写成的“真言”“咒语”之类。自琐罗亚斯德死后,祆教祭司创作了一本专门用于每月祈祷的经书,称为《七章书》 2、信经:早期祆教徒还以“信经”形式表达基本信仰和宗教义务。《信经》共九节,迦他语写成,当信徒入教时,都要作为誓词整段念诵。每天祈祷也要念诵。 (四)洁净:祆教教义曰宇宙初生本位清净无垢,自被恶魔入侵,破坏后污染。因此每一教徒,应尊阿胡拉马兹达召唤,奉行洁净律法,以还宇宙本来面目。 祆教徒将事物严格甄别为洁净和不洁净两类,信守奉行。对水、火之洁净,尤为严格。在其眼中,用水清洗污秽是不能接受的,用火焚烧垃圾是不可想象的。 祆教徒强调肉体洁净,每日每次祈祷前必先清洗脸、手、脚。如遇重大仪式,必大净洗,并全身换上新衣。 祆教徒将食物分为可食与不可食两大类,入口食物,要保持清洁。食器不可混用,食品分而处置。 尸体为不洁净物,故人死后,会被送至“天葬台”,任由飞禽走兽啄食。余下骨殖被收入石壶,另外埋葬。 万一被不洁之物污染,一定要举行特殊仪式除去。 总之,祆教徒洁净之礼异常繁复严格,多者尽有“九天之濯”的洁净礼。 (五)成年礼:儿童15岁视为成年,举行成年礼。届时,祆教社团全体成员参加。在祭司的指导下,成年少年腰间系上长带,共绕三匝,前后各扎一个四重结。祈祷前自行解开,礼毕系上。此圣带为祆教徒标志。绕腰三匝意为善思、善言、善行等三善之礼,当常记信徒之心。 六、祆教之组织结构 最早的祆教祭司仅负责信徒之宗教生活。随着时间推移,渐形成一特殊阶层。当萨珊王朝崛起,祆教僧侣遂成其第一等级(另三等级分为战士贵族阶级、仕官或文官阶级、庶民阶级)。僧侣也分为不同等级,主持中央和地方大小教区的教务和岁入,与国家的各级行政机构平行,自成一独立的系统,所以德国诺尔德克(Th.Noldeke)称之为“国中之国”。其内部等级划分为: 1、祆教僧侣最下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是穆格或穆护(mogh、mogus)。 2、其上为穆贝德(mobed),主持一个教区的教务。 与穆贝德品位相当的是叶尔勃(ehrpat、herbad),意思是“火的奉祀者”,有专门知识,熟悉仪轨,主持祆祠事务。 3、穆贝德之上为穆贝德之穆贝德(mobedan mobed)或大穆贝德,相当祆教教王,他决定神学和教义问题,组织异端审判会议,参加王家御前会议,在重大国事问题上备顾问,为诸王之王的精神导师。 叶尔勃之叶尔勃(ehrpatan ehrpat)或大叶尔勃,地位仅次于大穆贝德。他以法官身份裁判案件。 此外还有些高级神职人员,如瓦尔达伯(Vardabadh,“仪轨师”)和达斯特瓦尔(dastvar,“戒律师”),前者负责礼仪咨询,后者大概精通神学和法律,专门解决疑难问题。 七、各地祆祠 自波斯兴起以前,祆教已遍布伊朗高原。随后几经王朝兴废,今所存极稀。萨珊王朝时期祆祠,自本世纪30年代屡有发现,大多深埋在伊斯兰时期废墟的下面。这类建筑一般是中央部分为祀火的圆顶方室,四周围以拱顶走廊。另外有些附属的建筑物和花园。 (一)御火。从安息王朝起,至萨珊王朝亡,每一新王即位,既燃起象征权力之圣火,并保持永远不熄灭,且以此纪年。此火称为御火,祭祠为专祠,其地多在王朝之都城。 (二)三大祠。除御火外,又有全国性圣火三处,分别属于三个等级或阶级。此三股圣火为自古所传。 1、阿杜尔·法恩贝格(Adhur Farnbagh)是僧侣的圣火。在法尔斯卡里扬(Kariyan)城,地处波斯湾的西拉夫(Siraf)东去达拉布基尔德(Darabgird)的大路中途,今日尚存废墟。第10世纪仍有人从卡里扬火祠取火携往他出祆祠。以三大祆祠之火点燃他处较小祆祠的圣火,是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 2、阿杜尔·居什乃斯波(Adhur Gushnasp)是战士的圣火,亦即国王之火。在今阿塞拜疆的甘扎克(Ganzak)或西兹(Shiz),今太赫特·伊·苏莱曼即西兹城祆祠的废墟。麦思欧迪在《指要与校订》(Tabih)中描写第10世纪其废墟的情况说:“时至今日还可看到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和彩色绚烂的图画,上面画着日月星辰、陆地海洋、......那里有波斯诸王祀火之室,历来受尊敬。它的名称是阿杜尔·赫瓦什(Adhur Khwash)。阿杜尔是波斯语“火”的意思,赫瓦什意云“善”。每一波斯王在即位时都虔诚步行来此,祈福许愿,布施财物。” 3、阿杜尔·布尔岑·米希尔(Adhur Burzen-mihr)是农夫的圣火。在帝国东部,位于尼沙卜尔西北利宛特山(Revand)中。近代学者称利宛特村为穆护村。 以上三处祆祠最受尊敬,所受捐献布施最多,因此最富足。 (三)各省祆祠,韦尔赫兰祆祠,尤其是相传为神话时代英雄或琐罗亚斯德本人所创建的祆祠尤受重视。这类祆祠有徒思(Tus)的祆祠、尼沙卜尔的祆祠、法尔斯省阿拉章(Arradjan)、西斯丹省卡尔可依(Karkoy)等地的祆祠。 八、祆教与中国 公元3世纪中叶,祆教即经丝绸之路,先是从沙州、伊州、凉州逐渐传入中国,4世纪中叶传入中原。北魏、北周、北齐的宫廷都奉祀“胡天”。隋唐之世,宫廷虽不祭祀胡天,仍承前朝旧制,于各州置司理祆教之萨宝(萨宝何意,今学界无定论,或为穆护之别称。),祆正等官。 但祆教信徒中华人极其有限,绝大部分为西域胡人,故祆教典籍无汉译本。 又,从伊朗前后传入华夏之三教,各有区别。据陈垣先生考证,祆教与摩尼教为两种性质不同之宗教,而景教则为基督教在伊朗之聂斯脱利派转化而来。 九、总论 祆教起源甚古,为伊朗雅利安人与印度雅利安人共同信仰宗教之嬗变,后又因哲人琐罗亚斯德改革,遂衍化为独特之二元神论宗教。其宗教尚存有多神论种种教派之杂糅。又于长期发展历程中,渐渐形成某种极端排他性,二元混杂,也是其衰落的原因。总之,祆教是一种过渡型之原始宗教。 祆教之产生,也是从畜牧转化为农耕的伊朗雅利安民族之迫切需要。过去作为游牧民族的伊朗人信奉的善神安哥拉·阿里曼竟转化为恶神,而阿胡拉马兹达竟然由恶魔一变为光明神祗即是一证。祆教之诸神信仰,说教,仪礼,尽为当时生产力发展需求之反映。虽然趋于灭亡,但其优点已为四周亚欧各民族宗教逐渐吸收,此为祆教不可磨灭之功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