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对斯巴达克起义的一点个人见解


    作为西方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奴隶起义也许是为国人所知最多的罗马历史事件了。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用大量言辞赞美斯巴达克之后,这位起义领袖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然而,就象所有的奴隶起义一样,斯巴达克起义最后终归是失败了,究其失败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就客观来说,当时罗马奴隶制度正处于顶峰,国家机器的异常强大使奴隶起义遭到失败的命运;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综观在起义的三年中奴隶军的行动,我们也不能忽视导致起义失败的那些主观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起义领导层、主要是斯巴达克本人在各方面的决断失误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某种意义上说,起义领导者的失误对整场起义造成的破坏甚至要比强大的敌人所造成的破坏来得更加严重,也更加危险、致命。
       斯巴达克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前74年。对这个起义领袖之前的经历我们知道得不多;综合阿庇安和普鲁塔克的记载可以得知,他是一个色雷斯人,曾经在罗马军中服役,但是后来遭到俘虏而被卖为角斗士,在卡普亚城一个叫林图努斯·巴提亚图斯的人的角斗学校中训练。斯巴达克与同伴准备逃跑,但是事情败露;于是他和七十多个角斗士就抢了一些武器,从城里逃出来了。
       开始的时候,这个事件并没有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斯巴达克之所以获得这个团体的领导权,一方面据说是因为他的勇敢和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聪明和仁爱”;但是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能够公平地分配劫掠来的物品”,所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这些人的行为还称不上是奴隶起义;那最多只能说是强盗的劫掠行为而已;但是很快就有很多人就来加入他们的组织。这些追随者(多数也是逃亡奴隶)的加入,使得他们的人数增加了。而随着奴隶数量的一天天增多,这个“强盗团”渐渐开始令周围的人惧怕起来:他们甚至敢于袭击卡普亚的守军而夺取武器。不久之后,大法官克劳狄乌斯·格拉柏就从罗马被派来平定奴隶们的叛乱。——就这样,反抗渐渐演变成暴动,而暴动最后又变成了起义。
       必须指出,在最开始的时候,包括克劳狄乌斯和他的继任者、同样是大法官的普布里乌斯·瓦利努斯所带领的军队,都不是正规的军队,而只是随便组织的。奴隶们虽然已经引起了元老院的关注,但是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罗马人只是把这看作一种劫掠性的暴动,从而令奴隶起义的规模得以快速崛起。克劳狄乌斯以三千人的兵力把奴隶们堵在悬崖上,但是斯巴达克大胆地用绳索从悬崖降下到他的后方,发动突击而打败了他的军队(顺便说一句,这一仗是整场战争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战役;克劳狄乌斯军在背面遭到突袭之后立即溃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支部队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斯巴达克本人的确是勇敢的;但是作为一个统帅,光有勇敢还远远不够——之后的事实将证明这一点。
       斯巴达克的力量很快就大为加强了。连败罗马军队(不管那是什么样的军队)的战绩使他的名声传播开来:很多奴隶,以及相当数量的逃兵和贫民都加入了他的军队。几乎只在几个月中,他的部队就增加到70000人的规模——元老院此时终于意识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奴隶暴动,而是一场战争;为了对付这个几乎是突然出现的强敌,于是两个执政官就带着两个军团过来讨伐奴隶们了。
       在这里我想把视线稍微放远一点。在公元前73年的时候,起义的斯巴达克和奴隶们所拥有的战略环境是几百年来任何一个罗马敌人所渴求而终不可得的:罗马人此时正同时在东方和西方进行着两场规模巨大的战争。在罗马党争中失败的马略派残党以名将塞尔托里乌斯(塞多留)为统帅,自80年开始就在西班牙与年轻的庞培长期作战;而在东方,罗马自汉尼拔之后遇到的最顽强的敌人,本都国王米特利达特六世也刚开始他与夙敌罗马的最后死斗;有5个军团在列古路斯的统帅下对抗着米特利达特,而在西班牙,在庞培和梅特路斯的麾下更是集中了7个军团的兵力。此外,再加上投到塞尔托里乌斯那边去的约2个军团的罗马叛军,罗马军队的主力——或者我应该说是全部——几乎都在海外部署或直接作战。那些经验丰富的名将都不能对斯巴达克作战:庞培、梅特路斯与塞尔托里乌斯正在西班牙互斗;列古路斯在东方;苏拉刚死不久而凯撒那时还太年轻——如果修昔底德在史书中为雅典“在被大军包围的情况下还在以大军包围海外一个与雅典同等大小的城市”的气魄感到惊讶的话,那么在天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他又该作何感想呢?罗马人竟然同时在地中海的三个完全不相干的地点进行三场如此艰苦的战争!——我们也无法指责元老院只派遣两个政客和两个军团去对付奴隶们:在那样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他们全部的力量了。两个罗马军团的兵力大约是10000人;如果再加上同等规模的辅助部队,总数也不过20000人(这还是理想状况),当时执政官们就是带着这样的部队去对付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尽管如此,奴隶军的战斗力只能用“极为低下”来形容。奴隶部队里的三万日耳曼人哗变而脱离了本队:一个执政官轻而易举地就击溃了他们(1万对3万!),杀死了连同其统帅克利苏在内的三分之二奴隶。
       但是这一点失利对当时的斯巴达克来说实在不算什么。我们现在甚至很难想象有多少奴隶投到他的军队里来——如果阿庇安的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在损失了2万人之后,奴隶军的数量仍有12万人之多。统帅着这样一支大军的斯巴达克,此时也不得不考虑更高层次的战略问题了。综合当时的情况,摆在他面前的战略选择有4项:
     -------------------------------------
     1 率众向北前进,出意大利,然后奴隶们各自解散回家
     2 仿照数十年前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的榜样,在当地割据为王,建立独立国家
     3 直接攻击罗马,拿下敌人的大本营
     4 渡海去西西里,在当地“优良”的奴隶起义传统的支持下图谋进一步发展
     -------------------------------------
       考虑到当时在意大利的兵力对比(6:1),可以说,斯巴达克无论是选择哪一种行动都肯定会成功。之后,奴隶部队就挥师北上,开始越过亚平宁山脉,作出突破阿尔卑斯山脉,离开意大利的态势。两个执政官试图前后夹击他的部队,但是被12倍之多(废柴……)的敌人各个击破了。其后,斯巴达克杀死所有的俘虏,丢弃辎重,全力向北前进。(阿庇安说他要进攻罗马。但是看地图就知道,要进攻罗马的话跑到那么北的地方去干什么?)执政官们又联合起来攻击斯巴达克,但是仍然遭到失败(算上之前的战斗减员双方兵力对比约为7、8:1……还是废柴)。之后山南高卢总督卡西乌斯也率1万人前来阻击,然后顺理成章地被全歼了(……你故意来送死的吗……)。奴隶轻易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只要再向前走一步,他们就能顺利回到家乡
       顺便指出一个细节。在向北行进之前,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以“致祭克利苏的亡灵”。诚然,这种人祭的习俗在蛮族中是习见的;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权术和暴力的运用对于征服者和反抗者双方也都是必要的——我们也不能对他的行为说些什么。但是,纯粹以一个现代读者的眼光来看的话,我认为斯巴达克的这种行为无疑把他降低到他所憎恨、反抗的那些人同等的水平了。我很明白以现代的价值观来套古人的行为是不现实的;但是我还是想说多这么一句。
       但是在这个时候,令人费解的事情发生了。奴隶们全军折返,沿来路回头走去,重新投入意大利的战场之中。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冬季波河涨水使斯巴达克无法渡过;但是问题在于,当时在正南方向上就是埃特鲁利亚人的领土,他完全可以在那里过冬,至少比沿已经被12万大军走过一遍的路再走回去要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应该还是奴隶队伍的动机不纯。自一开始,加入起义的人除了奴隶之外,就有为数不少的自由贫民;对他们来说,跟随奴隶离开意大利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之所以加入战争只是因为想从战争中致富的缘故;可以想见,正是这些人的逼迫,使得整个奴隶部队在最后一刻重把自己拖回深渊。事实上奴隶军因其成份驳杂而早就露出控制不灵的苗头;在第一次把执政官的部队各个击破之后斯巴达克就不再接受新加入者的请求了。每个统帅所能控制的人是有一定数量的,更何况是这种成分驳杂的军队。
       到此为止的事件已经表明,斯巴达克不具备统帅的才能。——试想一下,如果统帅这支军队的是汉尼拔或亚历山大大帝或凯撒,结局将会如何呢?他们所统辖的军队成分远比这个时候的奴隶们复杂得多。——就算是普通的将领也不会在这种时候下令全军放弃已经垂手可得的胜利果实、全军折回啊!并且奴隶们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否则如果那些想留在意大利的人早知道斯巴达克的决策的话也不会等到边境再逼迫他返回。
       公元前72年末。奴隶军自北意大利一路南下,似乎又要进攻罗马了;但是没有军队可以来阻挡他们。执政官们因作战不利而被免职;而罗马城里的贵族们因为惧怕战争,甚至没有一个人敢于参加选举。直到最后,一个以豪富和地位闻名的人终于接下了讨伐奴隶的重任。他立即被选举为大法官,并在罗马征募了6个新的军团。——和执政官们的军团合并(看看斯巴达克胜利的水分有多大。经历两次大败之后这两个军团还保有相当的兵力)在一起,新的庞大部队被组织起来了——现在,统帅着所有8个军团的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三头之一、著名的李锡尼乌斯·克拉苏。
       现在已经无法确定,奴隶们当时想要进攻罗马的决心有多大。几乎没有任何攻城武器的他们,又怎么能指望完成连汉尼拔都望而却步的事业呢?当克拉苏的部队一在他们的视野中出现,他们就立即向南走去了。这时罗马人又吃了一次败仗:克拉苏的一个部将(或说是克拉苏本人)以两个军团的兵力对斯巴达克作战,结果又被打败了。这次败仗之后,克拉苏在这两个军团中执行了十一抽杀令;另有一种说法是在执政官们的两个军团中执行——
       “不管怎么说,一旦当克拉苏向他的士兵们表示了他比敌人更为可怕的时候,他马上就把敌人打败了”(阿庇安)。
       在这段时间中,斯巴达克占领了条利爱城。他此时的行动十分迟缓,这种迟缓的行动最终把他送上了绝路:首先,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奴隶们没有大的作战行动,只是缩在城里并且劫掠周围的地区。诚然斯巴达克此时是在训练他的部队;但是在战略上,他无疑失去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克拉苏向他发动进攻为止。其次,他下达了一项几乎是无视现实的命令。这是一项现在看起来都简直不可思议的经济政策:他禁止商人带金银进来,也不许他的部下拥有任何的金银,只是大量囤积铜铁——当然,在那种新进人员缺乏武器的情况下,这样做似乎也有一定道理,这样做之后,他的军队也是有了充足的兵器了,但是有一点是关键的:就算是共产党的部队也要发军饷——他的部下是怎么忍受没有金钱的生活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何况有很多人本来就是为在战争中获取财富而加入军队的。我们对斯巴达克在作战之外的事情了解不多;但此事足以作为例子说明,作为一支庞大军队的统帅,他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多么的短视和天真。
       最后,如前所叙,当时罗马除了在意大利应付奴隶叛乱之外,还同时在东方和西方进行着两场规模庞大的战争。但是在记载中却丝毫没有发现,斯巴达克有和这两个罗马的敌人——西班牙的塞尔托里乌斯和本都国王米特利达特——有过任何接触的迹象。如果说前一个例子还不能有力说明斯巴达克的短视的话,现在他这样地不作为是无论如何不能宽恕的。说他不知道世界现状吗?这两场战争在意大利尽人皆知,他怎么会不知道!说他无法与这些人取得联系吗?十二万的大军中居然连一个能够胜任信使的人都挑不出来!说那两个人不愿与奴隶合作吗?的确,塞尔托里乌斯为了罗马的荣誉可能会拒绝这一建议;但是说米特利达特会放弃这一机会,是绝对不能令人相信的。这位国王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而且在他已明白、自己和罗马多年来的对抗已经到了最终清算时刻的情况下,要他放弃活跃在意大利本土的奴隶军这样一支强援,那怎么可能呢?说不定他还曾派人去和奴隶们接触呢。——诚然,米特利达特也许不能给予奴隶们什么兵力上的援助;但是象支援塞尔托里乌斯那样,送金钱和舰船过去他还是能够做到的。就算是斯巴达克想要直接兵力援助的话,就在意大利,罗马人与其它意大利人之间的同盟战争也刚过去十几年啊!埃特鲁利亚和萨谟尼安人的各部族将会很乐意支援他的——但就连这件事斯巴达克都没有去做!他宁愿用愚蠢而不现实的手法积累金钱、把自己和全军的命运托付在海盗身上,也没有和罗马的敌人们结盟的打算。一直到被克拉苏连连战败之后,他才向半岛的“靴尖”方向移动,表示出要到西西里去,借助当地的奴隶们而再次扭转局面的企图。但是已经太迟了——舍近求远,刻舟求剑;在前两年失去那样的机会的奴隶们现在再想求得援助已经是很困难了;斯巴达克于是和一些西里西亚海盗接触(这些海盗并非和他计划好了,而是他偶然碰到的),想雇他们把全军送到岛上去,——正如上述的战略方向选择,他终于决定了全军的战略方向。应该说,虽然已经有点迟,但当时的局势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斯巴达克犯下了最后一个令他致命的错误。他轻易(天真)地就把自己的全部命运托付给了海盗——连后路都没有留。
       于是,在海盗们受到西西里总督维列斯的贿赂而背叛了他之后,斯巴达克和他的奴隶军团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可以想见,克拉苏也明白了当时的局势。这个时候罗马人开始利用“靴尖”的有利地形建筑一道横跨半岛的垒墙,企图封死斯巴达克。就是到了这时,斯巴达克起初竟然还对克拉苏的工程表示“没注意到这些工程并且轻视它”(普鲁塔克的克拉苏传),直到发现被封死在半岛里之后(克拉苏的行动确实迅速。说句笑话,他本来就是靠土木工程发家的)才艰难地突围了出去。在突围过程中他至少损失了12000人(普鲁塔克甚至说他只把全军的1/3带过了封锁线);罗马人的损失极为微小。(我实在不明白。阿庇安说斯巴达克等待的目的是为了从“某处”获得骑兵,但是在那样一个狭小的地方,利吉姆又不在他手里,他能从什么地方找到骑兵呢?就算从海外运也是决不可能的啊。难道是从兵营里造吗……)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奴隶们是已经绝望了。他们越过卢卡尼亚,向布伦迪西乌姆港前进。他们是想要夺取船只、渡海到希腊吗?他们甚至无法渡过一条狭窄的西西里海峡,又怎么能指望越过宽阔的亚得里亚海呢?而且,就算能够逃出意大利,他们在希腊又能到哪里去呢?这些我们现在只能猜测了;因为奴隶军中再次出现了纷争: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脱离本队,被尾随在后的罗马人击溃。奴隶们死亡一万余人——如果说,第一次分裂出去的那些人之失败对战局还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的话,那么这一次的损失就是致命的了。作为全军的统帅,斯巴达克竟然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都未能止住纷争。战役过后,克拉苏的两个部将带着一些军队追击;斯巴达克回过头来,把他们打败了。这是奴隶们在战争中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最终断送了全军。因这次胜利而骄傲的奴隶们竟然以武器胁迫他们的将领向罗马进发,而斯巴达克只能同意他们的愚蠢要求。
       这时是公元前71年。在一年前,一直在西班牙与庞培作战的塞尔托里乌斯被部将暗杀,群龙无首的军队很快就被庞培消灭,同一年间,米特利达特在亚细亚也遭到全面失败。他带着残兵逃往亚美尼亚;他再次回复力量是两年之后的事情。元老院急令庞培和列古路斯率军回意大利,彻底结束这场战争;克拉苏立即匆忙地与奴隶们展开决战,因为他害怕庞培夺去了他的光荣。这个时候,列古路斯在布伦迪西乌姆登陆:已经完全陷入绝望的奴隶们拼尽全力与克拉苏最后交战,然后彻底失败。斯巴达克在这时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勇敢战将的品格,他与大部分军队倒在战场上。残余约6000名奴隶逃跑,之后被庞培肃清;从克拉苏开始与奴隶作战开始,直到这时为止,仅仅过去了六个月时间。
       斯巴达克起义就这样结束了。在整场战争中,奴隶们虽然聚集了大量的军队,但是仍然遭到失败。正如在一开始所说的,他们的失败主要原因无疑是罗马的强大,但奴隶们本身的错误也加速了起义失败的速度。斯巴达克最后被轰杀时表现出的英勇丝毫不能抵消因他愚蠢的选择而带来的致命的结局——首先是政治上的不作为:没有和罗马的其他敌人联合,只是孤军奋战,自己拒绝了最为有力的盟友;其次,战略目标的不确定和屡次变更(3年内一共变了5次,每次的目标都大不相同而且都没贯彻到底)是造成起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造成这原因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是斯巴达克本身的战略失误无疑是最主要的;作为统帅,这一点他难辞其咎。在战术方面,我们从上面列举的奴隶军作战经历可以看出,除去开始的那些罗马杂牌军之外,斯巴达克每一次对罗马人的胜利都是在自身军力大大超越敌军的情况下获得的:在这些场合,奴隶数量至少是罗马人的六倍。老实说,以这样的人数优势取得胜利是不能说明统帅能力的(也许能说明统帅不是白痴?),而一旦罗马人与奴隶的人数比例稍微(只是稍微)平衡,斯巴达克就不能取胜了。最后,在经济方面,虽然我们只知道他在条利爱的时候发布的那条奇异命令,但从这一点来看,很难说斯巴达克在这一方面有什么特出的才能。
       和在这个时代发生的其它几次奴隶起义、尤其是在公元前135年和104年发生的两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比起来,尽管斯巴达克起义的规模更大,但是从影响力和起义领导者的决策来看,斯巴达克起义甚至不能和这两次起义相比。在西西里,奴隶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起义的传统在当地奴隶中一直延伸到斯巴达克的时代;而斯巴达克和他的奴隶部队在整个起义中间都做了些什么呢?在意大利来回“转战”,没有明确的目标,在起义失败之后意大利的奴隶们也没有从中得到什么。(有人把罗马奴隶主后来对奴隶采取的温和手段说成是这次起义的结果,殊不知就算没有这次起义,为了提高奴隶们业已下降的生产效率,他们照样会这样做)斯巴达克产生于虚空,也消失于虚空:除了在意大利留下十万奴隶尸体及数量远小于此的罗马人尸体并给这个半岛带来三年的恐慌与动乱,还有奴隶们不甘奴役的自由精神的证明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