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东北师范大学中西古典学与世界上古史研究综述(上)(20031220)

一、了解和介绍国际学术界科研成果、在国内开展宏观世界古代历史的教学和研究(1950-1977)
    1950年,上海大夏大学副教授林志纯(日知, 男,出生于1910年11月11日)受新中国教育部的委任到长春东北师大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由从事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转为进行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1978后担任硕士、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东北师大任命为荣誉教授。他的工作在新中国的世界古代史学科的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学者,为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称为新中国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5-1957年,苏联世界上古史专家来华授课,东北师大历史系办起了全国性的"世界上古史研究班",为期两年,当时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奇缺,学员是来自全国几所著名大学从事世界古代史工作的青年教师。林教授配合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班的学习和研究。他严格要求学员学会俄语和英语两门外语、领会苏联专家讲课内容、熟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宏观通史的教材和讲义,翻译外国学者研究、编译的原始文献。他认识到人文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专门性,引导学员深入人类文明研究的各个专门领域。例如,毛昭晰专攻原始社会史,刘文鹏专攻古埃及史,周怡天专攻古代西亚史,崔连仲专攻古代印度史,刘家和专攻古代希腊史等。通过研究班,林志纯培训了新中国第一代世界古代史的人才。从这时起直到1978年,英语、俄语阅读功力在历史学界突出的他陆续地为东北师大和自己定购了一些亚述学、埃及学、古典学的希腊、罗马方向研究、考古学、世界文明史方面的图书和杂志。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书刊数量有限而且有些专门书刊无人使用,但他的资料积累工作为今后这些新学科在东北师大的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科学研究物资基础。
    林志纯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人类历史分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1956年他翻译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这是马克思在1857-1868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手稿的一部分,当时我国学术界对它非常需要。林志纯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对世界上古史领域中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例如,"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与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历史]1956年第1期)、"我们在研究古代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12期)和"谈谈古代东方专制国家"(《历史教学》1957年第9期)等等。他对希腊史很感兴趣,写出"古典作家所记的黑劳士制度",(《历史研究》1956年第12期,《东北师大科学集刊》1957年第3期)和"古代希腊历法简介"(《古代世界史通讯》,1957年第1期)。
    为开展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林志纯译出了苏联狄雅可诺夫(I.M. Diakonoff)和尼科尔斯基(M.V. Nikolskij)1952年编的《古代世界史》一书(原始社会、古代东方和古代希腊三编,先由中央教育部蜡纸油印发各校参考,1954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刊行)。1958年,林志纯和史亚民志纯合编了《古代世界史》(高教出版社)。这是我国较早的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的世界古代史教科书。这一阶断林志纯关注的领域是宏观的世界上古历史总体系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构建体系中的指导作用。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是我国总的国策,其著作也主要引用苏联学术界的的资料和文章,例如对五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古代东方专制主义等方面的看法。  然而,由于林志纯重视史料研究,注意国际学术界的新成果,富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从六十年代开始,乃开始介绍西方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他发表了多篇介绍西方研究成果的文章:"史诗'吉尔伽美什和阿伽'与军事民主制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关于新发现的古希腊波斯战争史的一段碑文》(1962年5月14日《光明日报》)、《荷马史诗若干问题》(《历史教学》1962年第9期)和《线文B的译读》(《文史哲》1962年第5期)。
    林志纯对于古文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的基础这一点,有着深切的感受。为满足我国大学历史教学的需要,他致力把国外发表的一些重要的古文献的俄文或英文译本转译为中文。1957年,他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并选译了一些苏联发表的论文编成《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一书(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三联书店);1962年,他参加并组织编译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出版)使我国读者第一次全方位地了解到世界古文明的重要遗产和西方学术界对古代原始文献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专门研究开启了门户。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学停课闹革命。但是,林志纯不受干扰,专心治学,在十年动乱的艰难环境里,阅读马、恩原著,注意国际学术界新成果。1973年,他为工农兵学员编写了《世界古代史》大学教材(吉林师大历史系)并开始发表论文("原始群问题编年提纲",《吉林师大学报》1973年第2期)。
    二、世界上古史、中国和世界古代城邦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中西古典学")(1978-2000)
    1978年以来,林志纯不仅为中国的世界古代史学科发展在规划设计、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资料建设和书刊出版等方面尽心竭力,还发表了百万字的著述,建立起了世界史领域中的古代世界从城邦到帝国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具有个人特色的中西古典文明史比较研究。1979年和1981年,由他主持编写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两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中,林志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广泛运用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现及研究成果,对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大阶段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述。他本人特别对劳动创造人类、原始群婚制和原始公社、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农业之发生与人工灌溉以及文明之起源、国家发生的三种主要形式、欧洲文明的起源、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古代西亚农业公社、奴隶制社会前期的阶级斗争、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转变阶段、大土地所有制与小土地所有制的斗争、奴隶制城邦向奴隶制帝国的发展历程等重大的问题展开了探讨。《世界上古史纲》一书提出了古代世界从城邦到帝国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林志纯世界史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它获得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1989年,他还主编了包括中国的《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并撰写了上篇"城邦史综论"。
    从80年代起,林志纯以一个史学家的敏锐洞察力,意识到进行中国和外国古代文明城邦政治制度之比较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他称之为"中西古典学")。他接连发表对中国古代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提出中国城邦有民主和共和制的理论,如"孔孟书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国城市国家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春秋》经传中的'国人'--试论古代中国的原始民主制"(《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从《春秋》'称人'之例再论亚洲古代民主制"(《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孔子与陈王"(《孔子研究杂志》1988年第3期)、"周礼中的邦国和国家"(《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雅典帝国与周天下--兼论公卿执政制度时代",(合著)《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陈立《公羊义疏》关于郑伯取邻的解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5期)、"东方专制主义问题"(《史学理论丛书--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西古典民主政治"(《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释共和"(《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再论中西古典学"(《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论中西古典史上'黑暗时代'问题"(《学术月刊》1999年1月)、"亲民与新民--古典学的一场争论"(《史学集刊》2000年第1期)等等。他自1978年以来发表的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用中西对比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城邦政治制度史的28篇论文于1999年被汇成《中西古典学引论》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他多年来广泛引用的史料和提出的基本学术理论都包括在1997年出版的623页的《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中。主要观点如下:中西世界古代经典文明共分三大地区:西方的古典世界、中部的近东、南亚和中亚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各文明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据具有共同的规律,城邦和帝国是中西古典文明的两大阶段;但是,中国没有和西方文明一道进入古典奴隶制制度后的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制度;中国的城邦民主政治的创始时期是从商汤王和周武王到周人流其王周历王于彘地;中国的共和时期始于周历王放逐后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在共和年号的14年中,周大邦由公卿共同执政14年直到周宣王即位,这时的周邦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时期;从共和元年到孔子(551-479)死、春秋时期结束(476)为古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全盛时代。
    同时,他试图把中国的古文献介绍到世界,主编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世界古典文明丛书》系列,如《孔子的政治学--论语》(主编并序,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年)、《云梦竹简》[I]"秦记、南郡 守腾文书、语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云梦竹简》[II]"秦律十八种"(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古代中国纪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三等奖 )。
    三、开展专业化、分科的(古文字)的教学和地中海世界三大古代文明微观研究,加入国际科学论坛,在中国建立亚述学、埃及学、强化古典学科(1978-2002)
    1978年,当林志纯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时,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世界古代史学者必须从我国过去的以翻译和介绍西方和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他们对原始史料的解释)为方法的、以编写通史教材为主要形式的低层次的科研和教学现状上升到以研究原始文献为方法、以论文、专著为成果的创造式的科学研究高层次,步入以研究世界人文遗产为宏大宗旨的由各个古代文明学科的构架的国际文明史讲堂。从第一批的四个学生开始,他把分为世界古代史名下的研究生分为两河流域文明/亚述学(含小亚的赫梯学)、埃及学、希腊史和罗马史四个方向。1982,为了开创两个国内从未有的国际古代近东新学科亚述学、埃及学和强化国内弱势的西方古典学科,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建立了,1985年,它升级为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当时这三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和科研模式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是崭新的:学习的基本课程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腊文、古拉丁文;在掌握古代文字的释读之后,根据第一手的古文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理解和解释古代世界各地区独特的文明史。我国学者只有在可以直接阅读古代世界各文明区出土的文字材料后,才能在我们的前人所未知的国际人文科学新领域中发表论文、专著,才能平等地和国际学术界对话,才能够为这三个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学者独霸的传统人文科学领域做出贡献,才能在中华文明外的世界文明遗产的科学研究领域中树立起我国的强势新形象。亚述学、埃及学和研究西方经典的古典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大学府的专利,1978年之前当时国内无人能释读两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而能读希腊语、拉丁语的学者也寥寥无几。因此,在国内建立或发展这三个学科必须向西方学习,充分掌握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借鉴他们的研究经验,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培养我国学子掌握外语和基本学科知识后,走出国门去西方学府取经,学成后填补了国内空白学科成为东北师大的古典所创建后的20世纪人才培养工程。为了这一长远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志纯致力于培养国际型的研究人才。1982年在东北师大建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最初称《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建立了亚洲不多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诸文明史专业化的图书馆,每年聘请3-4名外国专家讲授亚述学、埃及学、西方古典学基础--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古典语言文字和文献基础。1986年林志纯创办了我国历史领域中唯一的英文国际年刊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古代文明杂志》(注册名《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
    1、亚述学
    从1978年开始,林志纯教授为了在我国创立亚述学学科,要求研究生吴宇虹(1949年5月28日生)钻研亚述学书籍。此后,他一直锲而不舍的为之奋斗,至今已经二○多年。1978-85年,在林老师50-70年代购买的图书的基础上,吴宇虹为亚述学建设年复一年刻苦自学研究亚述学书籍研究外文书目、定购图书资料。80年代初,吴宇虹开始介绍西方亚述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发表了"苏美尔王表"(《古史论丛》,1982,三联书店)、"辛那赫瑞布"(《古代世界名人传》,1983,重庆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外国历史卷、军事卷的20多个条目(1985)。1985年8月,公费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专攻亚述学硕士。1987年在没有公费奖学金的艰苦条件下,为了攻克科学高峰,毅然转为自费生,去伯明翰大学攻读亚述学博士学位,经八年寒窗苦读于1993年学成,立即回国参加我校亚述学建设工作,每学期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4-6门专业课。其中的几种古代楔形文献课(古阿卡德语、古苏美尔语文献)在国内只有我校和北大有能力开授,在亚洲只有日本和伊拉克有此类亚述学的课程。
    在留学期间,他开始用英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986年,他释读了故宫博物院院藏马骨楔文铭文并在巴黎的《第33届国际亚述学大会》宣读了论文。林志纯教授为了发表这一英文论文,在长春创办了英文《古代文明杂志》国际年刊创刊号。由于这是国内首次成功释读楔形铭文,该文于1988年获得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佳作奖(中文本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2号)。1989年,他开始研究古巴比伦时期的阿卡德语楔形文献,发表了"马瑞王室书信第一卷两文中的四个城市位置"(《古代文明杂志》JAC 4,1989), 对古苏美尔语王铭的研究有"古地亚梦中的一个谜语"("A riddle in the dream of Gudea", 法国巴黎《亚述学短实用信息》N.A.B.U,1989)的论文。1990年,他和导师S. Dalley合作把在牛津大学做的硕士论文《古巴比伦时期基什、马腊德和卡扎鲁城邦史》的部分内容发表在英国的《伊拉克》杂志(Iraq )52期("Origins of the Manana Dynasty at Kish, and the Assyrian King List",基什城邦马那那王朝的起源和亚述王表)。论文的一部分由牛津大学教授Gurney在1987年土耳其伊什坦布尔举行的《第34届国际亚述学大会》上代为宣读:Kings of Kazallu and Marad in the Early Old Babylonian Period, 古巴比伦前期的几个卡扎鲁和马腊德城邦王(发表在34 Ren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34届国际亚述学大会文集》Tarih Kurumu, Turkey, 1998) 。
    90年代初,他在法国巴黎《亚述学短实用信息》(NABU)和长春《古代文明杂志》(JAC)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公元前二千纪上半古巴比伦时期的亚述、埃什嫩那和马瑞王室楔形文字档案的论文:《亚述学短实用信息》上有:"LI = gób, 1990/107, "Eponym Erishum" 1990/108, "limu eribu sha egir PN", 1990/109,"The Note about the order of the eponyms", 1990/128,"Yasmah-Addu was not in Mari on VI of eponymy of Adad-bani and 28/III of Nimer-Sin", 1991/88,"Yarkab-Addu, the king of Shubat-Shamash", "Yakaltum = Ekalte = Tell Munbaqa on the east bank of the Euphrates",1992/513,"Shamshi-Adad died in V of the eponymy of Tab-silli-Ashur", 1992/91,"The Deification of Shu-iliya while being a "Scribe'", 1992/102,"The Localisation of Nurrugum and Ninet = Ninuwa", 1994/38,"Mebbidum of Habbaum in the tablets of Yahdun-Lim and Habbaum of Menbida in ARM 1 37, 1994/67。"Kill a Donkey or a Dog for Making an Alliance, an Explan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s in Ancient China"(NABU 1995/17)用古中国的实践解释西方学者无法解释的古亚述盟誓中的刑驴牲还是刑狗牲的争论。他在《古代文明杂志》(JAC 5,1990)发表的 "Did the Assyrian King List Attempt to Prove the Legitimacy of Shamshi-Adad?"一文被日本学者多次引用。另两篇古巴比伦史文是"The Turukkeans Raids on Amursakkum and Tilla during the Reign of Samsi-Adad I" (JAC 8, 1993)和"The Treaty between Shadlash and Neribtum"(JAC 9, 1994)。
    1994年吴宇虹出版了80万字的英文专著《古巴比伦前期马瑞、埃什嫩那、亚述三国史》A Political History of Eshnunna, Mari and Assyria during the Early Old Babylonian Period from the Fall of Ur III to the Death of Samsi-Adad(344 pages, IHAC, Changchun),为中国学者的出版的三本亚述学外文专著之一。该书广泛地引用前人研究的成果,详尽地收集到上千件当时的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楔形文件,翻译、编辑了国际上50年来分散发表的数百古巴比伦时期有关三国家的出土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互证,发现其中的的政治史材料和线索, 综合归纳有用的事实,首次将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历史写成专著。该书的出版确定了他在国际亚述学中的地位,为中国亚述学创建了声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