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东北师范大学中西古典学与世界上古史研究综述(下)(20031220)

1993年,他研究、发表了一块民间私人收藏的古巴比伦时的不动产买卖楔文契约,开始对两河流域奴隶制经济发生兴趣?Two Old Babylonian Tablets and the Sale Document Formula sham2-til-la-ni-she3", 巴黎《亚述学短实用信息》1993/ 79)。1995年,他的注意力转到大批出土的公元前三千纪末的乌尔第三王朝王室的苏美尔语经济档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The Deified Ibbi-Sin in the Tenth and Eleventh Month of ?u-Sin 9, based on the Accounts of Puzur-Enlil, Shulgi-ili and Ur-kununna of Drehem",(帐目中提到的乌尔王伊比辛),巴黎《亚述学短实用信息》1995/95,"Could Shu-Sin become the King in Amar-Sin 7?" 舒辛可能在阿马尔辛的第七年成为国王吗? 1995/96, "Ibbi-Sin became king before the fifth month of Shu-Sin 9 possibly at the beginning of Shu-Sin 9", 舒辛可能在阿马尔辛的第七年就成为国王吗?《亚述学短实用信息》1996/112, "Two kings in Ur and Amar-Sin 8-9 were not Shu-Sin 1-2", 阿马尔辛第8-9年不是舒辛的第1-2年,1996/113,"udu '(the Common) Ram/Wether' = udu-u2 'the Grass-fed Ram/Wether',名词"普通羊牲"既是"草喂羊牲",1996/ 114, "High Ranking Scribes and Intellectual Governors during the Akkadian and Ur III Periods", 阿卡德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的高级书吏, 长春《古代文明杂志》JAC 10 (1995) "The Ewe without Lamb and the House of the é-uz-ga, the Private House of the Kings",无羔母羊牺牲和国王们的特殊宫室,《古代文明杂志》JAC 11, 1996,How did they change from Mashda Calendar to Akiti Calendar from Shulgi 45-48 in Puzrish-Dagan?,"舒勒吉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在普孜瑞什达干的发生的年历变化"(《古代文明杂志》15卷2000)。
    他还对各种文献中的楔形文字的词汇和语法进行过研究:"Urruru = "to frighten" in TCL 18 90",卢浮宫楔文集18卷90文中urruru词义为"恐吓",(《亚述学短实用信息》 1995/97),"Dative-Locative, -ish+um-ma, in Naram-Sin's Inscription C 1," 纳腊姆辛王铭C1中的予格/位置格,1997/122, Reading of the Ur III Names of Puzram and ?elebutum,(乌儿第三王朝时的二人名的读音和意义),1999/98,The "Caterpillar-and-herb"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in Mesopotamian Medicine,中国和两河流域的冬虫夏草 (《古代文明杂志》JAC 12,1997)。
    从1994年起,他开始发表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中文文章,如:""亚述和埃兰的战争"",《外国问题研究》1994,第2期,"对古埃及蜣螂印和两片亚述楔文片段拓本的鉴?,《中国文物报》1996年11月10日,"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而在尼尼微",《世界历史》1997/1,"古代两河流域的长老会",《世界历史》1997/2,"古代中国和两河流域的刑牲而盟",《东北师大学报》1997第四期,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刘文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380页,1999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苏美尔文明的消亡"《世界历史》2001,3 期 。1996-98,他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项目的课题《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表论文"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把两河流域三千年文明史的多样性的、复杂的纪年方法和国际年代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演变以及个人的研究体会介绍给中国学术界。他对国内大学世界上古史教材的两河流域部分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国内两河流域文明研究若干问题商榷(《东北师大学报》2000第四期)。他的几篇文章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使用。应《美国东方学社会杂志》亚述学编委Sasson教授,他为这一国际权威杂志撰写了两篇有关埃什嫩那地区出土文献、文物的书评:Book review: Old Babylonian Cylinder Seals from the Hamrin, 书评《出自韩明地区的古巴比伦滚筒印》 《美国东方学社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8/4, pp 577-578,Book Review: Old Babylonian Cuneiform Texts from the Hamrin Basin: the Tell Haddad, 书评《出自韩明地区哈达德丘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原文》pp 578-580。
    1998至1999年,他赴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任客座研究员,进行国际合作两年,参加世界性跨世纪工程多卷集《苏美尔词典》工程的编撰的工作,其名字出现在1999年出版的《苏美尔词典·第一卷3分册》编写组成员中。宾大亚述学传统以苏美尔语文学研究著名,在这一气氛中,他写出"Rabies and Rabid Dogs in Sumerian and Akkadian Literature", "苏美尔和阿卡德文献中狂犬病和狂犬",发表在《美国东方学会杂志》121卷(2001年第一期,32-43页),全文载入国际期刊检索互联网。同时,他对行文过于简洁、语言晦涩难懂的苏美尔史诗《吉勒旮美什和阿旮》进行研究:The Earliest War for Water: Gilgamesh and Agga (最早争夺水源的战争--吉勒旮美什和阿旮), 《亚述学短实用信息》1998/no 4, 103。50年来,国际亚述学界无人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史诗中乌鲁克王吉勒旮美什在基什城的使节要求他臣服后而对长老和壮丁们说的有关水池和井的含义,因而无法确定基什要求乌鲁克臣服的原因以及两大城邦进行战争的目的。吴宇虹对这一段话中的最关键的苏美尔语动词形式til-til-le-dam做了仔细地推敲后,认为在这里只有til的不及物动词含义"(水池)枯竭"作谓语才是合乎逻辑的正确分析。美国宾大著名学者克睿默推测它为动词"完成(水池)"的不定式形式是不合乎语意和语法的。根据这一新的分析,吴宇虹把这段话新译为"(使节说:)《(如果不是基什,你们的)一个水池将要枯竭,(你们)国土中所有的水池都要枯竭了,国土中所有的(用)水罐(取水)的水池都要枯竭了,所有的以绳索提(水)的深池都要枯竭了。(因此,你要向基什进贡。)"由此,两大城邦争霸的原由被全新地理解为上游的基什大邦控制了苏美尔的经济命脉--幼发拉底河的水利资源而要求下游的乌鲁克臣服。这一全新的解释在国际亚述学界引起反响。
    1998年,吴宇虹开始从乌尔第三王朝的新苏美尔行省制王室经济文献研究转向更古老的古苏美尔城邦王室经济文档案研究。前萨尔贡时期又称作古苏美尔(城邦争霸)时期(公元前2800-2300)。出土于乌鲁克的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原始楔形文字经济和行政管理档案(3000-2800)在这一时期有了迅速发展。苏美尔城邦出土的这些楔形文字档案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关于早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和行政行为的非常宝贵的文件。苏美尔城邦拉旮什的两个主要城市之一的吉尔苏出土的经济文献之数量为各城之最,覆盖时间最长。它包括了四个主要时期:苏美尔城邦时期(前2400-2300)、阿卡德王朝(2291-2150)、乌尔第三王朝(2111-2004)和古巴比伦前期(1894-1700)。苏美尔城邦时期的吉尔苏文献比同时期其它城市出土的文献更为经典的是它是唯一带有国王在位年和月次、可按前后日期进行系统分析的系统档案。多达约1600多件泥板文书仅横跨拉旮什邦最后的三位公侯统治的连续的17 或18年的时间:恩恩塔尔孜的最后的四、五年时间,卢旮勒安达的七年和乌如卡吉那的前六年。年月如此清楚、数量如此巨大、时间早到公元前2300年的吉尔苏王室档案在世界各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它所记载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早期奴隶制社会经济最好的材料。吴宇虹以吉尔苏出土文献为例分析以下苏美尔城邦的经济制度并在耶鲁大学承办的第45届国际亚述学大会宣读了论文Lugalanda's Economic Reform in the House of Lady in Girsu, 卢旮勒安达在吉尔苏城夫人宫的经济改革,2001年发表在长春《古代文明杂志》16卷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文中用详细列举的档案统计数字表明了拉旮什王卢旮勒安达和妻子在吉尔苏王后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作用。同时吴宇虹用有力的文档证据推翻了国际亚述学界传统根据乌如卡基那的王铭推测出的说法:拉旮什末王乌如卡基那发动平民阶级革命,推翻了卢旮勒安达卢的统治,并进行了经济改革。证据表明乌如卡基那是卢旮勒安达合法的继承人,他和妻子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卢旮勒安达夫妇高度扩大的"吉尔苏夫人宫"奴隶制王室庄园。
    吴宇虹另一些有关两河流域奴隶制经济的文章是:Un-il2 = the released salves, serfs, 苏美尔词un-il义为"释放奴隶、农奴",巴黎《亚述学短实用信息》 1998/no 4, The Slave Hairstyle: Elamite and Other Foreign Hairstyles in the 3rd and 2nd Millennia (三千和二千纪时的埃兰和其它外国奴隶发型),《古代文明杂志》JAC 13,1998, Book Review: Neo-Babylonian Ebabbar Temple at Sippar (Bongenaar), 书评:《新巴比伦时期西巴尔城的太阳神庙》, 《古代文明杂志》,JAC vol. 14,1999。
    吴宇虹的亚述学论文曾多次被国外学者引用,他于1986、1989、1992、1998、2002年五次在国际亚述学大会(法国巴黎、比利时根特、德国海德堡,美国哈佛大学、荷兰莱登)宣读了论文,成为国际亚述学界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学者。他所从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我国填补了世界人文学科中之重要研究领域亚述学研究的空白,使我国加入了过去以世界发达国家为主讲人的这一学科的论坛。他是国内这一新创学科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我校另一位年轻亚述学者Magnus Widell(1971)博士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亚述学,1998年获得瑞典Uppsala大学硕士学位(1995-1998)后远道来到我校攻读吴宇虹指导的亚述学博士生课程,2001年获得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任《古代文明杂志》英文编辑。他的专项是乌尔第三王朝苏美尔语经济行政档案, 博士论文是《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乌尔城中的公共和私人经济活动》,用英文在国际亚述学专业杂志和《古代文明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参加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洛衫基分校的国际大型项目《楔形文字数字技术图书馆工程》。
    2、埃及学
    古典所现有埃及学教师和研究人员两名,他们都是本所外籍专家培养出来的博士。郭丹彤1998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埃及学副教授。1994年,她在攻读硕士期间在《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埃及学专题论文"试论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神庙经济,"此文对埃及特有的经济类型-神庙经济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出新王国时期的埃及的整个经济结构和经济状况,同时附带还对古代埃及的社会结构和奴隶制问题进行了阐述,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对我国埃及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5年,她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试论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王权与地方贵族势力的关系," 的文章,并在英文杂志《古代文明杂志》上发表了"科奴霍特普二世自传体铭文新探(英文)一文。此二文对中王国时期的埃及政治生活进行了论述,并把它与中国的西周分封制进行比较,进而对城邦制和中央集权制进行了辨析,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观点。攻读博士期间和毕业后,郭丹彤先后对古代埃及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诸如:"希克索斯王朝";"第一中间期";"自然力对古代埃及人的世界观的影响",以及"古代埃及年代学以及历史分期"等进行了专题讨论,这些文章皆被转载于由中国人民大学编辑的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年她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纳尔迈调色板和古代埃及的统一"一文,此文的发表标志着她在埃及学的研究上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该文运用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当今埃及学界的一个古老而有重要的课题"古代埃及的统一"问题进行了剖析,为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开辟了一个较新的研究空间,接近国际水平。此后郭丹彤把研究重点放到了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关系这一课题上,并已经发表了关于此课题的论文两篇,其中一篇为英文。今后她将继续致力于该课题的研究,并计划在2至3年内完成关于该课题的专著。
    古典所的另一位埃及学副教授是李晓东(1957年生),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讲授外国文学和文艺美学等课程。1992年考入东北师大古典所读研究生,主修埃及学,1995年毕业。1997年考入东北师大古典所攻读博士学位,仍主修埃及学,2000年毕业。发表过的论文和著作主要有: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a'at and Dao (JAC 14, 1999,中文本"玛阿特与道的哲学思考"在《东北师大学报》2000), 对埃及人的世界观及埃及文明产生的动力进行了研究;"古埃及年代学--材料、问题与框架",收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文集《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的历史与现状》(1999),论文对埃及历史的断代,历史时间的推定依据的原则和实用的方法做了详尽的考察研究;"塞斯埃及王朝年代问题考证"(《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对一个年代问题的错误而引起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六书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构字法"(《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2)较早地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两种古老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路径作了认真的探究;"象形文字漫谈"(《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以埃及象形文字为中心,论述了象形文字的发生发展和在其承载的文化中的作用;及"早期埃及文明的演进:问题与论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著作《古代文明的金字塔--法老的埃及》(辽宁大学出版社)对古代埃及的历史、语言文字、金字塔、社会、埃及人的来生观、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与艺术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阐释;撰写《古代埃及史》的第十一和十二章(商务印书馆);《神秘的金字塔太阳船》(天津人民出版社)通过对法老胡夫基萨大金字塔前的太阳船的发现和叙述,对古代埃及人对世界的看法作了深入的探究,文中讨论了埃及文明外星来说的新看法。
    3、古典学
    张强教授(1960生)从硕士到博士,一直在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从林志纯学习西方古典学,做中西比较研究,有"雅典帝国与周天下"一文发表(见《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1994-95年,赴法访学一年,此后一直根据古希腊原文翻译注释希腊史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并从事西方古典著作版本学的研究与教学,颇有建树。回国后承担归国留学人员研究项目,完成《雅典春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书,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共同主编了《古代希腊史》一书(待出);另外还主持完成了几部希腊史学名著的翻译工作。2000-01再去法国进修一年,现正全力以赴主持以希腊文、拉丁文原文为基础、以英文译本为参照的多卷古典文献中译文集的《日知古典丛书》的编撰工作。
    宫秀华副教授(1954年生)197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先后在本校获学士学位(1976年)、硕士学位(1988年)和博士学位(2000年),论文《罗马行省制度研究》获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多年来一直从事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罗马史、希腊史、世界文化史和世界古代史专题等课程。科研的主攻方向是罗马史研究,曾于1998--1999年获意大利政府奖学金,赴比萨大学历史系作访问学者。期间,对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时期的历史全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回国后完成了一部专著《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2002年8月将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自1995年以来主持了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首批立项课题《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政治机制的转变与运作》;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罗马行省制度研究》;吉林省高校第二批省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世界古代史课堂教学改革》。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的《中外历史音像教材》·《世界古代史》分册曾获全国优秀电教教材三等奖。
    周巩固(1961生) 现为东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专业副教授,世界史核心基础课主讲教师,于197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攻读西方古典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历史学家林志纯,1988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成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专业教师。1994年7月调回东北师大历史系,教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996年考入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师从历史学者南开大学历史系王敦书教授攻读西方古典学专业学位,1999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所写博士论文《民本与人本--古代中西方人道主义比较研究》从古代中西方的自然地理环境、早期的社会和宗教传统、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占据主导、主流地位的先哲主张和传统思想等多方面论述了古代中西方人道主义的产生、发展及结果。该博士论文即将出版。他目前承担两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文明的对话》和《古代中西方文明的起源与比较》中的关于文明的融合与冲撞和古代中西方早期的制度与宗教的比较的课题研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已经发表的论文多数为古代中西文明比较方面的文章。他还从事西方史学史和史学理论课程教学,先后在《新文化报》、《东师史学》、《史学理论研究》发表了《论历史科学的社会功用》、《从对抗走向和谐的人类历史》、《高校史学理论教学的思考》3篇史学理论方面的论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