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文化自信的三重功能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29 北京日报 黄杰 参加讨论
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而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它既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豪,也是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有力武器,还是吹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号角。可以说,不懂中国历史,不懂近百余年中国的奋斗史,特别是不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就难以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历史内涵。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前,文化自信必须落实到民族自强和国家发展上,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总体性思考。如果经济停滞、民生凋敝,文化自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全面发展,只注重经济单项要素,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应使文化自信融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成为一种精神支撑。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 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从两个维度来思考问题:一是古今视角,即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二是中西视角,即如何看待借鉴国外文明成果。 对传统,我们要有新认识,现代化是传统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融入国际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唯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在共有精神家园中,才能建立切合普通大众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话语、价值认同、人文性格。 对世界各国文明,我们必须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各国文化交流、话语授受的规律和经验,特别是对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培育的借鉴,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独立不可分。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民族的兴衰伴随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或衰落,甚至中断。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毛泽东说过:“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华文化具有巨大影响力,辐射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近代以前,中国从不存在文化自卑问题。中国只是在近代民族存亡危机时才出现所谓的文化危机。文化危机的重要表现是丧失民族自信心,是文化自卑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因此,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一定要转化为民族、国家自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证明,只有民族复兴才能为民族文化复兴开辟道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们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力量。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