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恩格斯名言的一点理解 以两汉“过秦”、“宣汉”的历史思想为实例,可以进一步说明:历史学对于社会生活不是无用或只有小用,而是大有用处,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实现社会振兴,有力地抵制思想文化的浊流,成为民族精神的坚强脊梁。这显然是史学理论的一个带根本性问题。由此使我们想到恩格斯的名言: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40) 经典作家这段论述,概括了丰富的历史事实,总结了反思历史教训获得巨大成就的经验,它深刻揭示出历史运动的一个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汉初“过秦”带来了西汉盛世,使秦末的巨大灾难由历史进步得到补偿。无独有偶。隋的顷刻灭亡,使唐初人物记忆犹新,君臣动色相戒,时时以隋的暴虐儆己儆人,而深深认识统治腐败之可怕,民心民力之可畏。因此开直言之路,形成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敢于诤谏、重视纳谏的政治局面。向李世民直谏的不止魏徵一人,敢于诤言之臣成批出现,是重视总结历史教训的风气使然。特别在李世民当政的前期,处事谨慎,力戒奢侈,不敢劳民。他敕修《隋书》,即要以史为镜,认真总结隋亡教训,意在教育后代。唐初人物也常联系到“过秦”,因为秦朝和隋朝的历史教训十分相象。由于唐初总结亡隋之失,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更加强盛的朝代。封建社会中汉、唐两个“盛世”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都跟决策集团认真吸取历史教训直接相联系,这是运用历史知识取得伟大成效的有力例证,值得人们反复地思索回味。 注释: ①《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③见《新语》《道基》、《术事》、《辅政》、《无为》等篇。 ④《论衡·案书篇》。 ⑤《陈政事疏》,见《汉书·食货志上》。 ⑥《龚自珍全集·尊隐》。 ⑦见《汉书·贾山传》所引《至言》。 ⑧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又《曹相国世家》。 ⑨《汉书·景帝纪》赞。 ⑩《史记·平准书》。 (11)武帝时言“过秦”者还有吾丘寿王、董仲舒。吾丘所论是针对公孙弘建议“禁民不得挟弓箭”而发。董仲舒则举秦时兼并严重而陈限田之议。均属论述比较具体的问题。 (12)(13)均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4)《通鉴》卷18武帝元朔元年附《考异》:《汉书·主父偃传》,云“元光元年,三人上书”;按《严安书》云“徇南夷,朝夜郎,降羌、焚,略葳州”。此等事皆在元光元年后,盖误以“朔”为“光”字耳。《考异》未举出的重要证据是:元光二年,遣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谋获单于。又于元光六年,遣卫青出上谷,公孙贺出云中,李广出雁门,大战匈奴。“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此即严安上书所讲“燔其龙庭”之役。元朔元年,卫青、李息再次出塞。而东夷葳君降,设苍海郡,也在此年。 (1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信(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487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6)《汉书·武帝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