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三朝北盟会编》传本及其体例

徐梦莘(1126-1207年),字商老,江西清江县人,绍兴年间进士,先后知湘阴、宾州,官至南安军教授、广西转运司主管文字、荆湖北路安抚司参议官。梦莘“耽嗜经史”,“恬于荣进”,①一生虽转官各地,然其志趣在著述。平生著述颇多,有《集医录》、《集仙录》、《集仙后录》、《读书记志》、《会录》、《北盟集补》等,今皆不传。传世者仅《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百万余字。所谓“网罗旧闻,荟萃异同,为《三朝北盟会编》,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讫绍兴三十一年,上下四十五年,凡曰制敕、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叙、碑志,登载靡遗”。②《四库全书总目》称赞《会编》是南宋野史中之佳作,其地位仅次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这部著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为研究宋史、金史及宋金关系史所不可缺少。但历来对此书具体研究似嫌不足,③其使用价值也未得到充分体现。本文拟就《会编》传本、书名及体例等问题加以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会编》之抄本、刊本及书名
    (一)抄本。《会编》写毕于绍熙五年(1194年),越二年,实录院因修《高宗实录》之急需,广泛征求私家笔记野史。修撰杨公辅力荐徐梦莘所编之书,“仍下临江军,给笔札抄录以进”,是为《会编》第一抄本;史官又奏梦莘“所编书目内有百余家,馆所未备,复命录其全书”,④是为《会编》第二抄本。故南宋实录院当时就有两个抄本,由“复命录其全书”可知,第一抄本非为全本。梦莘死后,其子简于嘉定二年(1209年)复抄一本⑤,赠其父生前好友楼钥,是为此书第三抄本。加上原本(即梦莘家所藏),则当时共有四种抄本传世。由于此书在当时未引起学界注意,及篇幅浩繁、印刷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这部价值甚高的著作长期未能刊行于世。一些有识之士发现此书极具史料价值,乃不惜耗费巨大精力进行抄录。时间一长,各家所抄必然会出现一些差别和错误。据诸家所藏书目,册数已各有不同,玉海楼旧藏本为四十二册,⑥传是楼为三十册,⑦涵芬楼为四十六册,⑧明王氏郁冈斋为二十五册,⑨稽瑞楼为二十六册,⑩嘉业堂为三十二册,(11)勤志馆为二十册,(12)白华楼为四十册。(13)另据陈乐素先生所考,尚有:脉望馆为二十五册,绛云楼为七十五册,四明天一阁为十六册,竹宅行笈为二十六册,知圣道斋为三十册。(14)这些抄本今天大多失传,间有保存者,也因辗转传抄或腐蚀而脱误颇多,有的甚至缺几卷乃至几十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五种(其中四部残缺),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杭州图书馆亦藏有明抄本。
    (二)刊本。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越东活字排印本首次刊行于世,共发行五百部。袁祖安在跋中叙述校勘经过:“惟是书向未锓板,即抄本流传者亦尠(鲜)。余从方柳桥太守(功惠)家假得之,半皆蠢蚀,仅有字画可辨。亦即丹黄满纸,涂乙不少,就中仍多讹谬。爰偕彭贻孙(君毅)、胡衡斋(鉴)两同年,暨孙稼亭(福清)、王九芝(倬韩)、曾翰臣(行崧)、赖子奎(焕辰)诸同好,各竭目力,反复雠校。凡属上下文义可以体会,及引证原书可以参考者,丞为更正。其有字句之间无从索解,而又无善本校刊者,概从缺佚之列,以俟补刊。”因此,刊本所据非较佳之抄本,校勘亦相当粗略,故后人批评道:“脱误至不可胜计,甚者连篇累叶,删落凌乱,真有刻如不刻之叹。”(15)尽管如此,袁氏传布之功仍不可否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许涵度校勘本问世(实为光绪三十三年开雕,宣统二年,即1910年刻竟。)许氏说:“惜向系傅藁虽经钞于陶星如太守家,乃乾隆间吴瓯亭、朱映漘、江良庭、彭文勤诸博雅校正者,洵善本也。公暇略加雠对,益致憾于聚珍本之误。又惧孤帙之久而轶焉,爰拔兼金若干两,属唐百川观察鸿儒,付诸乎民。”可见,许氏认为刊本所据,乃善本之最良者。彭元瑞亦云:“此书经武林吴氏,吴门朱氏传校数遍,取证多本,予得之复有增益,世无刊刻,辗转误抄,斯其最善矣。”彭氏竟说“世无刊刻”,难道他未见光绪四年刻本?令人不解。他们刊行此书,一是为了保存文献,二是出于政治目的。他们认为此书有补于时政,尤其有助于中西之外交,“夫国与国交,往往判荣辱于一举一动,争权利于一举一言,订约少疏,增币数万……后之人推原祸始,将爬剔抉于当日筹议之情形舆。夫往来关键,以资法戒,则是编之系人家国岂浅鲜哉!”(16)许本校雠虽精于袁本,但因慑于满清的专制统治,文中多有避讳,例如:“裔夷谋复录”,删“裔夷”二字,“河东逢虏记”,删“逢虏”二字;“金人叛盟记”,“叛”改为“败”;“赵遹乞抚存北虏札子”,“北虏”改作“燕人”;另外,凡“虏酋”改为“辽主”、“金主”,“夷”改为“民”,“诸酋”改为“诸将”,等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海天书店铅排印本问世,共分四册。校者认为,光绪四年本不仅发行量少,而且“今间有存者,惟譌夺极多,因就两本精心校补,其中字迹漫患者,不敢以意改定,辄从缺佚之例,加□表之”。(17)此外,编者在文后附《大事年表》,凡是重要的制敕、诏诰、国书、奏议等,按年登载,下系页码,以便读者检阅。使用这个本子最为方便。但它因据光绪四年本,故误漏亦甚多,亟待校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