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需精准发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24 红旗文稿 江大伟 参加讨论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借助网络新媒体这一载体,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气势汹涌,席卷而来,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必须结合其网络传播特点和表现,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清理其网络传播空间。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的表现 相比于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介,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许多新态势。 一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受众面大。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一经发布,其传播速度、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可以用瞬时传播来形容,这些错误言论一经生成,即刻就能通过微信、微博、社区论坛、网络邮件等不同网络介质传播开来,进入规模日益庞大的网民的视线。加之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特点,通过跟帖、评论、转载等方式,很容易将一些错误言论推至舆论热点,加速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和隐匿化。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发布门槛空前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多元。由于发布者的动机、知识、素养千差万别,对错真伪信息相互交织,迷惑和混淆人们的正确认识。此外,由于互联网具有身份隐匿的特点,很多言论通过匿名形式发表,在缺乏约束的网络环境中,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也一同涌入,加剧舆情的复杂化。 三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细节化。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更青睐于阅读短小精悍文章的特点,利用微博、微信等受众众多的社交平台,发表的历史评论信息,通常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随意剪裁重组,形成碎片化的信息,割裂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为了博人眼球,他们专门选取一些能够满足人们猎奇心理、颠覆已有认知的内容,打着“重评”“揭秘”“翻案”“还原真实”等标题字眼,抽取历史的细枝末节,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翔实的描述,刻意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企图用细节的真实颠覆对历史整体性和认知性正确的历史观。 四是传播方式多样化、娱乐化。为了达到增加点击率、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发布者往往采用娱乐化的手段博人眼球。他们肆意恶搞、戏谑、调侃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为了换取所谓的笑点和点击率,不惜亵渎历史和英烈。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除文字材料外,图片、视频等更为直观的素材也成为传播的常用手段。例如,用雷锋一张戴手表的照片大做文章,以颠覆其省吃俭用帮助他人的形象;“红色经典”视频被制作成搞笑的段子大为流传。以如此娱乐的心态消遣历史英雄,意欲摧毁人们的精神家园,用心着实险恶。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的原因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在网络空间呈现出不断蔓延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其一,各种利益的驱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带有很强政治目的的错误思潮,其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借否定历史来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一些抱有特殊政治目的且有影响力的微博大V、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散布混淆是非的言论,获取政治利益。除政治目的外,商业利益也是助推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在当今这样一个商品化、市场化的时代,网络媒体为了其生存发展,需要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和转发量。这样,那些符合人们猎奇心理并且颠覆已有正确观念的信息内容正好契合了他们的选材标准,再通过娱乐化手段的包装,打造成热点的舆论信息,从而赚取经济利益。 其二,网络舆论推手的推波助澜。在某一言论抛出后,要想成为热点话题,就要迅速形成意见分歧和争议,甚至通过人为方式制造对立,使其成为热议话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特点,只有互动性强、讨论度高,才能成功吸引更多网民注意。为了让发表的言论有更大的影响力,网络推手会采用群体战术,一方面获取粉丝众多的网络意见领袖的支持,一方面雇佣大量水军互动发声,从而引导舆论走势。为此现在甚至还有专门的“发帖机”软件等高科技手段,短时间内发送上万条语气不同、内容不同但表达意思相近的言论,形成大量一边倒的言论,引发关注。 其三,网络空间网民非理性情绪表达,推动其形成有害的舆论。在网络虚拟空间,集体心理和群体精神得到强化,看似松散、没有组织的网民个体,因某一共同话题和利益诉求集合起来,一旦形成某种主流意见,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个人就会受到群体的裹胁,加剧舆论的形成。在缺乏约束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发泄自己的各种情绪,非理性的判断乃至各种谣言具备了生长的土壤,这些错误言论通过相互感染影响大众,在众多的附和和追捧下,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形成影响更大的舆论场。 其四,网络空间各种思潮聚集、“联姻”,助推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外,其他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多种社会思潮也同样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些思潮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其目的都是通过论证西方发展模式的正确性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结构。各种思潮互相支撑,直接或间接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舆论基础。 三、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的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无论借助何种手段进行传播,其内容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体现。唯心主义历史观宣扬精神的决定性作用,只着眼于研究人的动机和主观意识的作用,否认背后决定人的动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个人的作用,轻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从本质上深刻揭示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根源。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客观实际,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严谨的研究历史的态度,应该是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历史由不得随意歪曲和涂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达成某种政治诉求,不顾历史事实,任意歪曲和篡改,根本就不是科学研究,自然其结论也站不住脚。例如,关于国共两党抗战问题,讲共产党抗战中只杀敌几百人。对此,了解历史的人随便就能找到有力的论据进行回应,甚至连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都要比这多得多。再如,有人从主观的生理承受能力角度分析黄继光根本无法堵住枪眼,以此贬损伟大的英雄行为。这些缺乏客观真实史料支撑的错误言论,很容易被驳倒。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采取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主观、静止、片面、孤立地看待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常用的做法就是主观预设一个结论,然后据此拼凑史料,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由于摘取的史料都是真实的史实,相比于伪造、篡改史料更具有迷惑性。比如将毛泽东在不同背景下说的话摘录出来,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重新进行演绎和解读,以达到诋毁革命领袖的目的。列宁早就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再次,历史虚无主义者站在少数人立场上得出歪曲的结论。历史虚无主义者蔑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是从大众立场出发,而是站在少数个人的立场上来评判历史。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是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对慈禧、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去阶级化”进行评价,甚至抓住一些细节大加颂扬,而无视其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对内压榨百姓的本质。对毛泽东的评价也是如此,“非毛”论者往往用抽象的人性论代替阶级分析法,用污蔑、诽谤、辱骂、造谣等方式,大搞人身攻击,玷污革命领袖的形象。有人因为一己恩怨,情绪发泄式地发表对历史不公允的评价,从而对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和形成价值共识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 四、清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空间 抵制网络传播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危害,需要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结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积极发声,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不断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 一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运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认识、研究历史问题,澄清历史虚无主义造成的思想困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树立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去审视的科学态度,不能随意割裂、对立。 二是要站在人民和民族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正确的历史评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的不同评价,说到底是一定价值观的反映,认识中表现的是非、善恶、美丑,无不体现着个人的价值判断。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通过否定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其用意在于制造分裂,危害社会的安全稳定,这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评判历史必须从大众立场出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最高准则,这样才能得出公允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从阶级归属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中,把握其发挥的历史作用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 三是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发声、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掌握网络宣传阵地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积极发声,回击错误思潮,尤其要在快和准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要快速回击,不能让其形成舆论态势。要有意识地培养立场正确、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带动、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准确、有力地回击错误言论,用有说服力的论据澄清人们认识中的迷惑。对于那些低级的史实错误的言论,直接澄清客观事实予以回击;对于一些用真实史料进行剪裁拼凑得出的错误言论,直接阐明其史实的具体背景和历史条件予以驳斥;对于戏谑、调侃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错误言论,直接揭示其错误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并加以批判。 四是着力构建网络信息安全法治防火墙。加大新媒体平台信息监管力度,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加快信息传播的立法进程,净化网络空间环境。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并不是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发表言论的,它同样也受到现实秩序的约束。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需要有自律精神,需要有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相比道德层面的自律,也必须有他律的约束。要全面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建设,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培养起自觉守法的行为习惯,营造健康文明的舆论氛围,通过建立严格的防范、传播、治理问责追责机制,不给各种谣言、错误言论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为维护网络安全筑好法治屏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16CKS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
- 下一篇:基本路线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