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陈颖林翠萍]社区营造背景下民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33 中国民俗学网 许陈颖 林翠萍 参加讨论
摘要:社区营造已成为当前民族村落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由于当前的“项目制”,无法全面保障村寨社区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应将村寨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社区营造”中,让民众在开发中获得实惠,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努力探寻村寨生态文化系统的再生路径,提高村寨文化的创新力,激发村寨发展内源动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抱团脱贫致富,才能为村寨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多维保障。 关键词:社区营造;民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开发 社区营造源于1952年联合国成立的社区组织与发展小组。之后,美英等国着重通过“社区复兴”来提升“社区能力”,开展社区营造活动;日本也凭借“造町运动”(即社区营造)促进人们对自然资源与文化资产的保护意识。1994年,我国台湾地区借鉴日本经验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将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社区营造”中,充分发动民众积极参与,确立了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可见,社区营造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社区空间的经营与再造,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从而使社区空间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得以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社区活力,使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找到“一个得以再生发展的途径”。 社区营造能“推动农村生态文化系统的复活、构建并实现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闽东少数民族村寨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但社区营造过程中民众内生动力的激发有待加强,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的成效也有待提高,因为农村文化生态系统常常呈现出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并存的运作模式,如何协调三种环境要素从而带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成为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民族村寨生态资源开发势必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和多维的保障。 一、基于“案例畲族村寨”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点概况 宁德市(俗称闽东)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有国家级贫困县4个(占全省总数50%)、省级贫困县6个(占全省总数26%)。闽东也是全国畲族最主要聚居地,有畲族人口18.9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9个畲族乡,1789个畲族村落。 本文所选择的案例村寨位于闽东蕉城区八都镇,是闽东雷姓畲族的最主要发源地,全村200多户,800多人。本案例村寨是闽东著名的纯畲族聚居村,有着430年的历史,世代传承的优秀畲族生态文化资源保存较为完整,村落现存的文化遗产众多(见表1),旅游、茶叶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表1 案例村寨现有生态文化资源概况 2006年以来,本案例村寨通过引进项目,开始致力于新型社区营造。随着造福工程和扶贫项目的生成落地,至2016年案例村寨已誉满闽东,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生态示范村”等数十个响亮的荣誉称号见证了其今夕巨变(见表2)。 表2 案例村寨主要荣誉称号(象征资本) 荣誉称号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或象征资本,在村寨社区营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案例村寨真正走上了开发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的发展之路,并借助该村千亩生态茶园和丰富的旅游等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促进了畲村现代文明建设和社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数据源于调查统计结果,本文三个表格中的数据都来自作者的调查统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