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如何把农战史研究引向深入(3)

三、重温经典作家论述,对农战史有关问题进行再认识、再评价。
    前面提到因理解、掌握经典作家论述的不同,产生了运用上的差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此,为了消除分歧,有必要重温经典作家对农战问题的论述,这是打破农战史研究僵局诸种办法中最关键的办法。在重温经典作家论述时,我以为应该区别他们所说的话的针对对象,不能再不问情况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有普遍指导意义。但马恩列斯有关农战的论述大部分是针对德、俄等国的,没有或很少有针对中国农战讲的。中国封建社会及当时的农民虽与德、俄国封建社会和农民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论述对中国农战史的研究只能起一般指导作用。而毛泽东的论述最直接,应该把毛泽东的论述和马恩列等的论述结合起来运用。过去我们这样做了,但有些人在使用时对毛泽东的论述似有曲解,现在需要改正过来。
    下边我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关于古代农战的论述谈点自己看法。
    第一,毛泽东的论述指出并肯定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和农民起义、战争的革命性、历史作用。主要在于:1、农民阶级有不能忍受黑暗统治的潜在革命要求, 要用一次次“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请注意:其要求仅在于推翻和改革封建统治,而不是以农民阶级的“政权”取代封建政权。这种观点和列宁讲的农民起义只有“劳动者专政”,“却没有过劳动者的巩固政权”是相一致的。④没有要求、没有自己的政策,就不会也不可能以农民自己的“政权”取代封建政权,有的只是“暂时的”“劳动者专政”,不久,经过多次动摇,就一切都又倒退回去。我们过去所说的“农民政权”,实质上只不过是“劳动者专政”。有人会说刘邦项羽不是想“取而代之”吗?不是要以“农民政权”取代秦朝吗?我认为他们是想代替秦始皇来当皇帝,而不是别的。2、农民起义、 战争的巨大革命力量和作用,主要在于“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把许多王朝“推翻和改造”,把坚固的“封建皇帝的城池”一个个都打倒了,使多数王朝的更换得到成功,并“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请注意:毛泽东在这里并未指出这种“推动”的具体时间,並且是用“多少”一词进行修饰,说明他认为中国农民起义、战争虽然次数多,规模大,是世界上罕见的,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是有限的。农战的伟大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政治上,即对封建阶级及统治的“打击”、“推翻和改造”及王朝的“更换”上。所谓“改造”,我的理解是促成统治阶级对政策的某些调整和改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不是指农战本身实行的。因此,调整是有限的,限度是不损害封建统治。
    第二,指出了农民起义、战争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失败的基本原因及失败的主要标志。这就是:1、地主阶级的“残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农民起来反抗的根本原因,不是全部原因。2、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农民的斗争得不到无产阶级、共产党的领导,故总归失败。这是从整个封建社会来看而说的,它不能代替具体起义失败的全部因素。我们应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这一事实出发,从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的性质,从当时社会诸条件及其关联相互作用去分析每次起义失败的具体原因。更要从农民不是二个“新”的代表出发,分析阐述他们起义的目的,实行的政策、措施,采用的指导思想及其起义的历史作用。3、起义、战争失败的主要标志在于“被地主贵族利用”,当做“改朝换代的工具”;“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就是说,农民起义、战争到头来在客观上充当了地主阶级派别间实现权力争夺、权力再分配的工具。他们的斗争没有打碎封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更没有从根本上阻止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至于对封建阶级、政权的“打击”、“改造”,也是局部的、暂时的。基于此,我们不能过高地估价古代农民起义、战争的历史作用。
    四、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彻底实行农战史研究民主。
    双百方针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发展的正确方针。过去我们贯彻实行过,也有一定成效,但在农战史研究上有时贯彻得不够。如我们有些人不容许别人有不同观点,尤其是向权威观点挑战的意见,他们把不同观点看成“异端”,动辄借机实行变相围攻,这是很不道德的。希望今后不要出现类似做法。
    注释: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卷365页,7卷442页、478页、1卷585页。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224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27页。
    ④列宁《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演说》,《列宁选集》4卷496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