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不仅立鲁学《谷梁》博士,而且还将施、孟、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立为官学。然而后者虽当时为鲁学派所传,但其渊源皆出自齐学。据《汉书,儒林传》考:施雠孟、喜、梁丘贺皆从田王孙受学,田王孙师丁宽,宽与杨何同师王同,王同受业于齐人田何。大、小夏侯皆出于仉宽,宽受业欧阳生。同样大、小戴《礼》亦源于齐学高堂生,唯独《谷梁》与齐学无缘,故宣帝虽立《谷梁》为官学,而后人仍将其归属古文。《汉书、梅福传》云:“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相明。”梅氏在此将《谷梁》第一次明确归属古文,其后东汉诸儒承沿此说,《谷梁》仍属古文。 东汉初年,光武重振经学,复立今文十四博士,《谷梁》不在其中。《后汉书、儒林传》云:“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施、孟、梁丘、京氏;(注:京氏,即京房。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从孟喜问《易》,亦源于齐学。元帝时立为官学。)《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章帝时,为了促进今古文经的合流,曾下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学古文,《谷梁》与《左氏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并列,《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载曰:“诏曰:‘《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乘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绝,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由上可见,《谷梁》归属古文,源清流明,无可置疑。 三、《谷梁》解经不发“微言大义”,理当归属古文 《春秋》作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孔子作《春秋》之时,周道衰微,礼崩乐坏,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为天下仪表,其目的是借事喻意,为后世立法,“拔乱世,反诸正”,故其中多曲折隐晦之辞,即所谓“微言大义”。 关于《春秋》的“微言大义”,古今经学家说法稍有不同。东汉公羊学家何休将《春秋》“微言”归之为“三科九旨”。即新周、故宋、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国外诸夏,内诸夏外夷狄,此三科九旨也,(按:清人宋翔凤以“存三统”,“张三世”,“异内外”为“三科”,以时、月、日、王、天王、天子、讥、贬、绝,为“九旨”)《春秋》的“大义”就是尊君,天下一统于天子。 《谷梁》在解《春秋》经时,不发“微言”,仅叙“大义”。有时甚至连“大义”也论说不清,含糊其辞,《公羊》则截然不同,它不仅将《春秋》的“微言”阐发得十分明确,而且对其“大义”发挥得非常深刻。为了说明问题,在此略举几例加以对照,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谷梁》与《公羊》决不可同时归属今文。 1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炎。”② 《公羊》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宣榭者何?宣宫之榭也。何言乎成周宣榭灾?乐器藏焉尔。成周宣榭灾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③ 《谷梁》释曰:“周灾不志也,其曰宣榭何也?以乐器之所藏目之。也”④ 按:公羊在此明确解释了《春秋》所以记“周宣榭灾”是因为新周的缘故,而《谷梁》却避而不谈。 2、隐公元年,冬,“公子益师卒”。⑤ 《公羊》释曰:“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⑥ 《谷梁》释曰:“大夫卒正也,不日卒恶也。”⑦ 按:《公羊》对《春秋》“张三世”的思想阐发十分明确,而《谷梁》以例释义,足见《谷梁》对其中的“奥妙”一无所知。 3、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K17B01.jpg}、邾娄人会是于钟离。”⑧ 《公羊》释曰“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⑨ 《谷梁》释曰:“会又会,外之也。”⑩ 按:《公羊》明确阐发了《春秋》外吴的原因是因吴为夷狄之国。《谷梁》释为“会又会,外之也”。可见《谷梁》对《春秋》“内诸夏外夷狄”不解。 《谷梁》不仅不发《春秋》“微言”,就是对“大义”也阐发得远不如《公羊》明确、深刻。有时甚至含糊其辞。如: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