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6)

(24)“伟大的事业”实应译为“大业”、“大事”或“洪业”。系指清最初统治者以儒家的“天下观”为出发点,把实现其对全中国的统治,称为他们的“大业”、“大事”或“洪业”。如在天聪五年奴尔哈赤致明朝将士的“劝降书”中即写道:“苦杀尔等,于我何益,何如与众将军共图大业。”(见《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页四)。
    (26)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总危机这一概念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于1954年率先提出的。主要是指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美洲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引起“价格革命”,从而导致工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全面衰退。与此同时,欧洲各国连年战争,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欧洲人口锐减,经济萧条。霍氏称17世纪欧洲的现实为一场总危机。魏斐德认为影响欧洲生态环境的“路易十四小冰河期”,也波及到中国,造成自然灾害频发。此外魏斐德还认为中国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洪流。中国的丝绸等产品换回大量白银,从而保证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价格革命”引起国际贸易的衰退,使中国白银入口量锐减,从而加重了明末的财政危机。这两个因素与明清嬗变有关。
    (27)魏斐德就中国与主要欧洲国家摆脱17世纪总危机的年代做了比较研究。他认为中国走出17世纪总危机的低谷大约在1682或1683年。德国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开始从30年战争(1618-1648年)的创伤中复兴。至于法国和尼德兰迟至1690年代经济才出现转机;而西班牙和英国在1720-1730年代经济才开始回升。详见魏斐德:《伟大的事业》,第20页。
    (28)详见周锡瑞《1992年美国历史协合代表大会》一文(Joseph W.Esherick,Gener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Histor ical Association1992年)。
    (29)有鉴于魏斐德个人在中国史研究方面的优异成就和他在推进美中学术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已另写专文《美国学者魏斐德的中国史研究》,将在《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1期发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