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照片主办方供图 “我们向海伦赠‘人民友好使者’奖时,她万分喜悦,特地穿上好朋友龚普生送给她的红色丝质外套,深情地说——我十分感谢和珍惜中国人民赠与我的这份情谊,这十分特殊、十分宝贵,我将永生难忘……”。说到这儿,曾任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总领事的顾品锷大使哽咽了。2017年11月7日,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北京中安宾馆(斯诺与海伦北京居住地旧址)协办的“纪念海伦·斯诺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60多名专家学者,斯诺夫妇的老朋友齐聚一堂,纪念海伦·斯诺女士,怀念那段在特殊时期缔结的友谊,感谢她为让西方乃至全世界更好地了解苦难的旧中国和走向进步、繁荣的新中国所作的努力,感谢她为中美两国友谊始终不渝的坚持和非凡努力,殷切期望年轻一代能够弘扬国际友人的精神、继续孜孜不倦地增进中美两国友谊。 同情支持中国革命 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介绍了海伦·斯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支持与贡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顾问、外交部国际司原副司长何理良女士分享了她印象中的海伦·斯诺,“海伦不但知识丰富,种种建议也提出的快捷,工合思想即是她的首创。”她表示,“海伦从来不忘自己负有对世界进行宣传报道的使命。1935年8月她作为记者和作家不辞辛苦地把平津学生的抗日救国宣传文章译成英文,并用旧式打字机打了几十份,亲自送给外国驻京新闻机构,争取各国的同情和支持。” 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高双进表示,海伦·斯诺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始终坚持不懈地同情与支持着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努力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今天,我们纪念海伦·斯诺女士,就是为了更好地铭记斯诺夫妇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美国传记研究院理事会外籍终身理事鲍世修表示,海伦在延安采访期间留下来的文字,保留了我军创建早期各高级将领自我描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画卷,填补了中国军队高层领导人自传撰写的早期文献的空白。从采访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看,海伦当时所记载下的,既是各个将领个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写照,又是整个中国红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艰苦奋斗历程的展现。海伦采访报道中国红军高级将领系列记载文献所特有的社会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一般传记文学所可能达到的社会人文效果。从采访活动所形成的文献在我军高级领导人自传撰写波谱中的地位看,这些文献填补了这方面撰写活动的时期空白。 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多次强调海伦·斯诺不带偏见,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为一名记者,海伦从来没有忘记如实报道客观事实这一神圣使命,为了解事实真相,她不顾个人安危,突破重重封锁,来到陕北苏区。“海伦击破各方恶意造谣污蔑,还红军将领以本来面目。当时,国内外公众接触到的大量舆论,长期以来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进行恶意攻击和中伤,中国红军将领被称作‘赤匪’。通过斯诺的报道,历史真面目得到了还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民族英雄跃然纸上。就这样,海伦便通过她在书里的描述还世界人民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早年的本来面目。”鲍世修说。 何理良女士也表示,“海伦·福斯特·斯诺和埃德加·斯诺一样都是崇尚真理、不持偏见的。她同情苦难的中国人民,热情支持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不顾个人安危到延安实地采访中国共产党、红军领导人、干部和当地人民的革命事迹,并写出《续西行漫记》作为《红星照耀中国》的姊妹篇。它们是经典的中国革命史诗,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必读文献。它们震动世人尤其是引导千百万中国青年到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和革命。” 美国斯诺基金会中国理事王睿嘉从年轻一代的视角,分享了他的感想。他表示,我们这一代没经历过战争,没经历过困难时期,更没经历过美国麦卡锡主义时代。然而,海伦·斯诺的精神、思想依然鼓舞着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更年轻的一代。她排除万难,实事求是的专研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1937年海伦千方百计设法到陕北苏区进行采访,其目的正是了解中国革命的真相。《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朱德的那一章,也是基于海伦在延安的采访资料。她在延安期间还拍了大量照片,后来补充进《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使得这部伟大的著作更加精彩。当她被质疑其报道是出于对中国的爱时,她回答,我写的全部,是基于对中国的研究,而不是出于爱。这种不妄作论断,严格从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的求真求实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人学习,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后真相”互联网时代。 他提出,海伦·斯诺不仅是一位历史见证者,更是一位创造历史的参与者。她敢爱、奉献、实事求是。她的精神鼓舞着老一辈和我们这一代,也必将继续鼓舞着未来一代。我们这一代,也应该像海伦?斯诺一样,不只做一个历史的旁观者,也要积极参与到创造历史的进程中。 中国军事百科编委会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武际良说:我一生反反复复读《红星照耀中国》和《续西行漫记》,第一次读时我才16岁,当时正在一所教会学校上学,正是受其影响,我立志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革命道路。重读此书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年代,还是它,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如今,我已经退休,仍在反反复复读,感念中国革命之伟大。 传承中美友谊 现场海伦的老朋友们从不同角度回忆了他们记忆中的海伦,有一个关键词被一再提起——友谊。 何理良女士深情回忆道:“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夫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毛主席非常赞赏和尊重的朋友。”她追忆斯诺夫妇和他们的好友黄华共同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时说,黄华和斯诺夫妇分别有长达38年和62年的友谊。黄华在1996年6月6日给海伦写信说:“我常回想1935年到1936年在北平盔甲厂13号的岁月,那时,我们青春焕发,敢想敢为,无比英勇。60年后,回想那段危险而富于挑战的历史,思绪万千。”他最后写道,确实没有力量能够逆转早已深深扎根于我们两个伟大民族之间的理解、友谊和不断增长的联系。 顾品锷大使在谈到与海伦的多次交往时,一度哽咽,“雪莲带我到后院参观一个小茅草房,一进屋,看到屋内堆放了许多稿纸和一些书,一部打字机放在纸堆里。雪莲对我说,海伦用这个打字机写了许多中国故事。”他回忆说,1996年6月,中国全国对外友好协会指示他们向海伦赠‘人民友好使者’奖状,时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梅平和他专程去海伦家颁发此状。那天,海伦穿着她的好朋友龚普生送给她的红色丝质外套,神情洋溢着万分喜悦,深情地说:“我十分感谢和珍惜中国人民赠与我的这份情谊,这十分特殊、十分宝贵,我将永生难忘。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 鲍世修说,在苏区的4个月期间,海伦广泛接触了中国红军的领导人,双方坦诚相见,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几十年延续至今。 华美协进社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雪莲女士(Sharon Crain)追忆了海伦回到美国后的岁月:海伦女士把毕生献给了中美友谊。她是一位记者和文字工作者(documenter),回到美国后,她并未停下脚步,用那台旧式打字机,继续整理、撰写她在中国的经历和关于中国的故事;她是一位活动家(activist),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回到美国,她一直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回到美国后,还是用那台旧式打印机,写了一份份材料,寄给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乃至美国总统,建议他们应该不持偏见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促进两国人民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友谊。她更是缔造和推动两国友谊的使者(promoter),她和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1979年1月中美建交庆祝会上,海伦把42年前毛泽东写给邓小平的条子亲手交给了邓小平。那是海伦在访问延安,准备去中共在晋东南开辟的抗日根据地采访,毛泽东为她写的一封给当时即将开赴前线的邓小平的信。可惜当海伦到达云阳时,邓小平在几个小时前已开拔离去。 雪莲相信,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海伦一生努力建造的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在我们这一代、在下一代正得到很好的传承。 “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似乎并没有一座万里长城,因为相互之间的民间交往是中美友谊的基础。在当今的世界上,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时常会遭遇到无情的破坏,而我绝不会做任何事去损害这种脆弱的特殊关系。(The Great Wall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eemed very far away. This was basic grassroots Chinese-American friendship. Never would I do anything to break this special relationship, woven of such a few fragile threads in a world where merciless swords cut at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海伦在1937年离开延安之际留下了这段话。会上,雪莲在逐字逐句念了这段话时,一再停顿,泪水滑落,最后请她先生比尔·估伦(Bill Crain)先生代为念完。 何理良女士在会上说,深感这位研究中国革命史的美国学者(雪莲女士)在海伦晚年不辞辛苦地照料病弱的海伦。顾品锷大使也赞扬说,雪莲是海伦忠实的追随者,继承了海伦的国际友谊精神,始终致力于推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雪莲深受海伦影响,并继承其遗志,从1977年第一次访华开始,每年来华,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她还利用自己30多年用照片记录下来的关于中国的变化撰写并出版中英双语著作,《亲历巨变——一位美国女性眼中的当代中国》(Witness to Change, after Mao to now)。雪莲本人在会上也几度热泪盈眶,她深深感激海伦给了她最美好的礼物——流淌在她血液里的、与中国人民的深厚的友情。 作为年轻一代,王睿嘉说,我们或许往往从一位专业人士的视角来学习海伦,有时忽略了,她首先是一位有血有肉,普普通通的年轻女士。想象一下,一位年轻的美国女子,本来只打算来中国转一转,待几个月。结果,她对中国可谓一见钟情,一待就是十年。海伦·斯诺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她舍弃了时髦服饰和舒适安逸的生活,甚至不时冒着生命危险,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腔热血,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她的视野,为自己的理想不知疲倦地奋斗着。现在不少年轻人或许不再相信一见钟情,或许缺失了一份激情。所以,向海伦学习就更为迫切,意义更为重大。 斯诺寓所旧址所在地,现中安宾馆负责人仲蕙之表示,今天,国内外研究斯诺夫妇的专家们秉承了两位斯诺的精神,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令人敬佩。1935—1937年间的盔甲厂13号,是“一二·九运动”策源地,《红星照耀中国》写作地,为此,他们一直在努力,让这段历史更广为流传,更精彩呈现,让它成为国际友人的宣传阵地,中美民间的交流平台。目前,他们在宾馆的院落放置了斯诺夫妇的雕像,还在各个角落放了有关这段历史的照片和宣传板,他们还专辟一个大厅,正在筹建“斯诺展厅”,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中美友谊。 何理良女士本网记者褚国飞/摄 顾品锷大使本网记者褚国飞/摄 鲍世修本网记者褚国飞/摄 雪莲(左)和何理良本网记者褚国飞/摄 雪莲女士主办方供图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褚国飞/摄 (责任编辑:admin)
|